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總有一些地方如深埋的金石,歷經歲月磨礪愈發閃耀著不朽的光芒。湖北潛江老新鎮直路河,正是這樣一處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與革命精神的紅色熱土。
直路河,這座千年古鎮曾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優勢,成為繁華商埠。它西連荊沙、東抵天沔,北溯漢水,南經長江可達武漢。昔日的直路河碼頭,千帆競發、檣櫓如林,每年往來船只數以萬計。這里曾有從事木材交易、糧行、布行、染行、典當行等300余家店鋪。憑借水路的暢達,這里盛極一時,其繁華之貌宛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于歷史的長河之中。其上游經漢江可直通武漢,下游憑借長江也能暢達武漢,凸顯出其在中部地區關鍵的樞紐地位,素有“小漢口”之美譽。
古鎮靜臥于漢水支流東荊河右岸下游30公里的河灘。東荊河在此河道蜿蜒如弓,河堤筆直似弦,“直路河”之名由此而來。
然而,抗日戰爭的烽火無情地打破了古鎮的寧靜。日軍先是以傳單進行威逼利誘,繼而投彈轟炸,隨后在東荊河畔修筑碉堡、構筑工事,推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給直路河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但英雄的直路河兒女沒有屈服,他們在廢墟中奮起抗爭,與新四軍、游擊隊并肩作戰,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抗日壯歌。
1941年冬,我黨地下組織在直路河建立江監潛邊游擊支隊,下轄4個游擊中隊,魏應龍等同志擔任中隊長。至1942年,部隊發展至100余人槍,多次對直路河、老新口化吉溝、新口嘴等地的日偽軍據點發起突襲,給予日軍沉重打擊。
1943年春,一名地下黨員在直路河日軍據點偵察敵情時不幸暴露。他孤身一人與兩個排的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斗,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當地百姓懷著悲憤之情,偷偷將這位無名烈士的遺骸掩埋。敵人的暴行徹底激怒了軍民,不久后,抗日游擊隊以化吉溝為主攻方向,直路河、徐李市等地協同策應,發起老新地區抗日殲滅戰。戰斗中,戰士們英勇奮戰,斃傷多名日軍,繳獲大量槍支彈藥,燒毀碉堡告房,成功拔除日軍據點。游擊中隊長魏應龍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無法隨部隊轉移北上,部隊特意留下一匹軍馬和300大洋,讓他在直路河養傷并定居。
1943年3月下旬,新四軍五師三軍分區參謀長李人林率部挺進襄南。潛伏在直路河的地下黨員樊玉龍迅速與黨組織取得聯系,匯報地下工作情況并承擔交通聯絡重任。隨后,中共天潛沔縣委書記楊知時抵達直路河,委任樊玉龍為謝市中心鄉鄉長。他們積極發動各界人士,為新四軍籌糧捐款,匯聚起直路河人民抗日救國的強大力量。
在李人林的指揮下,新四軍大隊長魏應龍、政委劉孝詩率部果敢襲擊潛江南部新溝嘴的日本洋行和軍火庫。他們趁夜潛行,如神兵天降般突入敵軍據點。戰斗中,魏應龍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劉孝詩沉著指揮,不僅為新四軍補充了大量物資,更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如今,直路河屬潛江市老新鎮管轄。當地政府十分重視紅色傳統教育,在饒大坤烈士就義處及無名烈士犧牲地莊重立碑。每逢清明時節,東荊中小學的師生們都會來到這里,聆聽老前輩講述革命故事,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責任編輯"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