2011年之前,姜朝暉還是一名裝潢公司的項目經理,有著一手木工好手藝和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因母親去世,患病多年的父親沒人照顧,姜朝暉毅然辭職回到家鄉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東社鎮東平村。
在家不能閑著。幾經考慮,姜朝暉決定種植蘆筍。他流轉了10多畝地,從市場購買了種子開始種植,但出苗不理想。他意識到,種植蘆筍要依靠科學。
2014年底,姜朝暉登門拜訪了北京的一位教授,教授向他推薦了“京綠一號”品種。2015年春節剛過,教授親自背著30公斤的蘆筍種子,坐火車來到姜朝暉家。
當時,姜朝暉家用邊蘆筍種植戶有20多家,他把余下的種子分給了鄰居,也把教授講述的技術要領傳播給了他們。姜朝暉將農場的種植規模擴大到了60多畝。更令他自豪的是,他的蘆筍基地被央視農業頻道3次報道,栽培技術被列入農業農村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材,成為全國學習的樣板。
2016年3月,在姜朝暉蘆筍基地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蘆筍產業發展觀摩會,得到了國內外科研院校農業專家的一致好評。2018年冬天,姜朝暉以及周邊種植的蘆筍出現了莖枯病,北京教授知道后立即趕了過來,采集樣本,進行糖分分析。有了教授的技術指導和優質的種子,蘆筍長勢很好,每畝增收四五千元。
姜朝暉利用業余時間研讀蘆筍栽培專著、上網查資料、捕捉蘆筍栽培及育種領域最新信息,虛心向育種專家學習請教。
育成和推廣一個品種至少需要8至10年的時間,周期之長,被業內人士形象地稱為“兩個五年計劃”。姜朝暉甘于寂寞,潛心研究、總結、探索科學雜交育種方法,提出了“只有走蘆筍組織培養克隆雜交的育種技術道路,產量和產值才能有重大飛躍”的育種思路。近10年來,姜朝暉通過蘆筍新品種實驗試種示范、大棚套小拱棚加鋪地膜等技術,優選出早生優質高產蘆筍新品種,被列為江浙滬蘆筍主要推廣品種。
為了進一步提升蘆筍育種水平,在政府的扶持下,姜朝暉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和200平方米的蘆筍組培中心。育苗中心,配套有智能物聯網、水肥一體化設施。“這些高科技設施的運用,將進一步推動蘆筍育種工作的智能化、精準化。”姜朝暉說,“我在培育優質的蘆筍種子,也把自己培育成一粒根植鄉土的富民種子。”
姜朝暉經常深入田間,免費為老區農民提供蘆筍種植栽培生產技術指導,熱心解答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針對蘆筍種植栽培生產勞力不足,嚴重制約蘆筍規模發展問題,他大膽探索創新,開展試驗示范,應用現代農藝技術,蘆筍嫩莖畝產達到1800公斤,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蘆筍嫩莖產量,加快了早生、高產、優質的蘆筍品種推廣。經他幫扶的種植大戶如今已經覆蓋到啟東、海門、泰州等地。
東平村村民曹小華在姜朝暉指導下種植蘆筍,畝均效益達1.8萬元,是傳統作物的5倍。“銷路他包,技術他教,大伙都感謝他!”曹小華說。在姜朝暉的帶動下,東平村的蘆筍產業蓬勃發展,400畝蘆筍年產值達800萬元,周邊200余農戶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全區蘆筍種植面積擴展至1200畝,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
(責任編輯"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