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推動鄉村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基層黨建在鄉村治理中起著關鍵引領作用。本文深入剖析了鄉村振興與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理論基礎,闡述了基層黨建在鄉村治理中的多元引領作用,分析了當前基層黨建引領下鄉村治理面臨的如組織協調不足、資源整合欠缺、人才隊伍薄弱等困境,進而從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引領作用、創新治理機制、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探索有效路徑,旨在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鄉村作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治理成效關乎鄉村社會的穩定、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的幸福生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對鄉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層黨建憑借其獨特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在鄉村治理中被寄予厚望,擔當起引領者的重要角色。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作用的充分發揮,深入研究其相關理論基礎、剖析困境并探索進路,對于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振興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鄉村振興與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相關理論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與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涵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維度。產業興旺旨在激活鄉村各類產業發展潛力,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產業多元化,讓鄉村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發展高地。生態宜居聚焦打造鄉村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保護好鄉村的綠水青山,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空間。鄉風文明強調傳承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治理有效著重構建科學合理、高效有序的鄉村治理體系,保障鄉村社會穩定和諧,讓鄉村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則是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為目標,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過上富足美滿的日子。這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勾勒出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也為鄉村治理指明了方向,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鄉村治理的概念與要素
鄉村治理是指通過多個主體、運用多種手段對鄉村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和調控,以實現鄉村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鄉村治理涉及多元主體,包括基層黨組織、政府部門、村民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以及廣大村民等,各主體在鄉村治理中有著不同的角色和職責,共同參與鄉村經濟建設、社會秩序維護、公共服務提供等諸多事務。治理手段也是多樣化的,既有依靠政策法規的剛性約束,也有基于鄉規民約、道德規范的柔性引導。同時,鄉村治理的要素還包括治理目標、治理結構、治理機制等。治理目標明確了鄉村治理要達成的具體成效,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治理結構反映了各主體之間的關系與權力配置,合理的結構有助于形成協同治理的良好局面;治理機制則關乎如何保障治理活動順利開展,如民主決策機制、監督反饋機制等。它們共同作用,保障鄉村治理有序、高效運行。
基層黨建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作用
發揮領導作用,引領鄉村振興
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治理的領導核心,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引領鄉村振興方向,依據鄉村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等特點,規劃出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路徑,如引導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避免盲目跟風和同質化競爭。同時,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協調各方資源,推動道路交通、水利設施、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筑牢根基。在鄉風文明建設上,黨組織帶頭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抵制不良風氣,營造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鄉村文化氛圍,從思想層面為鄉村振興凝聚強大精神動力,使鄉村振興在正確的軌道上穩步邁進。
發揮服務作用,保障農民利益
基層黨建工作始終將服務農民群眾作為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組織積極搭建各類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培訓服務,邀請農業專家為農民傳授種植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知識等,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生活方面,關注農民的民生需求,推動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如爭取資金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協助完善鄉村醫療衛生設施等,讓農民能夠享受到更加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此外,還積極協調解決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矛盾糾紛,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增強農民對黨組織的信任,夯實鄉村治理的群眾基礎。
強化組織功能,推動農業生產
基層黨組織通過強化自身組織功能,將分散的農戶、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效組織起來,如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等組織,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標準化、專業化發展。在農業生產資料采購上,能夠通過集體議價等方式降低成本;在農產品銷售環節,利用組織優勢拓展銷售渠道,對接市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黨組織還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業科技創新,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新品種,推動農業生產向現代化邁進,保障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穩固農業在鄉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基層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治理困境
組織協調不足,鄉村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遇阻礙
在鄉村治理中,雖然有著多元主體參與,但各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機制?;鶎狱h組織與政府部門之間有時存在職能交叉、溝通不暢的情況,導致政策執行出現偏差或者重復工作,浪費了治理資源。例如,在鄉村環境整治項目中,可能出現環保部門與基層黨組織對整治標準理解不一致的情況,影響整治效果。基層黨組織與村民自治組織之間,也存在權力邊界模糊的問題,村民自治組織的自主性未能充分發揮,部分事務決策上存在依賴黨組織的現象,而在一些需要黨組織強力推動的工作上,村民自治組織又配合不力。
資源整合欠缺,限制鄉村治理工作有效開展
鄉村治理涉及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資源,但目前資源整合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在人力方面,鄉村各類人才分散,缺乏統一調配機制,懂農業技術、善經營管理、熟悉鄉村治理的復合型人才匱乏,難以滿足鄉村多元發展需求。在物力方面,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一定進展,但不同區域之間存在差距,且部分基礎設施缺乏有效的維護管理,使用率不高,如一些鄉村的灌溉設施老化失修,影響農業生產。在財力方面,鄉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財政資金投入有限,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資金缺口較大,導致一些鄉村治理項目難以落地實施,像鄉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鄉村文化廣場打造等項目常因資金問題擱置,嚴重限制了鄉村治理工作向深層次、高質量推進。
人才隊伍薄弱,影響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深度
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需要一支高素質、有擔當的人才隊伍支撐,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首先,鄉村黨員隊伍年齡結構老化較為嚴重,年輕黨員占比較低,老黨員雖然有著豐富的鄉村工作經驗,但在接受新事物、運用新技術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難以適應新時代鄉村治理的信息化、現代化要求。此外,人才流失問題突出,許多有知識、有能力的鄉村青年選擇外出務工或到城市發展,導致鄉村治理缺乏新鮮血液注入,人才儲備不足?,F有鄉村治理人才的培養機制也不夠完善,缺乏系統性、有針對性的培訓,難以提升人才的綜合素養和業務能力,在面對復雜的鄉村治理問題時,他們往往力不從心,從而使得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難以深入開展,在創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進展緩慢。
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路徑探索
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筑牢鄉村治理核心堡壘
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筑牢鄉村治理核心堡壘,對于鄉村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需從多個關鍵維度扎實推進。在加強黨組織班子建設方面,選拔環節至關重要。要秉持嚴格標準,精準篩選出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群眾基礎好的黨員進入班子,此類黨員不僅需對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有著深刻的領悟,還應具備將政策與鄉村實際緊密結合并有效落實的能力,且深受群眾認可與信賴。后續的培訓學習更不容忽視,要構建系統且長效的培訓機制,培訓內容涵蓋鄉村治理的先進理念、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公共服務優化路徑等多元知識,通過案例分析、實地調研、專家授課等豐富形式,助力班子成員不斷提升領導能力,使其在引領鄉村產業振興、生態建設等事務中能夠科學合理地決策。強化班子成員的服務意識,積極主動為村民排憂解難,切實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優化黨組織設置是順應鄉村發展新態勢的必然要求。隨著鄉村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農村專業合作社蓬勃興起,農村電商企業不斷涌現,人口流動也日益頻繁,原有的黨組織架構已難以滿足治理需求。此時,需依據產業布局與人口分布特點,靈活調整黨組織設置。例如,在農村專業合作社中建立黨支部,便于統一協調生產經營中的各類事務,凝聚社員力量;在農村電商企業內設置黨支部,能更好地引領電商發展方向,規范運營,助力農產品拓展銷售渠道。如此一來,黨組織的覆蓋面得以擴大,影響力深入鄉村各發展環節,與鄉村實際緊密貼合,為治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強化黨組織建設的根本保障。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絕非形式主義的走過場?!叭龝徽n”要確保會議質量,會上深入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黨員之間嚴肅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找差距、補不足。主題黨日活動則需形式多樣且富有內涵,可圍繞鄉村振興主題開展志愿服務、紅色教育等,通過這些扎實舉措,黨員的黨性修養得以提升,組織紀律性深深扎根于心,黨員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提升,進而讓黨組織成為鄉村治理堅不可摧的核心堡壘,保障鄉村治理工作穩步、高效推進。
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凝聚鄉村治理強大合力
基層黨組織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地位,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一方面,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常態化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就鄉村治理中的重大事項進行商討、協調,形成政策執行的合力,確保各項政策在鄉村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切實指導和支持村民自治組織依法依規開展工作,厘清權力邊界,充分尊重其自治權利,同時引導其在鄉村公共事務管理、矛盾糾紛調解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于社會組織,黨組織要主動搭建合作平臺,通過購買服務、項目合作等方式,吸引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挖掘其在鄉村教育、文化、環保等領域的專業優勢,整合各方力量,凝聚起鄉村治理的強大合力,讓鄉村治理成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推進的系統性工程。
創新鄉村治理機制,提升黨建引領治理效能
創新鄉村治理機制,提升黨建引領治理效能,需從多個層面深入落實,以契合鄉村發展的多元需求。建立健全民主協商機制,在關乎鄉村發展走向的關鍵決策上,如鄉村發展規劃制定、重大項目建設等,必須充分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廣泛征集意見。借助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等既有平臺,將民主協商切實落地。村民議事會匯聚不同年齡段、不同利益群體的代表,能從多視角反饋對鄉村事務的看法與建議,讓決策更貼合實際,鄉賢理事會憑借鄉賢們的學識、經驗及社會資源,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助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方案,通過這種深度的民主協商,保障決策既科學合理,又能獲得村民廣泛認同與支持,切實提升鄉村治理決策質量。完善監督考核機制,監督工作要全方位覆蓋。黨內監督確保治理過程遵循黨紀黨規;村民監督則讓治理工作時刻處于群眾視野之中,村民可對治理資金流向、項目具體實施情況等進行監督;社會監督借助外部力量進一步查漏補缺。在此基礎上,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精準衡量鄉村治理成效,將其與干部績效緊密掛鉤,對治理得力、成效顯著的干部給予獎勵,對存在問題的干部督促整改,以此激發干部工作熱情,保障各項治理工作高質量推進。此外,在探索數字化治理模式上,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前沿信息技術,搭建鄉村治理信息化平臺,該平臺整合鄉村各類信息資源,實現信息實時共享,村民能便捷知曉政務動態,政務公開得以有效落實。
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為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保障體系建設關乎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可持續性。在政策保障方面,政府要出臺更多有利于鄉村治理的扶持政策,如在人才引進、資金投入、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為鄉村治理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資金保障方面,加大財政對鄉村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時創新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保障鄉村治理項目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在人才保障方面,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培養、引進、激勵機制,通過舉辦各類培訓活動提升現有人才素質,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外出務工人員等返鄉創業就業,充實鄉村治理人才隊伍,為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提供堅實的人力保障,確保鄉村治理在全方位的保障體系支撐下穩步前行。
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面對當前存在的諸多困境,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創新治理機制以及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的進路探索,有望不斷提升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效能,推動鄉村治理水平邁向更高臺階,進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讓廣大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展現獨特魅力,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筑牢堅實的鄉村根基。
(作者單位:中共運城市鹽湖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