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蘇中大地的抗戰歷史長河中,有一段愛情與信仰交織的故事。
1945年3月17日,鞭炮聲打破了蘇中大地的寧靜,沙溝市政府宣告成立——這是興化首個抗日民主政權。28歲的周奮剛從蘇中黨校學習歸來,被任命為副市長。他原名周連章,出生于浙江貧苦之家。
皖南事變后,周奮懷著滿腔熱血投身革命,來到蘇中抗日根據地。1942年,因工作出色,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這里,他不僅找到了為之奮斗的信仰,還邂逅了一生摯愛——陳亮。
陳亮是位24歲的靖江姑娘,從蘇中公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沙溝市任金庫會計。共同的革命志向讓兩人在工作中頻繁接觸,從相識、相知到相戀,兩顆年輕的心緊緊相依。
1945年秋,形勢緊張,沙溝市金庫撤回專署,陳亮被調往他處,兩人開始了聚少離多的生活,只能靠書信傳遞思念。同年,周奮因工作調動,先后擔任興化縣副縣長、沙溝縣縣長。直到1946年春,陳亮調回沙溝市,這對戀人終于重逢,并在一次會議聚餐后,在政府招待所的民房里舉行了簡單的婚禮——除了隨身行李,再無他物。
婚后,周奮對自己和愛人要求嚴格。一次,孕期的陳亮要冒雨去地委開會,需步行十幾里才能乘車。領導想派警衛員護送,卻被周奮拒絕:“不能因為她是我愛人就搞特殊化。”陳亮雖身懷六甲,卻理解丈夫的堅持,背起背包在雨中毅然前行。多年后,她在回憶錄中寫道,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她更加堅強,也加深了兩人的感情。
艱苦的機關生活并未磨滅他們的愛情:周奮深知陳亮愛吃南瓜,下鄉時總會買些托人帶去;去專署開會,也不忘買上她喜愛的薩其馬,騎車幾十里送到她手中。而陳亮則會從淮陰帶回水蜜桃,留給周奮品嘗。平凡的舉動里,飽含著無盡的愛意。
抗戰勝利的喜悅并未持續太久,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進攻,戰火燃至沙溝市。我軍大部隊北撤時,周奮堅決要求留下堅持斗爭,隨后被派往高郵任副縣長。
1946年12月31日,陳亮在鹽城桂東的小村莊生下兒子。孩子滿月前,周奮才在接生醫生指引下匆匆趕到,滿心歡喜地為兒子取名“猛毅”,眼中滿是慈愛。然而,高郵局勢愈發嚴峻,國民黨軍隊與還鄉團燒殺搶掠,周奮臨危受命,前往最危險的敵占區時沙地區開展工作。
1947年4月21日,周奮率武工隊在仲寨鄉活動時,因叛徒告密遭到國民黨軍隊襲擊。關鍵時刻,他果斷命令戰友撤退,自己獨自阻擊敵人,英勇犧牲,年僅30歲。
陳亮得知噩耗悲痛欲絕,看著懷中的孩子想起周奮的遺言,決心堅強活下去。
1947年5月1日,高郵、寶應、沙溝三縣黨政軍民千人齊聚油坊頭為周奮舉行追悼會,陳亮當場捐出所有撫恤金,用作購買槍彈為烈士們報仇,并將兒子的名字從“猛毅”改為“繼奮”,讓他繼承父親遺志。
蘇中人民從未忘記周奮:新中國成立后,仲寨鄉被命名為“周奮鄉”;1997年,興化市軍民捐款重建周奮烈士陵園和周奮烈士紀念碑。
(責任編輯"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