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與可持續發展目標深化的雙重驅動下,集約型經濟模式向綠色低碳化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鄉村經濟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經歷由傳統農業向生態化、數字化、融合化農業發展的結構性變革。這種變革催生了新型經營主體與混合產權形式,更對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會計制度框架帶來了系統性沖擊,土地經營權估值規則缺失、生態資源貨幣化計量失序、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監督失效等矛盾持續積累。因此,文章就縣域經濟轉型中財務治理體系的適應性重構展開探討,以期望構建兼顧效率提升與價值共生的制度創新范式,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推進提供決策參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形態正經歷著歷史性變革。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涌現、三產融合深度發展以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共同推動著傳統農村經濟系統的價值創造邏輯發生根本性轉變。現有會計政策體系始于工業標準化生產模式,其準則設計取向與鄉村經濟特性存在結構性矛盾,鄉村資產的強地域依附性(如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難以適用流動性資產計量規則,且生態資源的多維價值屬性(如碳匯增量、生物多樣性指標等)尚未形成系統性核算框架。國際經驗表明,破解鄉村經濟制度性困境需實現兩大轉變,一是從工具理性轉向價值理性的治理哲學更新,二是從單向嵌入轉向雙向互構的制度協同創新。這種轉型本質上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變革的制度響應,其成效直接影響著生產要素重組效率與城鄉融合發展格局。當前,數字經濟賦能帶來的服務場景革新、生態補償機制衍生的資產確權需求,以及城鄉要素對流催生的混合所有制實踐,共同構成了會計政策改革的現實倒逼力量。現就鄉村經濟轉型中的會計政策支持與財務管理創新展開探討,以期為相關領域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核心概念界定
鄉村經濟轉型
鄉村經濟轉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表征,指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經濟體系演進的系統性變革,本質是通過生產要素重組與技術滲透推動農村生產力躍遷。不同于城市經濟以資本與技術創新為核心動力的路徑,鄉村經濟轉型具有顯著的異質性特征,空間層面表現為縣域經濟生態的拓撲重構,打破傳統城鄉二元分割的資源配置框架,推動土地、勞動力、生態資本等要素的跨域流動;在產業層面呈現為農業功能的延伸與增值,從單一生產功能向生態服務、文化體驗、數字賦能的復合業態轉型;在治理層面則體現為組織形式的重構,以家庭農場、合作社聯合社為代表的經營主體創新,以及村集體資產的股份化改革,正在重塑鄉村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該轉型過程并非是單純的經濟指標增長,而是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遷,涉及產權制度、市場機制與公共服務的協同調整。其內在驅動力既源于城鄉要素對流加速帶來的市場化壓力,也包含生態文明導向下的低碳發展訴求,更融合了數字技術對農村傳統生產關系的解構與重構。
會計政策支持制度
會計政策支持制度是保障經濟系統有序運行的基礎性架構,其在鄉村振興語境下特指適配鄉村經濟特征的價值計量與信息披露規則體系。這一制度區別于通用會計準則的核心特質在于其“動態適配性”,一方面需突破工業標準化準則的路徑依賴,建立面向農業周期波動、生態資源異質性等鄉村特有風險的核算彈性機制;另一方面需回應鄉村經濟活動的價值多元性,將傳統財務核算邊界拓展至生態資本、文化資源等非貨幣化價值領域,形成能夠量化森林碳匯增量、傳統村落文化基因等無形資產評估的技術路徑。該制度體系不僅能夠記錄與反映經濟活動,更能憑借會計信息的治理效能,深度參與鄉村資源的配置決策。其制度建構需協同考慮三個維度,在技術層面,開發與農業物聯網、區塊鏈溯源等技術相匹配的記賬工具,實現生產過程數據向財務信息的實時轉化;在規則層面,重構資產確認標準,解決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等特殊產權的計量難題;在治理層面,建立新型審計監督機制,平衡村社共同體內源監督傳統與現代公司化治理需求。
會計政策適應性支持體系
鄉村經濟特色化會計制度設計
鄉村經濟特色化會計制度設計需突破工業標準化準則的剛性約束,構建動態適配農業生態特征與鄉村振興需求的彈性核算框架。其旨在建立靈活的價值計量彈性閾值,如依據農產品生產周期調整資產折舊政策,對茶葉、藥材等長周期作物設計遞延收益確認規則,避免因傳統年度核算周期導致的財務信息失真。鄉村經濟特色化會計制度設計需深度整合鄉村經濟的空間屬性,對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等具備強地域依附性且流動性受限的資產,開發基于收益現值法與替代成本法的混合計量模型,解決傳統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失效的難題。技術賦能層面需將農業物聯網的傳感器數據、區塊鏈溯源信息等非結構化數據納入會計確認范圍,建立農業生產全鏈條信息向財務數據的實時映射機制,如通過智能合約自動觸發豬只生長階段與養殖成本的分攤核算。
多維價值核算體系重構
多維價值核算體系重構旨在突破貨幣計量單一維度的局限,將生態服務價值、文化傳承效益等非市場化價值納入鄉村振興的經濟評價系統。核算框架需構建經濟、生態、社會三維價值矩陣,經濟維度在傳統財務報表基礎上增加三產融合收益穿透分析,量化鄉村旅游對初級農產品的增值系數;生態維度開發自然資源負債表,對土壤固碳能力、水源涵養量等生態資本進行實物量統計與貨幣化折算,引入影子價格法測算耕地休耕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量;社會維度需量化鄉村治理成本節約、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等隱性效益,如通過德爾菲法賦權評估村規民約減少公共事務管理費用的效能。技術路徑上采用“分層確權+分級核算”策略,對可直接貨幣化的生態產品(如碳匯交易)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對難以定價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應設計采用附注披露的定性—定量混合表達范式。
稅收激勵機制優化
稅收激勵機制優化著力于構建引導資源向鄉村可持續領域配置的財政工具包,其制度效能主要體現在行為調節層面,而非單純發揮其籌集功能。對鄉村新業態設計遞進式稅率調節機制,稅制創新需重點解決鄉村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復征稅問題,探索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時的計稅基礎遞延規則,避免資產評估增值環節的即時稅負削弱其參與意愿。綠色稅制整合是突破點,將現有環保稅、耕地占用稅等稅種與鄉村生態補償機制有效銜接,準許將生態修復支出按150%的比例抵扣應納稅額。此外,還應開展試點工作,推動農藥化肥減量使用指標轉化為可交易的稅收信用額度。征管層面需開發適配鄉村主體的簡易申報系統,針對老年經營者或數字化能力薄弱的微型經濟主體,設計按季核定征收與年度匯算清繳的差異化程序。政策協同性體現在稅收優惠與會計處理的聯動設計上,如允許村集體將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費用稅前加計扣除,但需在財務附注中披露品牌價值評估模型以防控濫用。
協同運行的現實阻礙
制度接口的錯配失衡
當前鄉村振興政策體系與會計政策支持制度之間存在多維度的接口斷裂,形成“政策齒輪空轉”的集成困境。行政架構層面,鄉村經濟轉型涉及的農業農村、財政、自然資源等部門治理鏈路中,尚未形成跨領域規則適配的協議框架,導致政策執行出現行政性摩擦成本。典型表現為農業補貼的生態績效評價標準與會計核算科目存在統計口徑偏差,生態補償資金的財政撥付進度與村集體會計確認時點產生時間性差異,實際形成財政資金沉淀與賬面負債虛增的雙重損耗。技術性脫嵌問題更為隱蔽,新業態的財務核算需求與現有監管技術手段存在代際差,如農村電商的訂單農業收入確認模式與傳統農產品銷售存在現金流分離特征,而稅務機關的票據監管系統未兼容區塊鏈電子憑證的驗真功能,導致交易真實性核驗失效。此外,村集體與民企合作開發鄉村旅游項目時,國家資本金管理規則與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在股權退出機制上的矛盾,可能直接引發會計合并報表范圍的確認爭議。
治理資源的梯度斷層
城鄉二元結構在治理資源配置層面投射出顯著的差序格局,導致政策傳導鏈條出現“毛細血管阻塞”的現象。知識供給維度的斷層體現為制度執行能力的空間分化,東部發達縣域已能運用大數據審計平臺實時監控村集體三資變動,而中西部鄉鎮仍面臨會計電算化設備閑置與手工記賬并存的復合型困境。人力資本斷代問題呈現雙向撕裂特征,基層涉農財政部門既缺乏精通現代農業會計的復合型人才,又面臨具備鄉土社會網絡認知的老齡會計員大規模退休的難題,導致新型合作社的綠色債券融資審計中出現“準則理解準確但村情研判失焦”的操作性偏差。同時,縣鄉兩級政府普遍采用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模式,實際是將行政村的核算職能上收至縣域平臺,削弱了村會計參與集體資產管理的實踐觸點,造成財務監督的“最后一公里”虛化。資源錯配在時間維度上的映射,表現為應急性政策補給與長效制度供給的節奏失衡,各類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的臨時性會計處理規則頻繁更迭,導致村級財務人員陷入準則轉換的適應性疲勞,反而催生了“規則等待性不作為”的行為惰性。
激勵閉環的結構性缺口
當前制度設計尚未構建起驅動多元主體持續投入的增強回路,政策推力與市場引力間的夾角消耗了改革動能。基層政府的激勵扭曲體現在目標函數的多重沖突,生態振興考核指標與稅收增收任務存在此消彼長的矛盾關系,導致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中,部分市縣為維持土地出讓收入規模而刻意壓降生態用地入表比例。市場端的激勵衰減源于風險—收益匹配機制的失靈,社會資本參與的PPP項目面臨生態價值折算標準缺失的定價困境,會計利潤表無法反映環保投入的長期收益,致使投資決策短期化。此外,集體資產股權量化改革雖通過會計確權明晰了個人份額,但未能同步構建股份分紅的再投資引導機制,大量分紅資金流向城市消費市場,背離了改革初衷。制度激勵的微觀消解效應同樣值得警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稅收優惠政策因缺乏與會計信息的動態聯動,反而誘發“開票額度競爭”等策略性應對行為,優惠政策淪為個別企業虛構成本的合法掩護。
協同的創新路徑設計
構建場景化準則框架
場景化準則框架重在突破通用會計準則的“均質化陷阱”,通過深度解構鄉村經濟活動的獨特性形成模塊化規則引擎。實踐中,可以將農業生產周期、生態修復項目周期與會計確認周期動態耦合,對林下經濟、庭院經濟等微循環業態設計小額高頻交易的簡化核算流程,在生物資產計量中引入生長期與市場敏感度雙變量權重系數。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淡旺季波動特征,開發收益平滑機制與彈性費用預提模型,利用智能合約技術實現客房預訂收入按實際入住天數自動分期確認。對農村混合所有制企業需重構權益類科目體系,設置“生態股”“文化股”等特殊權益賬戶,以兼容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與傳統資本入股的異質性權責關系。準則創新需同步建立跨部門規則翻譯機制,通過會計科目編碼與國土空間規劃用地分類的映射表,消除耕地占補平衡項目中的“會計語言—行政語言”轉換損耗。
數智化治理賦能體系
數智化治理賦能體系需打通數據感知、決策優化、控制反饋的價值鏈閉環,構建覆蓋鄉村全要素的數字孿生治理底座。基礎設施層部署分布式物聯網節點網絡,通過智能傳感器實時捕獲農田墑情、農機狀態等經營數據,借助邊緣計算技術在現場端完成生產成本歸集的初步清洗與標記。中臺層構建涉農財稅數據湖,融合衛星遙感影像解析的作物長勢數據與稅務發票流信息,運用知識圖譜技術刻畫新型經營主體的多維關系網絡。決策智能層開發風險預警“嗅探器”,基于機器學習模型監測集體資產租賃價格偏離度、扶貧資金使用偏離度等關鍵指標,自動觸發審計線索生成與政策調整建議。實施場景創新方面,試點虛擬會計助手下沉行政村,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解析方言語音指令,輔助完成電子票據智能匹配與補助資金自動對賬。
在地化人才培養模式
在地化人才培養模式聚焦破解“技術懸浮”與“人才飛地”雙重困境,構建根系鄉土的復合型會計能力矩陣。可以依托縣域職業院校建立“田間課堂”,采用項目制教學將會計實務融入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現實場景,構建農閑季理論講授與農忙季頂崗實訓的螺旋式培養機制,以此強化知識內化效果。課程開發上植入雙層知識架構,基礎層夯實財務會計核算與涉農稅收政策解讀能力,進階層培養生態價值評估、碳核算等新興技能,植入鄉村社會網絡分析工具包,提升對非正式制度的理解運用能力。實踐平臺建設中推進“會計服務駐村點”全覆蓋,組織學員參與村級報表編制修正與合作社內控設計,在處置歷史壞賬梳理與集體資產糾紛調解中積累地方性知識。長效機制方面應建立人才成長追蹤鏈,通過數字徽章系統記錄繼續教育學分與實務貢獻值,優秀入選者賦予村級財務顧問資格并接入縣域專家支持網絡。配套政策創新包括推行“服務年限—職稱晉升”掛鉤機制,對扎根基層滿五年的會計人員開放綠色評審通道,同步實施“鄉賢會計回流計劃”,吸引具有城市執業經驗的本土人才返鄉參與供應鏈金融設計等高端服務供給,實現人才振興與專業能力提升的良性共振。
協同機制創新是破解鄉村治理與會計支持系統結構性矛盾的關鍵鎖鑰,其實質在于構建制度彈性與技術韌性雙重驅動的新型適配框架。制度接口的錯配源于規則供給的均質化傾向與鄉村場景的異質性特質之間的矛盾,治理資源斷層映射出城鄉要素流通的物理阻隔與數字鴻溝疊加效應,激勵閉環缺口則暴露出現行政策工具在價值傳導與行為調適環節的鏈式衰減。因此,通過場景化準則框架重構規則韌性,以數智化賦能的動態響應機制彌合行動滯差,借在地化人才培養模式重塑主體動能,從本質上形成制度解耦、技術補位、人力托底的三維治理閉環。
河南物流職業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數字經濟賦能中原農谷種業企業的財務管理優化研究”(項目批準號:2024KYY07);2025年度河南省軟科學項目“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供應鏈金融與河南省農業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52400410031)。
(作者單位:河南物流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