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其核心要義在于通過政策扶持、資源優化整合以及機制創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農村人力資源不僅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更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基礎。本文擬深入分析其重要性、發展策略以及保障措施,旨在提供系統、可行的建議,為提升農村地區人力資源質量與效能提供有益參考。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論斷,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作為生產要素核心的人力資源,其開發效能與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激活鄉村活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動力,也是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農村地區面臨的人口結構困境呈現復合特征: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優質勞動力單向流失、技能供需結構性失衡等問題相互交織。這種特殊情境下,如何將有限的人力資源轉化為持續發展動能,已然成為關乎鄉村經濟活力與社會治理效能的核心命題。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性
農村人力資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農村人力資源的戰略價值可從生產要素配置與產業協同兩個維度解構。經典經濟增長理論揭示,當傳統要素(土地、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時,人力資本積累成為突破索洛悖論的關鍵。產業融合理論進一步佐證,人力資本稟賦直接影響著要素的跨界配置效率。
農村人力資源對于社會治理體系的完善至關重要
作為政策傳導的終端節點,基層干部群體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著制度設計的落地效果。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地區的治理主體存在結構性能力不足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法律知識體系不完整、現代管理技能匱乏等,這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等政策執行過程中,已引發多起行政糾紛案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政社互動的中介載體,其功能實現程度與管理人才的適配性密切相關。建立在地化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著重選拔具有公共管理素養的本土精英充實組織管理層,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政策傳遞效率,更能構建政府與村民間的制度化溝通渠道,這對優化基層治理生態具有倍增效應。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策略
優化教育和培訓體系
在人力資本理論框架下,農村教育體系重構需實現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軌賦能。基礎教育層面應重點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機制,完善特崗教師政策,建立縣域教師發展共同體。課程設置需突破標準化模式,在義務教育階段融入農業基礎科學模塊,強化與涉農高校的課程銜接機制。
職業教育改革應聚焦縣域產業需求導向,構建“校—企—村”協同培養模式。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需求,建議將設施農業技術、農產品電商營銷等模塊納入職業技能認證體系。借助云計算技術搭建區域性農民發展服務平臺,實現培訓資源的精準投放與效果追蹤。在人力資本的迭代更新方面,應當著重優化返鄉人才二次成長通道。建議銜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將創業能力培養細化為項目孵化、風險管理等實務模塊。同時,探索并建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形成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適應的人力資本增值路徑。
推動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動力,其本質是通過生產要素的跨界重組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基于產業關聯理論,構建“農業+”的多元融合模式需著重破解傳統產業邊界剛性,具體實施應遵循三階演進路徑:前端聚焦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技術嵌入,中端強化文旅資源的場景化再造,末端完善服務要素的市場化銜接。在操作層面,建議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三元契約模式,依托綠色認證體系打造地理標志產品;同步推進農耕文化資源的IP化開發,建立農業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的耦合發展機制。
建立常態化政銀企協同機制,破解生產要素下沉的“最后一公里”梗阻。針對數字經濟與傳統農業的融合張力,應著重培育三重復合能力:一是數字基建的滲透能力。通過構建縣域云服務平臺實現生產要素數字化映射。二是市場銜接的整合能力。依托電商生態重構“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的價值傳導鏈。三是人力資本的適配能力。重點強化涉農經營主體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
強化創新精神培養與創業支持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農技推廣中心可以作為區域性創新策源地,通過專家駐點指導、技術示范田等載體,實現農業科技知識的在地化轉化。在文化維度,建議建立非遺技藝創新工坊,將手工藝傳承與現代設計思維相融合。例如,在蘇繡技藝中植入AR技術,既延續文化根脈又創造商業附加值。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類文化創新項目已納入《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范疇。
同時,需要完善“準入—融資—退出”的政策閉環:簡化家庭農場注冊程序至一窗通辦;試點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創業失敗者的社會保障銜接方案。在載體建設方面,可借鑒硅谷創業車庫模式,打造集共享辦公、法律咨詢、供應鏈對接于一體的鄉村創客空間,此類實踐在浙江兩進兩回工程中已取得初步成效。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在養老保險制度層面,建議以梯度補貼政策為切入點,針對困難老年群體建立動態補貼調整機制,同時,通過個人賬戶激勵機制引導適齡勞動人口參保,形成代際供養的良性循環。
醫療保障改革需重點突破統籌層次與支付方式,探索建立城鄉居民醫保用藥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將地方病高發區的特需藥品納入報銷范疇,切實降低因病返貧發生率。針對殘疾人及單親家庭等特殊群體,建議構建“基本生活補貼+職業康復服務+教育代際阻斷”三位一體的精準救助體系。
在住房保障維度,建議建立危舊房屋分類改造機制,將D級危房納入政府統建目錄,對C級危房實施修繕補貼。針對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可探索“共有產權”經適房模式,通過土地出讓金減免降低購房成本。土地政策方面,應規范流轉收益分配機制,明確集體、農戶、經營主體的收益分成比例,依托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實現溢價增值。需要建立留守群體關愛體系,構建“學校心理輔導員+村醫+社工”三方協同機制,試點空巢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將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與精神慰藉服務有機結合,形成物質保障與人文關懷并重的保障網絡。
加強公共服務供給
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現代化重構是人力資源開發的物質載體,其效能提升需要構建“需求響應—質量優化—持續改進”的閉環機制。基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導向,應當實施分類補強策略:在物理空間維度,重點突破交通網絡“最后一公里”瓶頸,通過鄉村道路硬化工程與冷鏈物流節點建設的協同推進,構建農產品價值轉化通道;在民生保障維度,推進智慧水務系統建設,建立從水源保護到終端凈化的全鏈條水質監控體系;在數字賦能維度,加快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的迭代升級,重點解決基站覆蓋盲區與信號衰減問題,為數字技能培訓提供硬件支撐。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保障措施
健全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政策體系的完善與資金支持構成了農村人力資源發展的基礎支撐。在戰略設計層面,建議以《國家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年)》為藍圖,建立“中央統籌—省級配套—市縣執行”的三級聯動機制,重點解決政策執行中的梯度衰減問題。特別是要細化縣級政府的主體責任清單,將人力資源開發指標納入鄉村振興績效考核體系。
從資源配置角度,建議建立教育培訓經費動態增長機制,確保財政性教育投入增幅不低于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從可持續發展維度,可參照浙江“兩山銀行”模式,探索社會資本參與路徑,如設立人力資源開發專項債券、推行企業技能培訓稅收抵扣等創新機制。需要強調的是,資金監管應建立“預算編制—過程審計—績效評估”的全鏈條管理體系,重點防范專項資金被挪用或濫用的風險。
構建多元合作機制,實現協同發展
在頂層設計層面,政府應當發揮統籌引領作用,重點完善跨部門協作框架。基于現有行政資源整合經驗,建議建立縣域層級的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系統對接高等院校的智力資源與鄉村實際需求。這種機制化平臺不僅能定向開發涉農技能培訓課程,更可探索建立“培訓—認證—就業”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涉農龍頭企業在此過程中具有雙重功能:既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產業鏈升級,又承擔著技術擴散的社會責任。通過“創新訂單式培養+基地實踐”的產教融合模式,能夠有效彌合傳統農業與現代產業間的技能差距。
對于非營利組織而言,其價值不僅體現在補充性服務供給層面,更在于構建城鄉要素流動的柔性通道。可發展兼具技能培訓與就業中介功能的社區服務機構。此類機構通過模塊化課程設計和彈性學習機制,既能適應留守勞動力的碎片化學習需求,也可為返鄉人才搭建能力轉化平臺。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經驗的本地化改造必須遵循適應性原則,例如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應用,需要充分考慮我國農村家庭的生產周期特點。
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加強執行力度
在組織能力建設維度,建議實施基層干部隊伍的專業化再造工程。基于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重點構建“培訓—選拔—評估”的三維發展體系:其一,在培訓體系設計中,可引入勝任力模型指導課程開發,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應用領域,要求基層干部掌握SPSS等數據分析工具的操作能力。其二,人才選拔機制需突破傳統年齡限制,建立基于能力圖譜的晉升通道,此舉既可優化隊伍結構,又能激發政策執行的創新動能。其三,評估體系則需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對干部的工作績效、群眾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激勵干部不斷進取,提高工作效能。
從公共服務供給視角,應當構建物理—數字雙維賦能的治理新格局。首先,在基礎設施層面,需重點突破數字鴻溝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例如,通過建立村級數字化服務站,將智慧政務平臺的覆蓋率提升。其次,服務質量監控可引入PDCA循環管理模型,將職業技能課程的參與率、崗位匹配度等關鍵數據納入績效評估。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技術賦能+制度約束”的復合型治理模式,可能引發基層組織的路徑依賴風險,這需要在后續政策設計中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構建人才回流機制,壯大本土力量
在城鄉人才流動格局重構過程中,需重點突破傳統就業觀念桎梏與制度壁壘。首要任務是建立梯度化政策支持體系,針對返鄉務工群體實施差異化扶持:地方政府應結合區域特色產業圖譜,重點培育庭院經濟、非遺工坊等小微經濟形態,通過一站式審批服務平臺壓縮創業周期,特別在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配套服務等領域設立創業孵化基金,配套建立師傅帶徒技術傳承機制,切實降低人才返鄉的試錯成本。
當前,社會評價體系仍存在進城即成功、返鄉即失敗的認知偏差,這種現象在縣域人才流動中尤為明顯。可嘗試將地方戲曲、傳統手工藝等文化基因植入現代產業體系。例如,依托傳統村落打造“非遺+研學”復合型文旅載體,通過文化品牌溢價效應提升本土就業吸引力,使新生代勞動者形成鄉愁即生產力的價值認知。更需注重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匹配,建議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在涉農高校試點縣域定制班,重點培育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領域專業人才,推行“學費補償+服務年限”的契約化培養模式。對選擇扎根基層服務滿五年的畢業生,除兌現住房補貼等物質激勵外,還可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形成“培養—就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鄉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管理范疇,成為了構建多維治理體系的核心議題。從政策實踐層面審視,中央頂層設計的戰略前瞻性與地方探索的實踐創造性亟需形成有效的共振。特別是在數字技術深度滲透鄉村社會的當下,傳統輸血式人才政策正在向造血式能力建設范式轉型。就學術發展而言,本領域研究正面臨方法論層面的雙重突破機遇:一方面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分析框架,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理論窠臼。另一方面要探索跨學科對話機制,特別是在數字治理與鄉土知識體系融合方面亟須理論創新。
(作者單位:浦北縣福旺鎮便民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