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當前,我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農民思想觀念保守、教育隊伍建設不完善等現實問題,不僅阻礙了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阻礙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诖?,本文從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優化教育工作隊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健全保障機制五個方面著手,提出加強新時代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從而提高農民素質,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鄉村振興中,農民作為具有直接參與關系的主體,其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與鄉村振興的成效掛鉤。在此背景下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農民思想素質、改善農民精神面貌,有利于鄉村文明建設發展和鄉村社會文明整體程度的提高。因此,新時期要把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調動農民積極性,建設高素質農民隊伍,為建設美麗鄉村、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人力保障。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人才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民的思想素質、技術水平和能力直接關系鄉村振興的成效。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與鄉村振興精神協同,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輿論方面,發揮著凝心聚力的作用,能夠幫助農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可以引導農民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產生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形成強烈的共識,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工作當中。二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通過農民自主學習,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催生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出更多懂農業、愛農村的農民工作隊伍。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為產業興旺提供智力支持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興旺。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幫助農民提高思想素質,又注重培養他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是可以有效打破農民思想觀念中的認知壁壘。他們受認知局限性影響,往往忽視一些客觀因素,認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導致他們貧窮的主要原因,城鄉差距更讓他們堅定了這一想法。而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驅動力。二是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農民認識到,舊的生產關系已經與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需要變革舊的生產關系,推動農民投入到新的生產實踐中。為此,需要幫助農民更加深入地學習和了解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智力支持。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為鄉村文明建設提供思想引領
鄉村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保障。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涵養,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外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教育喚醒農民對鄉村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引導其自覺參與良好社會風尚構建。通過道德教化引導農民養成良好道德習慣,增強其對社會道德的認同感,培育契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社會新風尚。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為鄉村治理提供精神動力
鄉村治理成效是檢驗推進鄉村振興成果的重要標志。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鄉村治理注入不竭精神動力。這種精神外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引導農民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理論武裝頭腦,讓農民將理論運用到鄉村治理實踐中,堅定參與鄉村治理的信念。二是通過法治教育引導農民自覺遵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同時,積極引導農民主動參與到鄉村治理,形成政府、社會、農民共同參與的鄉村治理格局。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農民思想觀念保守,自身素質偏低
受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和封建思想的影響,部分農村地區在教育資源獲取上存在一定局限,使得部分農民在文化知識儲備、思想觀念更新等方面存在滯后現象。他們受舊的生產關系束縛,習慣維持舊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部分農民對新思想、新技術、新觀念的出現持有懷疑甚至抵觸心理。這種思想觀念不僅會限制自身發展,也會阻礙鄉村振興的推進。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存在經濟價值的隱蔽性,往往根據實踐主體對客體的需要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程度來表現其經濟價值。因此,很多農民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不完善
在任何領域,人才都是第一資源,但是在農村,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稀缺。一方面,人才流失嚴重?,F在大多青年農民更愿意去大城市工作,留在農村的更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兒童,難以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在部分地區,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存在人員不足的現象,由于領導干部把部分缺乏專業素養的人員納入隊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水平參差不齊,難以有效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無法滿足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需求。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單一
當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相對單一。在教育方法上,部分地區仍然采用傳統的單向灌輸式宣講,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在教育內容上,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多側重于抽象的理論知識傳授,脫離農民的實際生活、生產需求,無法引起農民的情感共鳴。因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到位
基層領導干部在鄉村振興中起著領導作用。然而,一些基層干部常常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將思想政治教育簡單等同于“務虛工作”,因而不想投入充足的資源和時間。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干部將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形式化”的教育過程,缺乏系統性的教育規劃與持續性的工作推進。他們的不重視導致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推進和落實,難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應有的引領作用。
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路徑
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民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他們綜合素質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也影響著鄉村振興的建設成效。因此,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提升文化素質。為農村兒童提供基礎教育保障,確保他們都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同時,為成年人提供繼續教育機會,以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此外,還要根據當地產業發展,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學習現代化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第二,提升道德素質。在農村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民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倡導農民與鄰為友、與鄰為善,形成互幫互助的鄉村社會風尚。第三,培養法律意識。在農村地區,部分農民法律知識儲備不足,法治觀念淡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治理的法治化進程。因而,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提升道德素質,還要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通過開展普法宣講活動,讓農民真正了解法律、尊重法律,增強農民的法治觀念,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優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優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對于鄉村振興、提升農民思想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在人才培養方面,政府要“牽頭”。農村人才吸引力不足,青年人才外流現象突出,其根源在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資源配套滯后。這就要求政府完善人才引進政策,提高薪資待遇、優化工作環境、設立專項人才補貼等,增強崗位吸引力。同時,政府要牽頭,主動尋找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加強與縣域黨校、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機構的合作,聘任兼職工作者。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研究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前沿陣地,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專業性,可充實農村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其次,健全科學人才選拔標準體系。當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統的選拔方案,導致隊伍專業水平參差不齊,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選人方面,一是選擇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質過硬的人才。只有具備堅定政治立場的教育工作者,才能保證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為我國鄉村建設和發展的筑牢根基。二是選拔具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人才。對于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才更熟悉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民思想特點,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農村實踐相結合,保證工作的實效性。
最后,提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而教育工作者綜合素質的優化則是引領農民思想進步的關鍵引擎,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地有關部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定期開展專題培訓和績效考核,激發工作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推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以農民現實需要為導向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在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樣重要。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多偏向理論化,忽視了農民的現實需求,因而,理論要緊密聯系實際,貼合農民的現實需求。教育工作者要切實深入農民生活,了解他們在生產、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實際需求,以制定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一方面,將所了解的農民需求融入思政內容,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農民傳達。另一方面,結合農業生產實踐,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可以通過農業科技講座、生產講座等形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此外,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農民精神生活的契合。單一的學術化知識只會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徒勞無功,要站在農民精神生活的高度,打造農民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社會文化活動,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社會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逐步轉化為群眾的精神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農民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度,達到進一步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的目的。
創新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是影響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當前,許多地方采用的灌輸法對于學生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對于農民,這種方法枯燥乏味,只會讓他們更加厭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難度。因而,必須創新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一,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信息化時代,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整合網絡資源,創建與農民交流的信息平臺,也可以借助多媒體開展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如開發農業知識在線課程,在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第二,開展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活動。在政府牽頭下,教育工作者舉辦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發揮其育人功能。這樣不僅能讓農民積極廣泛地參與活動,還能讓他們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進淳樸鄉風建設。第三,發揮榜樣引領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邀請先進農村標兵分享他們的優秀事跡、愛國情懷等,以此激發農民積極向上的熱情,保持良好的心態??傊?,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創新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讓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過程中。
建立健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保障機制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需要健全的制度機制的保駕護航。當前,部分地區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不足,過度依賴單一的宣講活動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做會制約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會阻礙鄉村振興的發展。因此,必須構建系統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一是要完善健全村民自治章程。目前,部分農村村民自發形成了一套揚善懲惡、重視教化,并且能夠約束村民行為規范的村規民約。但是,這些村規民約多為村民自發形成,缺乏規范性。應在此基礎上,結合農村實際和法律法規,制定完整、規范的村民自治章程,使其具有道德引導和制度約束功能,這有利于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二是要健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是貫穿鄉村振興始終的基礎工程,無法通過一兩次宣講活動、鄉村文化節日實現預期目標。必須構建動態化、常態化的長效機制,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哪里有思想困惑就深入哪里,哪里有現實需求就覆蓋哪里,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鄉村治理與農民日常生活。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同樣重要,不僅要促進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還要滿足農民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讓農民在精神上獲得充實與滿足,才會積極地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其思想水平的高低關系鄉村振興的成效。因此,要用好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這把“利刃”,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保駕護航。新時代,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實緊跟黨中央步伐,用黨的理論武裝農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高應變能力,優化工作路徑,筑牢農民思想根基,真正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持續增進民生福祉。通過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高素質人才,激活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切實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磅礴力量轉化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驅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