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洪流中,新四軍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抗日武裝力量,不僅在軍事戰場上浴血奮戰,更是在軍隊開展了一系列法治建設探索與實踐。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駐扎涇縣云嶺的3年時間里,新四軍注重加強軍隊建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法治建設成就,形成了鮮明的法治基因。
一、建章立制構建法治框架
新四軍進駐云嶺后,重視用制度管理加強軍隊建設。
政治建設:1939年2月,軍部在涇縣云嶺召開新四軍第二次政治工作會議,根據會議精神和周恩來視察皖南時的指示,軍政治部制定了《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草案》,以項英、袁國平、鄧子恢聯名發布命令的形式,于當年4月公布施行。《草案》提出把政治工作視為革命軍隊之靈魂與生命線,明確各級政治機關和政工干部的職責等,這對建立和健全政治工作制度有重要的意義。政治部還制定了《新四軍政治工作條例》。
軍事建設:1939年3月,在涇縣云嶺召開第二次參謀工作會議,軍長葉挺作《現代戰爭的性質特點與指揮》的報告,副軍長項英作《一年來作戰的經驗與本軍建軍工作》的報告,這兩個報告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指導了新四軍的軍事建設和敵后抗戰。會議通過了《參謀工作條例》和《軍事工作條例》。全軍相應地建立起一整套正規軍的作戰方式和規章制度。
紀律建設:新四軍被稱為“鐵軍”,不僅體現在這支部隊的英勇善戰和頑強作風,而且還包含著鐵的意志,鐵的紀律。新四軍組建不久即制定十條軍規,繼之,又公布了新四軍《三大紀律,十項注意》,要求每個干部戰士都遵守。三大紀律:服從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服從命令聽指揮、不侵犯群眾一針一線。十項注意:上門板捆稻草(在民家借宿時用)、房子掃干凈、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借物要送還、損失要賠償、大便找廁所、洗澡避女人、進出要宣傳、不殺俘虜不搜俘虜腰包。十項注意以后統一改為八項注意。
二、組織保障彰顯法治力量
新四軍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組織和人才隊伍保障。不僅成立了軍法處,還擴建成立教導總隊,專門用于對軍隊干部和骨干進行系統的理論和技術培訓。
設立軍法處。新四軍成立之時,即在司令部設置了八大處,軍法處就是其中的一個處,軍法處編制有一、二、三科,看守所、執法隊。三科分別是審判科、執行科、軍紀科。軍法處處長由新四軍秘書長李一氓兼任,執法隊是在軍法處直接領導下兼有偵察、保衛、軍務等性質的軍部直屬小分隊、執法隊的任務有3項:一是負責看守、押解、處決犯人;二是負責糾察任務;三是執行偵察任務。
成立教導總隊。新四軍軍部非常重視對干部和骨干進行系統的理論和技術培訓。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遷駐江西南昌,新四軍教導隊隨之成立。同年4月4日,軍部進駐皖南巖寺鎮后,新四軍軍分會將教導隊擴編為教導營,成立了一個學員隊,將從延安抗大調來的一批紅軍干部派往教導營,任領導和教學骨干。根據抗戰形勢的變化,8月25日軍部又決定將教導營擴建為教導總隊,周子昆兼任總隊長,袁國平兼政治委員,下設軍事、政治兩個大隊6個分隊。軍教導總隊是一所培訓軍政干部的“抗大”式的學校,對新四軍廣大干部軍政素質的提高,對新四軍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大江南北廣大抗日戰場輸送了大批的黨政軍骨干人才,為民族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領頭雁引領樹立法治表率
新四軍駐扎在云嶺期間,軍部領導非常重視自身言行,帶頭遵守紀律,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給軍隊干部樹立了良好榜樣。
彭雪楓嚴肅軍紀。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嫉惡如仇,對少數違反軍紀的干部戰士除進行教育外,一經發現,均及時處理。一次,老百姓家的兩只鵝吃了部隊種的菜,勤務員認為“破壞了我的生產競賽”,一氣之下把鵝打死了,結果部隊向老百姓賠禮賠錢,勤務員也受到了處分。還有一位后勤科長在老百姓家磨面,百姓私拿了8斤麥子,科長把老百姓扣押5天。彭雪楓批評他侵犯人權,撒了他的職。
譚震林執紀如山。1941年6月,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四十七團在蘇南的一次秘密行軍中,為避免經過村莊時引起狗叫暴露行蹤,帶路的向導領著隊伍抄近道,繞過村莊,從老百姓已在麥田踩出的一條小路穿行,踩到了路邊的一些麥子。此事被前來檢查工作的師長譚震林發現,譚師長馬上找到自己的愛將、四十七團團長諸葛慎,進行嚴厲批評。諸葛團長痛心疾首,向全團指戰員檢討了自己應負的領導責任。指戰員們接受教訓,決定從每人的口糧中扣下半斤糧食來賠償群眾損失。
陳毅要求王子犯法,一律同罪。1938年6月15日,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和政治部主任劉炎率支隊機關進駐鎮江南面的寶捻村。一個炊事員在附近的村子奸污了一名婦女,引起群眾的憤怒,有人乘機挑撥軍民關系。劉炎和軍法處的同志調查屬實后,心情很沉重。因為這個炊事員是位紅軍老戰士,對革命有過貢獻。但根據當時的處境,如不嚴懲,就會失去民心,就會給國民黨頑固派以把柄。劉炎向陳毅匯報事實和處置意見,陳毅果斷地說:“召開公審大會,王子犯法,一律同罪。槍斃!”公審大會上,陳毅代表新四軍講了發揚我軍光榮傳統的重大意義,重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當場把那個炊事員給槍斃了。
四、創新模式培育法治意識
軍部在云嶺期間,以戰地服務團為主要陣地,采取戲劇、音樂、美術、文學、講演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新四軍軍規條例。
視覺藝術的普法實踐。戲劇組隊員自己創作劇本,把當時的斗爭生活現實進行編導,以話劇演出的形式將黨的抗日方針傳遍大江南北。美術組在云嶺有計劃地開展創作和宣傳。一是每半月出一期《老百姓》畫報,根據宣傳中心安排將新四軍的軍政條例進行分工作畫,張貼于云嶺街頭和部隊駐地墻上。二是繪制大幅布畫,舉行流動畫展,并配合戲劇隊演出,到集市和連隊流動宣傳,有時還配合民運隊開展抗戰動員,長途行軍時則分頭沿途繪制宣傳壁畫。三是為《抗敵報》和《抗敵畫報》提供畫稿。
雜志報紙的宣傳矩陣。新四軍在云嶺期間,還通過出版各類報刊開展宣傳。一是主辦《抗敵報》。以宣傳國內外形勢,黨的抗日方針政策以及新四軍的軍政條例,報道新四軍抗戰業績,披露投降派分裂陰謀為宗旨。二是創辦《抗敵》等雜志。1939年春,軍政治部又創辦了《抗敵》《抗敵畫報》《戰士園地》《建軍》《理論與實踐》等刊物。各支隊也先后出版了報紙和刊物,如《戰士報》《前哨報》《拂曉報》等30多種。這些報刊常常載有新四軍法令政策的內容,有利于群眾及時了解和學習。
新四軍軍歌的法治基因。1939年,在陳家祠堂舉行的聯歡晚會上,大家歡迎陳毅唱歌,他表示希望能有一首新四軍的軍歌,周恩來也提出應創作一首軍歌振奮全軍士氣。于是,由集體作詞,陳毅執筆,何士德作曲的《新四軍軍歌》在抗日的戰火中誕生了。軍歌中:“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體現了新四軍是在艱苦環境中堅守軍隊紀律的“鐵軍”,這種紀律意識是法治的基礎,只有遵守紀律才能保證軍隊的統一行動和戰斗力。
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作為全國保存最完整的革命舊址群之一,不僅是革命歷史的見證,更是法治精神的傳承地——它告訴我們,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又源自于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而這,正是云嶺烽火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之一。
作者單位: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管理辦公室(中共涇縣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