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的廣袤大地上,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元江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在農業發展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高質量就業之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農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如原有的農業機器難以適應現代化發展、農業播種模式效率不高等,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機遇。元江縣緊緊抓住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不僅實現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更為當地居民創造了豐富多樣且高質量的就業機會,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
元江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概況
獨特的自然條件優勢
元江縣是云南省玉溪市下轄縣,地處低緯度高原,屬于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且干濕季分明。這種獨特的氣候條件為眾多熱帶、亞熱帶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了芒果、蘆薈、茉莉花、青棗等一大批特色農產品,其品質優良、口感獨特,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為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茉莉花為例,元江縣的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這滿足了茉莉花喜陽的特性,有利于其進行光合作用,不斷積累養分,進一步提高了花朵的品質。此外,元江縣的土壤多為紅壤和黃壤,其中富含有機質和礦物質,在適中的空氣濕度作用下,對茉莉花的生長與開花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元江縣茉莉花的長勢好、香味濃、品質佳,為高原特色農業的新發展提供了更多助力。
產業規模與布局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元江縣的高原特色農業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及合理布局。目前,芒果種植面積達47萬畝(約313.33平方千米),年產量60萬噸,是全國知名的芒果生產基地;蘆薈種植面積0.8萬畝(約5.33平方千米),加工企業為國家級龍頭企業,產品涵蓋化妝品、保健品等多個領域;茉莉花種植面積1.2萬畝(約8平方千米),鮮花產量占全省的95%以上,成為重要的茉莉花茶原料供應地。此外,青棗、火龍果、釋迦果等特色水果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態勢,分布在不同的鄉鎮,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
高原特色農業帶動就業的主要模式
農業生產環節的就業吸納
1.傳統種植與新型農民培育
在廣袤的農田果園里,傳統的種植模式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大量的農民從事著農作物的播種、灌溉、施肥、采摘等基礎農事活動,這為當地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最直接的就業崗位。在此基礎上,元江縣的高原特色農業并不局限于傳統的就業方式和職業設置,而是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結合元江縣的實際特點和待開發的農業生產環節,積極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培養了一批掌握先進種植技術、懂得科學管理的新型農民。他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經營自己的土地,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還逐漸成為周邊農戶新型技術學習和培育策略更新的指導者,進一步拓寬了自身的就業渠道和增收途徑。例如,在芒果種植區,許多經過培訓的果農熟練掌握了芒果的修剪、疏果、套袋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不僅提升了自家果園的經濟效益和收獲效率,還時常被邀請到其他農戶的果園進行技術指導,獲取額外的勞務收入。
2.規模化種植基地與長期穩定就業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元江縣涌現出了一批規模化的種植基地和農業企業。這些基地和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使大量的土地資源得以集中管理,便于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的種植生產。在這個過程中,基地雇傭了大量的長期固定工人,包括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普通勞動力。他們主要負責基地中的日常機械運營、相關技術維護以及必要的生產作業,享受相對穩定的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障,實現了從傳統農民向農業產業工人的轉變。以云南萬綠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擁有自己的蘆薈種植基地6 000畝(約4平方千米),長期雇傭周邊村民120余人,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同時,該公司還通過自身的經濟效益和產業發展優勢,帶動了周邊村莊的蘆薈種植,形成了“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促進了當地就業和農民增收。
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就業拓展
1.初加工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產品的初加工是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環節,也是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領域。在元江縣,眾多小型加工廠如雨后春筍般興起。這些加工廠主要從事水果的清洗、分級、包裝,以及蘆薈的去皮、切片、烘干等初加工業務。這些加工廠大多分布在鄉鎮農村,優先吸納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婦女和中老年人。他們經過簡單的培訓后即可上崗操作,工作時間相對靈活,既不耽誤照顧家庭,又能在靠近家庭的區域范圍內獲得較為可觀的收入,提高了附近居民的滿意度。例如,在芒果上市季節,各個芒果包裝廠日夜忙碌,大量臨時工被招募進來,進行芒果的分揀、包裝工作,有效緩解了當地農村的就業壓力,增加了農民的季節性收入。
2.精深加工與技術人才需求
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農業市場對農產品品質和功能的要求不斷提高,元江縣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逐漸興起,為當地就業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精深加工企業專注于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如芒果汁、芒果干、蘆薈膠、茉莉花香精等。這些企業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技術人才和研發人員,包括食品加工工程師、生物技術專家、質量檢測人員等。為了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元江縣一方面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契合現代化發展和創新農業生產形式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培養本土的技術骨干。這些技術人才不僅在企業中獲得了較高的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也為元江縣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進一步提升了產業的競爭力和就業吸納能力。
農業服務業的就業創造
1.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資的供應和技術服務的支持,元江縣的農資銷售市場日益繁榮,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眾多的就業崗位。農資店不僅重視種子、化肥、農藥等傳統農資產品的銷售,還為顧客配備了專業的技術人員。技術人員憑借豐富的農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為農戶提供種植技術咨詢、病蟲害診斷與防治方案等服務和相關技術指導。這既能幫助農戶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也為技術人員和農資店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穩定的客戶群體,實現了就業與創業的有機結合。
2.農產品電商與物流配送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元江縣的農產品電商行業異軍突起,成為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和就業增長的新引擎。眾多的電商企業和個體電商從業者通過網絡平臺,將元江縣的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各地的市場,極大地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電商運營主要涉及店鋪管理、網絡營銷、客戶服務等多個環節,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包括電商運營經理、產品設計美工、產品宣傳人員以及產品服務與客服人員等。同時,農產品的線上銷售也帶動了物流配送行業的蓬勃發展,快遞企業紛紛在元江縣設立網點,招聘快遞員、分揀員、倉庫管理員等工作人員,負責農產品的收件、派件和倉儲管理等工作。農產品電商與物流配送行業的協同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農業服務產業鏈,為元江縣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吸引了一批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原特色農業就業質量提升的舉措與成效
技能培訓與素質提升
元江縣高度重視農民和農業從業者的技能培訓工作,有關部門從元江縣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以農民的生產需求和技術選擇為導向,通過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培訓項目。針對不同的農業產業和就業崗位需求,設置了種植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工藝、電商運營、物流管理、職業素養等培訓課程,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培訓效果的實用性和有效性。近年來,元江縣累計培訓農民和農業產業工人3萬人次以上,有效提升了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他們在高原特色農業領域獲得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通過電商培訓,許多農民認識到電子商務管理對農產品銷售的重要作用,逐漸轉變了傳統的銷售途徑和營銷理念,學會了如何開設網店、拍攝產品圖片、撰寫產品描述以及進行網絡營銷推廣。經過一系列嘗試與策略應用,他們成功地將自家的農產品同步到電商平臺上,不僅增加了自身收入,還拓寬了銷售視野和生產領域,實現了從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變。
就業保障與權益維護
為了確保在高原特色農業領域就業的勞動者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權益和保障,元江縣政府和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增強勞動者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業企業和用人單位的監管力度,督促其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及時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遵守勞動時間和工資支付規定等,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積極推動建立農業行業工會組織,發揮工會在協調勞動關系、維護職工權益方面的優勢,為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務。通過這些舉措,元江縣高原特色農業的就業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和歸屬感顯著增強。
產業融合與創業帶動
元江縣積極探索高原特色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打造了一批集農業觀光、采摘體驗、民俗文化展示、鄉村美食于一體的休閑農業旅游景點,如澧江街道龍潭社區者嘎小組、紅河街道橋頭社區打炭小組等。這些景點的建設和運營,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業的發展,開設了多類崗位、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創業機遇。許多農民利用自家的房屋和土地,開辦農家樂、民宿、農產品展銷店等,實現了自主創業和增收致富。此外,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業的政策措施,包括創業補貼、小額貸款擔保、稅收優惠等,為有創業意愿和能力的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進一步激發了創業活力,推動了高原特色農業就業質量的提升。
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面臨的挑戰
1.農業產業抗風險能力較弱
盡管元江縣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面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挑戰。干旱、洪澇、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的損失;同時,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市場需求不穩定,容易導致農產品滯銷積壓,影響農民和農業企業的收益,進而對后續的就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農業科技人才短缺
高原特色農業持續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目前元江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缺乏契合發展需求的高端人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足,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上存在缺陷,難以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創新需求。人才短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和就業質量的提升。
3.農業產業鏈條有待進一步完善
雖然元江縣在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服務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農業產業鏈條仍然不夠完整,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不夠緊密。農產品精加工能力有待提高,品牌建設相對薄弱,市場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服務業的發展還不夠成熟,服務水平和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也限制了就業崗位的進一步拓展和就業質量的提升。
未來展望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
元江縣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高標準農田、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等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同時,元江縣會加強對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規劃,對農田、基地、道路等基礎場所進行維護與定期檢查,采取有效措施減少農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通過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路線規劃,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此外,元江縣也將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制度創新,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完善保險理賠機制,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利益,穩定農業就業崗位。
2.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元江縣政府著力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農業科技人才到元江縣創新創業,匯聚優秀人才的力量共同發展新型農業。同時,尋求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定向培養、在職培訓、學術交流等方式,提升本土農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活動,建立有效的培育機制,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推動就業質量的提升。
3.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元江縣將繼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對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政府還將重視品牌知名度的擴大與宣傳,打造一批具有元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提升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此外,還會進一步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深入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更多的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高原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就業質量的穩步提升。
總之,元江縣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就業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就業質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盡管面臨著一些挑戰,但在未來的發展中,只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元江縣的高原特色農業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加豐富、穩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為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共元江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