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齡化社會進程加速的背景下,鄉村養老問題愈發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現以四川省閬中市為例,通過對地理空間、產業經濟、交通網絡及文化基因四個方面的解析,提出包括空間分級網絡建構、存量設施優化激活、醫養康護一體化、智慧適老賦能以及鄉土基因傳承等五大適老化設計策略,并從彈性規劃管控、多元主體協同、標準體系創新、實施監測評估及人才培育計劃五個方面構建實施保障機制,旨在為其他地區提供有益參考。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多規合一”改革,就國土空間規劃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要“科學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管控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城鎮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支持成渝地區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在此背景下,2020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為夯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底部基礎,2021年,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省縣域內片區劃分的指導意見》《關于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意見》,全面實現縣域內經濟人文地理重塑。然而,隨著鄉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鄉村養老問題變得愈發明顯,其中,養老設施布局不合理、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尤為突出。以四川省東北部的閬中市為例,該地區鄉村的人口老齡化現象較為顯著,當地的鄉村養老設施在布局規劃和適老化設計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并提出針對性的適老化設計策略,對于提升當地鄉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高鄉村養老服務水平以及推動鄉村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的基底邏輯
地理空間解析:山水格局與適老性適配度評估
在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中,地理空間特性是關鍵考量因素。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獨特的山水格局,這些因素對養老設施選址與空間形態產生直接影響。同時,地形地貌對交通布局產生顯著影響。山地地區通常采用環形或枝狀道路系統,水系周邊則設置步行道或自行車道,便于老年人出行。
以閬中市為例,在進行養老設施布局規劃時,充分考慮各功能片區的地理條件差異,以提升適老性。例如,思依特色農業片區,以肉牛養殖和青花椒種植為支柱產業,地勢相對平坦,適合規劃養老社區或養老小鎮,結合農業觀光與體驗活動,為老年人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
產業經濟圖譜:“農業+文旅”雙輪驅動的養老經濟帶
鄉村養老設施的布局規劃應當基于當地的產業經濟基礎。鄉村產業經濟涵蓋農業、服務業、工業等多個領域,其中,農業和文旅產業至關重要。農業為當地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文旅產業則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游客,促進消費,二者融合能為養老設施注入強勁的經濟活力。在鄉村養老設施規劃中,可將養老服務設施與農業觀光園相結合,組織老年人參與農業體驗活動;同時,可依托歷史文化古鎮建設養老公寓或養老度假村,使老年人既能深入體會文化底蘊,又能享受優質養老服務。
交通網絡拓撲:半小時養老服務圈的時空可達性
交通網絡是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中的關鍵制約要素,它包括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其密度與質量直接影響養老設施布局與可達性。作為鄉村養老設施與外部連接的關鍵途徑,高密度的公路交通網絡能保障老年人迅速就醫與采購等需求,而便捷的公共交通對于老年人的出行至關重要,一個完善的交通系統能夠顯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以閬中市為例,該市已經構建了一個“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其機場已于2024年初正式通航。在城市片區,這里是交通樞紐,高速公路、國道和省道縱橫交錯,密集分布。至于其他片區,則以中心鎮作為節點,確保了建制村公路的全覆蓋。在規劃養老設施布局時,基于交通網絡構建半小時養老服務圈,如在交通樞紐處布局大型養老社區或康復護理中心,利于緊急醫療救援與物資運輸;在交通末梢的村莊設小型服務站或日間照料中心,借連接主干道或開通村村通巴士等,保障老年人半小時內抵達鎮級或縣級醫療機構,優化養老服務時空可達性。
文化基因識別:川東北傳統聚落的空間適老智慧
川東北傳統聚落為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借鑒,其文化基因蘊含著空間適老智慧。傳統聚落文化強調空間布局與社會關系的合理性,街巷空間以步行尺度來設計,適宜老年人出行,兩側建筑圍合形成安全空間。居住空間多代同堂,便于家庭成員互動照顧,這種模式同樣適用于養老設施的戶型設計,增強老年人家庭歸屬感。
在閬中市,不同功能片區有其獨特的文化,如老觀文旅片區擁有古鎮文化、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模仿傳統聚落街巷布局,將傳統建筑元素融入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中,從而構建成為相互聯系的小合院,每個合院單獨設置活動空間和休息區,方便老人交流照顧。在建筑外觀設計上,則采用川東北傳統民居風格,如青瓦白墻、木門窗等,進而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養老環境。
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的適老化設計策略
空間分級網絡建構:構建“村—鎮—縣”三級養老服務圈
在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的適老化設計中,構建“村—鎮—縣”三級養老服務圈是一種有效策略。村級層面,以建制村為單元配置互助型養老設施,覆蓋日常照料、文化娛樂等基礎需求,形成“15分鐘生活圈”的服務觸達能力;鎮級層面,依托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整合醫療、康復資源,承擔失能照護、日間托管等專業化服務,并依據交通節點布局實現半小時輻射半徑;縣級層面,搭建智慧管理平臺,負責服務調度、質量監管與應急響應,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優化設施選址與服務覆蓋盲區。整個體系要注重設施規模與服務人口的動態適配,參考“四維評價模型”測算空間可達性及需求匹配度,防止資源錯配。
例如,閬中市在空間分級實踐中,首先,選取10個具有代表性的鄉鎮街道作為核心節點,對縣域內老年人口分布、現有養老設施狀況等基礎數據進行詳盡調研與分析;其次,依據調研結果,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精準劃定不同層級養老服務設施覆蓋范圍;最后,在養老設施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循相關標準與規范,確保各類設施能夠高效、精準地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
存量設施優化激活:實施“評估—改造—共享”提升路徑
在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中,存量設施優化激活的適老化設計策略尤為重要。針對存量設施優化激活,應當采取“三維評價—分類施策—共享共生”的技術路徑。首先,需建立涵蓋建筑安全性、交通可達性、功能復合度的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系數,以便精準判定設施是保留、改造還是撤并。其次,在改造階段重點進行空間功能置換。例如,將閑置校舍改為日間照料中心時,要依據《無障礙設計規范》增設坡道、扶手等適老化設施,且保留原建筑文化符號,以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最后,在共享機制方面,可以通過農戶院落的功能分區,劃分私人生活區與公共活動區,既能保障隱私,又能促進代際互動。此外,該路徑要與國土空間規劃相協調,確保改造項目與用地性質及建設指標保持一致。
例如,閬中市應優先對撤并鎮衛生院、廢棄校舍等存量設施開展系統性評估,建立包含結構安全、功能適配性、服務覆蓋半徑等指標的“三維評價模型”,結合層次分析法確定設施改造優先級。對于建筑質量達標的閑置校舍,應制定“一校一策”改造方案,強制預留5%的建筑面積用于康復訓練空間,并通過社區議事會協商確定共享功能分區方案。同時,需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在鄉鎮國土空間規劃中預留專項用地指標,確保改造后的設施產權歸屬與運營權責明晰。
醫養康護一體化:建立“衛健+民政”協同機制
在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中,醫養康護一體化的適老化設計策略至關重要。需要建立“衛健+民政”協同機制,以此突破行政壁壘,進而構建涵蓋“政策銜接—資源下沉—服務貫通”的協同框架。在政策層面,應聯合制定設施共建標準與醫保報銷目錄,明確衛健部門承擔醫療資質審核的職責,民政部門負責養護服務的供給;在資源整合方面,推動鄉鎮衛生院增設護理型床位,配置遠程心電監測、智能藥柜等設備,確保慢性病管理數據能夠實時與縣級平臺進行聯通;在服務貫通方面,需建立雙向轉診機制,針對術后康復期老人,由醫療機構制定照護方案后轉至養老機構,形成“治療—護理—康復”閉環。該機制需配套績效考核制度,將醫養服務納入基層醫療機構年度評估指標中。
例如,閬中市應加快組建衛健與民政部門的聯合工作組,共同編制《醫養結合設施建設技術導則》,明確鄉鎮衛生院護理床位占比不低于30%的硬性指標,并在新建或改造項目中強制預留遠程診療接口。同時,建議設立“醫養服務聯合體”管理平臺,要求鄉鎮衛生院每月向養老機構提供慢性病用藥清單,同步建立醫護人員駐點服務考核制度,將醫養聯合服務納入醫保定點資質年審。針對山區服務半徑大的特點,應在5個偏遠鄉鎮試點“流動醫療車+智能藥柜”模式,通過車載CT設備與縣級醫院影像系統直連,實現檢查結果實時共享。
智慧適老賦能:構建“云平臺+智能終端”服務體系
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應當遵循“數據驅動、精準響應”原則,其技術框架圍繞基礎設施層、數據交互層、應用服務層展開。其一,基礎設施層需部署物聯網感知設備,如在老年活動場所安裝環境監測傳感器,用于實時采集溫濕度、空氣質量等數據。其二,數據交互層需建立縣域養老信息數據庫,打通民政、衛健、公安等多部門數據壁壘,運用區塊鏈技術確保隱私數據安全。其三,應用服務層應開發智能呼叫、健康預警、服務調度三大核心模塊,引入FBM模型來分析老年人行為習慣與服務需求之間的匹配度。
在實施過程中,需著重解決鄉村網絡覆蓋不全、老年人數字鴻溝等問題,可借助簡化終端操作界面、設置語音交互功能等降低使用門檻。閬中市應率先在丘陵鄉鎮試點“低功耗物聯感知網絡”,優先在留守老人聚居區布設集成煙霧報警、心率監測功能的智能終端,同步建設邊緣計算節點解決偏遠地區網絡延遲問題。建議開發方言語音交互系統,將智能終端操作界面簡化為“一鍵呼叫+語音指令”雙模式,并通過村民委員會培訓“數字管家”,提供上門指導。針對數據安全需求,應建立縣域養老數據沙箱,在市民政局部署區塊鏈存證系統,實現衛健診療數據與民政服務記錄的可信互通。同時,需制定《智慧養老終端適老化標準》,強制要求終端設備具備字體放大、緊急語音直連等功能,并在2025年前完成800戶獨居老人家庭環境監測設備全覆蓋。
鄉土基因傳承:植入川東北院落空間適老智慧
在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的適老化設計策略中,傳承鄉土基因是關鍵要素之一,尤其是將川東北院落空間的適老智慧融入其中。傳統聚落空間的適老化改造,應遵循“形式轉譯—功能植入—文化延續”的技術路徑。在形式轉譯方面,需提取川東北林盤聚落“核心院壩—輻射檐廊—外圍曬場”的空間肌理,將穿斗式建筑的進深方向擴展0.8米~1.2米,以此形成兼具遮陽避雨功能的檐下交往廊道。在功能植入層面,依據PSPL(Public Space amp; Public Life)法評估曬壩空間使用強度,于低利用率區域設置太極輪盤、上肢牽引器等適老健身設施;同時,地面采用透水混凝土與青石板混合鋪裝,以提高防滑性能。在文化延續方面,要保留建筑挑檐下的木雕紋樣與夯土墻肌理,將傳統農具轉化為景觀小品,結合二十四節氣設置農耕文化展示墻,從而激發老年人的空間認同感。
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的實施保障機制
彈性規劃管控:建立“底線約束+動態調節”機制
在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實施過程中,彈性規劃管控對保障項目可持續性意義重大。一方面,需設置底線約束,精準劃定養老設施用地面積下限、建筑密度與容積率上限,且保證設施契合無障礙設計等標準,從而框定土地利用、生態保護、設施安全等關鍵領域的剛性范疇,避免突破基礎紅線。另一方面,動態調節機制不可或缺。鑒于鄉村發展、人口流動以及養老需求的動態變化,必須構建規劃評估與反饋體系,持續監測設施使用效率、服務覆蓋范圍等關鍵指標,依據評估成果對規劃實施微調或優化,使規劃方案更具靈活性與適應性。
標準體系創新:制定差異化適老設施建設導則
為適配鄉村養老設施的建設需求,標準體系創新迫在眉睫,關鍵在于制定差異化適老設施建設導則。受地域經濟、文化、氣候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不同地區對養老設施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導則制定應全面考慮設施選址、建筑設計、設備配置、服務標準等維度,既要筑牢安全、舒適的基本底線,又能深植地方特色,從而彰顯適應性,為設施建設提供精準導航,保障設施與當地環境、人文和諧共生。
人才培育計劃:實施“在地護工+專業團隊”雙軌制
人才培育是提升鄉村養老設施服務質量的關鍵環節,實施“在地護工+專業團隊”雙軌制正當其時。針對在地護工群體,開展系統培訓以強化其基礎護理技能與服務意識,使其熟練掌握日常照料技巧,能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與此同時,積極引入專業護理團隊,承擔醫療護理和康復指導等重要職責,并肩負起定期培訓在地護工的重任,促進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進而構建穩定、專業的人才梯隊,為鄉村養老服務的持續優化注入動力源泉。
鄉村養老設施布局規劃的適老化設計需綜合考量地理、經濟、交通、文化等多重因素。具體而言,應構建“村—鎮—縣”三級養老服務圈,優化整合存量設施,推進醫養康護一體化建設,利用智能適老化技術,傳承鄉村文化。未來,需進一步完善彈性規劃管控機制,推動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創新標準體系,實施雙軌制人才培育計劃,以應對鄉村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促進鄉村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閬中市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