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給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文章針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短缺、老年人環保意識與知識匱乏、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監管難度增大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包括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農村老年人環保意識,培養農村環保人才、緩解勞動力短缺,完善監管機制、加大對環境破壞行為的懲處力度,推動生態養老產業發展、實現生態與養老協同發展,旨在為實現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在我國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征程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是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堅實根基,更是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然而,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逐步改變著農村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生態,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深遠且復雜的影響。本文擬研究這一特殊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有效的解決路徑。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困境
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 031萬人,首次突破3億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達到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 0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6%[1]。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相較于城市,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更為顯著,這無疑給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諸多棘手的治理難題。
環保勞動力短缺
在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城鄉差距較大等因素的影響下,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相繼選擇外出務工,使農村常住人口結構發生變化,逐步形成以老年群體為主的人口格局。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面臨諸多力不從心的困境。以植樹造林為例,這項工作涵蓋挖坑、栽種、澆水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消耗大量體力和精力,對身體較為硬朗的青壯年而言難度不大,但身體機能衰退的老年人往往難以勝任。在實際的植樹造林項目中,常因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導致植樹進度緩慢、樹木成活率較低。這種勞動力短缺的現狀,嚴重阻礙了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的推進。許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環保項目,如河道清理、生態修復等,難以按照計劃有效推進,直接影響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和修復進程。
農村老年人環保意識薄弱
部分農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較低,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認識不足且缺乏系統性的環保知識[2]。在農業生產中,他們習慣沿用傳統生產方式,如為追求農作物高產,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嚴重污染。研究表明,長期過度使用化肥會導致土壤板結,降低土壤肥力,影響農作物長期生長;大量使用農藥不僅會使農藥成分殘留在農產品中,危害人體健康,還會對周邊的水體、土壤和生物造成危害,破壞農村生態系統平衡。
此外,部分農村老年人使用農用薄膜后隨意丟棄,其在自然環境中難以降解,殘留在土壤中影響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影響農作物根系生長。同時,由于缺乏環保意識,老年人對生活垃圾分類、污水集中排放等環保措施配合度不高,部分農村地區出現垃圾隨意堆放、污水橫流現象,嚴重阻礙了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監管難度大
隨著城鎮化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部分城市工業企業向農村轉移,工業污染物排放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3]。農村地域廣闊、村民居住相對分散,增加了生態環境監管難度,而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不足,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部分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利用農村監管薄弱的漏洞違規排放污染物。例如,部分小型工廠在農村偏遠地區隱秘建廠,將未經凈化處理的生產廢水直接排入附近河流,將未經凈化處理的廢氣也排放到空氣中。一方面,農村老年人缺乏相關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難以察覺企業的違規行為。另一方面,即使部分老年人發現河水變黑變臭、空氣異味濃重等環境異常,由于缺乏專業知識,也無法準確判斷是企業違規排放所致。不僅如此,由于農村地區缺乏完善的監管渠道和有效的監管措施,即使發現破壞行為,也難以得到及時處理。這就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在不知不覺中持續遭受著破壞,生態質量不斷下降。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潛在機遇
雖然人口老齡化給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諸多挑戰,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一現象背后也蘊含著一些潛在機遇。
老年人對農村環境的情感依賴
農村老年人長期生活在農村,他們與家鄉的山水田園形成了深厚情感羈絆,這種情感源于長期的生活積淀。他們親歷農村環境變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變化更為敏銳。例如,在部分農村地區,老一輩人從小就在村莊周邊的樹林里玩耍,在清澈的河流中捕魚,這些樹林和河流承載著他們童年的美好回憶。因此,他們對這些自然環境有特殊情感,難以接受環境遭到破壞。
在實際生活中,部分農村老年人會自發守護村莊環境,主動勸阻亂砍濫伐、制止污水傾倒。這種基于情感的保護意識,如果能通過開展環保志愿隊、組織環境守護行動等方式加以引導,將這份源于鄉土情懷的保護意識與系統的環保知識、科學的保護方法相結合,便可以轉化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實力量。
農村養老模式轉變帶來新契機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逐漸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農村養老模式正逐漸從傳統家庭養老向多元化養老模式轉變[4]。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生態養老、綠色養老理念開始在農村興起。生態養老倡導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開展養老活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養老則注重采用環保節能技術應用,為老年人打造舒適低碳的養老空間。這些理念的興起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以發展生態養老產業為例,要打造一個成功的生態養老基地,需要具備優美的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宜居的養老社區。這就促使農村在規劃和建設養老項目時,必須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力度。例如,在養老社區建設過程中,優先保留原生植被與水體,增加綠化面積覆蓋率;使用環保材料和節能技術,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為了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基地結合農村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開發特色養老服務項目,如田園采摘、民俗體驗等。在這個過程中,老年人不僅能享受到優質的養老服務,還能增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實現農村生態環境與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農村老年人環保意識
農村居民既是農村環境的重要污染主體,也是環境治理的受益者,因此,在生態環境治理中不應該忽視廣大農村居民的力量[5]。加強對農村老年人的環保宣傳教育,是提高他們環保意識的關鍵。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來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農村廣播在農村地區具有廣泛的覆蓋性,利用農村廣播每天定時播放環保知識和政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廣播內容應涵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節約用水等生活環保技巧及垃圾分類知識,通過反復播放強化記憶。組織環保志愿者深入農村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環保志愿者走進農村的各個角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老年人講解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在講解過程中,結合農村實際情況,用身邊的例子說明環保的重要性。例如,向老年人講述村里某條河流因上游工廠違規排放污水導致魚類全部死亡,村民不僅失去了經濟收入,連日常洗衣、灌溉都成了難題,讓他們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
除了傳統宣講,創新宣傳形式同樣重要。結合農村的文化特點,開展環保主題的文藝演出也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手段。將環保知識巧妙地融入小品、戲曲等節目,讓老年人在欣賞文藝表演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環保教育。在一場以環保為主題的小品中,通過幽默風趣的表演,展現垃圾分類的正確方法和不進行垃圾分類的危害,讓老年人在歡笑中學習環保知識。通過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方式,有效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環保意識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培養農村環保人才,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
面對農村環保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培養農村環保人才是當務之急。一方面,政府應出臺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本地年輕人回鄉創業,投身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例如,提供創業補貼,為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啟動資金,幫助他們解決創業初期的資金難題;給予稅收優惠,在規定期限內減免他們創辦企業的相關稅費,降低創業成本。同時,加強對回鄉年輕人的環保專業培訓,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和專業背景,制定個性化的培訓課程。培訓內容可以包括環保法律法規、生態修復技術、環境監測方法等,提高他們的環保技能和業務水平,使其成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堅力量。
另一方面,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農村環保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定向培養的方式,為農村地區輸送專業環保人才,為家鄉的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此外,針對農村現有的勞動力和老年環保志愿者,開展短期技能培訓班,重點教授基本的環保知識和技能。通過這些方式,有效緩解農村環保勞動力短缺問題。
完善監管機制,加大對環境破壞行為的懲處力度
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等手段,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衛星遙感技術可對農村全域土地利用變化、植被覆蓋等情況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土地破壞、植被減少等環境問題;無人機則可以更加靈活地對農村的河流、工廠等進行近距離監測,獲取詳細的環境數據,及時發現企業的違規排放行為。
加強農村環保執法隊伍建設是監管體系的核心支撐。通過定期培訓,讓執法人員掌握最新的環保法律法規和執法技術,以此提高執法人員的專業素質;規范執法程序,確保執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以此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加大對環境破壞行為的懲處力度,對于違規排放污染物、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依法予以嚴厲處罰。除了經濟處罰外,還可以采取責令停產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等措施,對違法者形成有效震懾。同時,公開曝光這些違法企業和個人的行為,通過社會輿論的壓力,促使其他企業和個人自覺遵守環保法律法規。
此外,鼓勵農村老年人積極參與環境監督,設立舉報獎勵制度。對發現環境破壞行為并及時舉報的老年人,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表彰,提高他們參與環境監管的積極性。通過完善監管機制,形成政府監管、科技賦能、社會監督、群眾參與的全方位監管體系,切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推動生態養老產業發展,實現生態與養老協同發展
生態產業化是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的平衡之道,是傳統環境問題治理機制的創新轉型[6]。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生態養老產業的扶持力度,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如提供財政補貼、土地優惠等,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生態養老領域。通過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為農村生態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加快產業發展進程。同時,加快建設生態養老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從選址到設計,全過程踐行生態優先原則,采用環保材料和節能技術,打造綠色低碳、生態宜居的養老環境。例如,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優先使用可再生、可降解的環保材料,減少建筑施工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在能源利用方面,推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同時,結合農村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開發特色養老服務項目。例如,利用田園景觀開展田園采摘、農耕體驗活動,讓老年人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樂趣;依托地方非遺文化,開展民俗體驗活動,如傳統手工藝制作、民俗表演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這些特色服務項目,讓老年人在享受優質養老服務的同時,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來。通過生態養老產業發展,實現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養老產業的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探索新道路。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通過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態環保意識;培養農村環保人才,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完善監管機制,加大對環境破壞行為的懲處力度;推動生態養老產業發展,實現生態與養老協同發展,能有效化解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多重挑戰,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讓他們生活在更加優美、舒適的環境中,還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和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需要持續關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新變化、新問題,不斷探索和創新保護策略,為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參見國家統計局.2024年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主要發展目標順利實現[EB/OL].(2025-01-17)[2025-03-07].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1/t20250117_1958332.html.
[2]張志勝.多元共治: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創新模式[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01):201-210.
[3]李靜芹.新農村建設下農村環保執法的現實困境及其法律制度完善[J].農業經濟,2020(09):53-54.
[4]仝曉曉,井淥.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康養小鎮空間韌性營造策略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24(08):96-102.
[5]姚瑤.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現實困境分析[J].農業經濟,2021(04):51-52.
[6]黃中顯.鄉村生態振興背景下農村環境問題治理機制的結構性調整[J].學習論壇,2024(05):68-77.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年度課題“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雙向銜接機制研究”(編號:GJ2024C17)。
(作者單位:廣西警察學院司法應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