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聚焦數字賦能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梳理相關理論,剖析二者邏輯關系。通過對豫南地區50個傳統村落現實分析,揭示數字賦能面臨的困境,進而探究數字賦能豫南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作用機理,最后從落實頂層制度、完善數字平臺等五個方面探索實現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旨在為推進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提出,“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使數智化融入鄉村,提升了治理效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1]。數字技術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數字賦能是傳統村落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豫南地區傳統村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卻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面臨人口外流、基礎設施老化、傳統文化傳承困境及經濟發展滯后等多重挑戰。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數字賦能為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帶來新機遇,可創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質效,助力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數字賦能與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邏輯關系
數字賦能是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加速器
1.賦能傳統村落治理能力提升
數字技術深度賦能傳統村落多元治理主體,構建起技術驅動的治理創新體系。具體而言,大數據分析可精準識別與動態追蹤村民需求,制定更貼合實際的政策;人工智能技術可輔助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通過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記錄與監測。治理主體利用這些技術,提升了決策、執行與監督能力,使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2.促進傳統村落有益治理經驗推廣
借助數字技術,傳統村落有益治理經驗能更廣泛地推廣。例如,通過網絡平臺展示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改善、文化活動開展等情況,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和社會關注,形成示范效應,帶動周邊村落治理水平提升。通過數字賦能,可促進治理經驗的交流與共享,其他地區的傳統村落可學習借鑒,扎實推進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進程。
2.推動治理路徑優化
線上政務服務平臺、線上議事平臺等服務模式打破了傳統治理的時空限制,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治理模式,有效拓寬治理參與渠道,推動傳統以線下為主的治理路徑向線上線下融合、協同高效的新型模式優化轉型。這一模式不僅讓村民辦理事務更便捷,大幅減少辦事時間與成本,還能激發村民治理參與熱情,使其更廣泛地參與村落事務討論。
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是數字賦能的源動力
1.需求拉動
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村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高要求,而且在村落治理內容覆蓋、服務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更便捷的公共服務、更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這種需求促使傳統村落治理需要借助數字技術實現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
另一方面,傳統村落治理面臨文化傳承壓力、經濟發展困境、生態保護難題等諸多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與挑戰,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需求更為迫切。例如,在保護傳統村落文化方面,可利用數字技術對文化資源進行存儲與展示;同時,可借助電商平臺、數字營銷等手段發展鄉村經濟。
2.政策驅動與“數字中國”建設必然要求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數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政策文件,為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提供政策保障。同時,在2018年到2023年間河南省地方政府累計出臺數字鄉村政策17項,財政投入年均增長24.3%,這些政策和資金支持也引導資源向傳統村落傾斜,推動數字賦能實踐落地。
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實踐,為數字技術在其他鄉村地區的應用提供了經驗與樣本。通過在傳統村落治理中不斷探索數字技術應用模式,可豐富“數字中國”建設的實踐內涵,推動數字技術在各領域的深入應用。
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內在機理
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體現維度
1.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主體多元化
數字技術打破信息壁壘,拓寬傳統村落治理主體參與渠道。通過線上平臺,村民可隨時隨地參與村落事務討論與決策,在線投票、提出意見建議等,提高村民參與積極性。同時,吸引外部主體,如企業、社會組織,通過數字平臺參與村落治理。企業可通過電商平臺助力農產品銷售,社會組織可通過網絡平臺開展文化傳承活動,豐富治理主體構成,增強治理活力。
2.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空間延伸
從物理空間到數字空間延伸,數字技術為傳統村落治理創造新空間。一方面,通過數字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對傳統村落進行數字化重建,為文化遺產保護、旅游開發等提供新空間。另一方面,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村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遠程監測與管理,拓展治理的空間范圍,提高治理效率。
3.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方式科學化
推動傳統村落治理方式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數字技術為治理提供數據支撐,通過數據分析挖掘村落發展規律與問題,輔助治理決策。利用大數據分析游客來源、消費習慣等,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同時,借助智能設備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治理,如利用智能垃圾分類設備,提高環境治理效率。
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特性呈現
1.高效性:賦能傳統村落治理效率提升
利用數字技術可實現信息快速傳遞與處理,減少治理環節,提高治理效率。線上政務服務平臺有效優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全面提升村民辦事體驗。智能監測設備實時反饋村落環境、設施運行狀況,治理主體能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提升整體治理效率。
2.增值性:賦能傳統村落治理動能釋放
通過數字賦能,挖掘傳統村落潛在價值,釋放治理動能。利用數字營銷手段推廣傳統村落特色農產品、文化旅游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經濟發展。數字技術還能促進傳統村落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開發數字文化產品,為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提供經濟支撐。
3.整合性:賦能傳統村落數據共享
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傳統村落各領域數據整合與共享。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平臺,整合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資源,為治理提供全面數據支持。文旅部門可結合游客數據、文化資源數據,制定更精準的旅游發展策略;農業部門可根據土壤、氣象數據及農產品市場數據,指導農業生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4.開放性:賦能治理數字空間構建
構建開放的數字治理空間,吸引多元主體參與。數字平臺打破地域、行業限制,使外部主體能更便捷地參與傳統村落治理。同時,傳統村落可通過數字平臺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與合作,學習先進治理經驗,引入外部資源,促進自身發展。
數字賦能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作用機理
1.數字賦能提升傳統村落治理實踐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治理將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通過數字技術、數字平臺等工具、手段,各種信息資源得以整合,提高治理效率,進一步滿足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
2.數字賦能推進傳統村落治理數字化轉型
傳統村落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技術與數字平臺可以加速推動傳統村落數字化轉型[2],逐步解決數字鴻溝、數據孤島、數據安全等數字化治理難題,有利于推進傳統村落治理系統性變革,促進信息流動。
數字賦能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現實分析
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概況
本文研究對象選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公布的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豫南地區的50個傳統村落,其中南陽市有14個、駐馬店有2個、信陽市有34個。在空間分布上,受地形、交通、歷史等因素影響[3],50個傳統村落各有特征。信陽市傳統村落數量最多,集中于南部山區,多沿河流、山谷依山傍水分布,如郝堂村;南陽市傳統村落相對分散,部分在山區與平原過渡帶;駐馬店市數量少且分布稀疏。在自然地理上,豫南地區處于南北過渡帶,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傳統村落自然資源豐富。信陽市部分村落依托茶山發展茶文化產業,南陽市一些村落周邊有礦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在歷史沿革上,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歷史悠久,部分可追溯至明清,受南北文化交流影響,形成獨特脈絡。南陽市部分村落在保留古代中原建筑風格和民俗的基礎上,吸收了南方文化元素;信陽市傳統村落則在楚文化基礎上吸收了中原文化精髓。在社會經濟上,豫南地區傳統村落以農業為主,部分村落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但整體經濟水平低、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在社會結構上,以血緣、地緣為紐帶,村民間人際關系呈現密切性和穩定性,但年輕勞動力外流問題突出。在民俗文化上,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民俗文化豐富多樣,如信陽花鼓戲、南陽玉雕、駐馬店打鐵花等,但面臨傳承困境。
數字賦能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現實困境
1.數字頂層制度設計待完善
目前,豫南地區針對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頂層制度設計尚不完善。缺乏統一的規劃與標準,導致不同地區的數字建設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部分村落存在網絡覆蓋不到、信號強度不夠等突出問題,現有網絡基礎設施缺乏后續的升級與維護;在數據管理方面,沒有統一的數據采集、存儲與共享標準,造成數據資源浪費與信息孤島現象。
2.數字設施平臺建設不完善
數字設施平臺建設滯后,難以滿足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需求。一是硬件設施方面,部分村落缺乏基本的數字化設備,如智能傳感器、監控等設備,無法實現對村落環境、文化遺產等的實時監測與管理。二是軟件平臺方面,現有平臺功能單一,多集中在政務服務或旅游宣傳,缺乏對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多領域的綜合集成。
3.數字技術應用創新不足
數字技術在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中的應用水平較低、創新不足。多數村落僅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簡單的信息發布與宣傳,如利用微信公眾號發布村落活動信息,然而在利用大數據分析指導村落產業發展、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存在欠缺。同時,與傳統村落特色相結合的數字技術創新探索不足,未能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傳統村落治理中的獨特優勢。
4.數字治理主體參與度不高
數字治理主體參與度不高,協同治理機制尚未形成。政府在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中占據主導地位,企業、社會組織及村民等主體的參與積極性不足。企業因投資回報周期長、風險大等原因,對參與傳統村落數字建設熱情不高;社會組織在數字技術應用與治理方面的專業能力有限;村民受教育水平、數字素養等因素限制,對數字技術接受與應用能力較弱,參與數字治理的意識淡薄。
5.數字人才短缺
豫南地區傳統村落缺乏專業的數字人才隊伍[4]。既懂數字技術又熟悉傳統村落治理的復合型人才稀缺,導致數字技術在傳統村落治理中的推廣與應用受阻。當地政府、村落缺乏對數字人才的吸引與培養機制,難以滿足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人才需求。
數字賦能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索
夯實基礎:落實頂層制度設計,加強數字建設動態監督
1.嚴格落實各類頂層制度設計
當地應加強對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相關政策的解讀與執行力度,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傳統村落數字建設專項規劃,明確建設目標、任務與時間表、各部門在數字建設中的職責與分工,確保政策落地。
2.動態監督數字建設工程
建立數字建設工程監督機制,定期對網絡通信、智能設備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確保建設質量與進度。對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整改,保障數字基礎設施穩定運行,為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
優化載體:完善數字平臺建設,提升村落治理水平
1.構建多元數字平臺
構建涵蓋政務服務、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多功能的綜合性數字平臺。同時,根據傳統村落發展需求與實際情況,動態調整平臺功能模塊。在旅游旺季,加強旅游服務功能模塊建設;在農產品收獲季節,強化電商銷售功能模塊。鼓勵不同傳統村落之間平臺互聯互通,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
2.依托“數字技術+”,提升村落治理水平
推動“數字技術+治理”的深度融合,創新治理方式。在治安管理方面,利用智能監控設備和人臉識別技術,構建全方位的安全監控體系,提高村落的治安防范能力;在交通管理方面,借助智能交通系統,合理規劃村落內的交通路線,引導游客和村民有序出行,緩解交通擁堵。此外,還可以將數字技術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相結合,通過遠程教學、遠程醫療等方式,提升傳統村落公共服務的質量和可及性,讓村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
彰顯內核:注重數字技術驅動,激發村落文化活力
利用數字技術對豫南地區傳統村落豐富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通過數字化采集、存儲和展示技術,將傳統村落的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歷史建筑等進行永久性記錄和展示。具體而言,可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傳統建筑進行精確建模,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讓游客和村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建筑的魅力;通過視頻錄制、音頻采集等方式記錄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和民俗文化活動,建立數字文化資源庫。同時,借助數字營銷手段,推廣傳統村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提高傳統村落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另外,加強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數字博物館不僅是文化展示窗口,也是文化傳承教育平臺,可開展線上文化課程、文化活動等,增強村民文化自信與認同感。
強化內容:協同村落治理多元主體,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
1.推動村落治理多元主體協同
建立健全數字時代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村民在傳統村落治理中的角色和責任[5]。政府應發揮引導和統籌作用,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引導各方力量參與治理;企業可通過投資建設數字項目、發展數字產業等方式,為傳統村落治理提供經濟支持和技術服務;社會組織憑借其專業優勢,在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領域開展項目活動;傳統村落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詢問村民的意愿和需求,引導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數字治理,通過線上平臺表達意見和訴求,參與決策和監督。通過搭建多元主體溝通交流的數字平臺,定期召開線上線下聯席會議,促進各方信息共享和協同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2.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
鼓勵和支持治理主體運用數字技術提升治理能力。一是應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數字技術應用的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數字素養和業務能力,使其能夠用好數據、用準數據,讓數據應用切實為群眾分憂。二是應加大在數字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投入,探索適合傳統村落發展的商業模式和治理方案。三是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和“互聯網+公共服務”產品。以數字技術作為平臺,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村民的多元主體的協商共治完成相關的公共治理任務,實現信息的實時傳遞和處理,提高治理效率和精準度。
整合保障:健全人才隊伍,增強治理主體力量
1.黨建引領,培育治理人才梯隊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通過開展黨員先鋒模范活動,鼓勵黨員帶頭學習數字技術,參與數字治理實踐,培養一批懂治理、會數字技術的黨員干部隊伍。以黨員干部為核心,吸引和凝聚村里的年輕人、返鄉創業人員、大學生等群體,組建數字治理先鋒隊,形成治理人才梯隊。通過構建“教育賦能+實踐歷練”培育模式,提升人才梯隊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使其成為推動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力量。
2.引進人才,強化治理內生能力
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部數字人才投身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引進數字技術、鄉村規劃、文化產業等專業背景人才。設立專項人才引進基金,為引進的人才提供住房、待遇等方面的保障;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鼓勵外部人才通過兼職、掛職、項目合作等方式參與傳統村落治理。通過引進外部人才,提升傳統村落治理的內生能力,為數字賦能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數字賦能為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通過深入理解其內在機理,積極探索并實施有效的路徑,能夠推動傳統村落治理模式創新,實現傳統村落在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現代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讓豫南地區的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新時代展現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馮朝睿,徐宏宇.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困境與突破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3(05):93-102.
[3]許建和,樂詠梅,毛洲,柳肅.湖南省傳統村落空間格局影響因素與保護模式[J].經濟地理,2020,40(10):147-153.
[4]毛麗娟,夏杰長.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施路徑[J].治理現代化研究,2023,39(05):41-49.
[5]陳建.數字化技術賦能環境治理現代化的路徑優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2):80-90.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軟科學“數字賦能豫南地區傳統村落治理現代化的內在機理與路徑探索”(編號:252400411305)的階段性成果;2024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本項目“數實共生驅動豫南地區傳統村落形象感知與優化路徑研究”(編號:2024BYS042)的階段性成果;2024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視閾下風景園林專業高階性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研究”(編號:2024SJGLX055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信陽農林學院風景園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