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中提出,要“加強對青年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指導”“加強農業農村科技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培養”“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隨著我國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鄉村治理規范化、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民公文寫作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成了高素質農民培育不可或缺的內容。
我國在“十四五”期間從政策扶持、資金支持、資源整合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著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農業人才培養體制,以適應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新需求。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和高技術人才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涉農職業教育作為與農業、農村、農民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與其他教育類型相比,對農村地區高素質人才培養具有更突出的優勢和更強的推動力。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農業高職院校,立足首都、服務首都、面向全國,致力于打造“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鏈接校地生、適宜業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農職模式,在培養高素質農民方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摸索出了一套富有農職特色的育人模式,其中包含了對高素質農民公文寫作能力提升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現有研究成果及農民公文寫作現狀
公文寫作研究現狀
為更好地梳理國內公文寫作研究現狀,筆者分別以“公文寫作”“農民公文寫作”“農村公文寫作”“高素質農民公文寫作”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了檢索,檢索結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數據檢索結果表明,國內現有關于公文寫作的研究成果豐碩,部分研究成果級別較高,在精確匹配的3 911期刊論文中,北大核心期刊224篇,CSSCI96篇,AMI18篇;涉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6項、省部級基金22項。在檢索到的192篇學位論文中,有6篇博士論文和186篇碩士論文。然而,在以上所得的檢索結果中,關于農民公文寫作或農村公文寫作的研究成果較少、研究不夠深入,鮮見與高素質農民公文寫作能力提升相關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背景下,亟待開展針對提升農民公文寫作能力的相關研究工作,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更多、更優質、更具可行性的推動高素質農民公文寫作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農民公文寫作現狀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要“發揮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作用,提高農民教育培訓實效。”為了深入了解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農民班學員對公文寫作的認知及其公文使用和寫作狀況,筆者通過座談、實地走訪、調查問卷等多種途徑,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500多名農民班學員進行了摸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前農民班學員存在對公文的重要性及公文寫作能力提升的必要性缺乏足夠的重視、使用公文解決問題的意識淡薄、規范化的公文寫作知識匱乏、寫作態度敷衍、與公文寫作相關知識儲備不足、使用數智化手段進行公文寫作的能力較弱等方面的問題。
提升農民公文寫作能力的必然性
加強農民公文寫作知識和素材儲備,不斷提升農民公文意識和公文寫作水平,讓高素質農民可以成為傳達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先行者及推動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社會要求:社會迭代升級使然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換、升級,產業結構的深刻轉型,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對農民的素質、能力、技能、工作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教育強國建設對于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也提出了高要求。作為助力鄉村振興主力軍的高素質農民,要具備知農、愛農、興農情懷,具備強大的思想引領力;需掌握自己所從事的農業生產領域的核心技術,具備較強的核心競爭力;需掌握適應時代發展的技能,具備與社會協同、與世界共振的能力。《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4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農辦社〔2024〕6號)中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三農相關政策、涉農法律法規、農業綠色發展、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耕地保護建設、農業金融保險、鄉村治理、農耕文化、農村移風易俗等領域知識、理念和倡導性要求,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高素質農民”是一個由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而來,具備“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特征的農民群體,必然成為培育和發展農業、鄉村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要發揮高素質農民“排頭兵”對鄉村周圍人群的帶動、輻射作用,提升農民規范使用公文的意識和公文寫作能力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加強公文寫作教學,不斷提升農民規范地使用和寫作公文的能力,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以高素質農民培養為目標,不斷提升農民的公文寫作能力也是對國家政策號召的積極響應。
個體訴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從鄉村全面振興的視角出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中指出,要“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支撐”。農民只有全面發展,才能跟得上鄉村振興戰略步伐,才能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公文是傳達貫徹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重要工具,確保各級機構和人員能夠準確理解和執行上級的指示和要求?的文件。高素質農民通過系統性學習公文規范與寫作知識,能夠準確把握“三農”政策,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貫徹落實相關措施不漏項。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農民班學員多為當地村“兩委”干部,工作能力普遍較強,但文化知識素養欠缺。作為鄉村干部的農民班學員在日常工作中,接觸、使用公文的頻率較高。為了彌補自己在公文寫作領域知識相對匱乏、寫作能力不足、信息化操作能力較弱等短板,農民班學員對農民公文寫作課程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高素質農民公文寫作能力提升路徑探索
自2016年起,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開始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現開設現代農藝技術、休閑農莊經營管理、村務管理、設施農業與裝備、農產品流通與管理專業等多個專業(方向)。其中,農民公文寫作是農民班各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教學目標是不斷提升農民班學員規范使用公文的意識,進一步提高農民班學員的公文寫作能力,提升其對辦公軟件的應用水平,進而提高其工作能力、工作效能,發揮其鄉村振興帶頭人作用。
構建協同育人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網絡學習平臺”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憑借既有的“一平三端”學習平臺,創建了有關農民應用文寫作課程的個性化學習資源庫和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庫。
1.個性化學習資源庫
針對當前農民公文寫作課程教學方式單一,學習內容呈現方式陳舊、作業內容固化、測評方式單一、評價反饋滯后、師生互動受限等問題,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以“一平三端”智慧課堂教學系統和網絡通識課資源平臺為依托,創建適合學生特點的數字化、個性化教學資源庫,將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落實到位,滿足了學生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的渴求,為學生打造了一個涵蓋融媒體課件、小顆粒知識點視頻解析、個性化測評、電子作業本等多個學習樣態的學習平臺。通過登錄該平臺,農民班學員隨時隨地都能開展學習,切實解決高素質農民班學員無法長期脫產到校學習的難題。
2.內涵豐富的教學資源庫
通過融媒體課件庫、立體化教案庫、個性化測評實體庫、范文庫、瑕疵文庫的打造和“交換式下載—上傳”模式的運作,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打造了一個內容豐富的農民公文寫作課程教學資源庫,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實現了農民公文寫作教學資源庫的可持續生態化發展。
打造多維互補、立地服務的教學模式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要“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單一的網絡授課模式進行了糅合,并充分利用科技小院的優勢,探索出了一套適合農民班學員學習需求的“集中課堂面授+網絡授課+田間現場指導”的多維交互、立地服務式教學模式。
1.集中課堂授課
為方便農民班學員來校學習,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根據北京地區季節特點,將面授時間安排在農閑時節,采取分段、間隔式開展課堂面授教學,每學期開展3~4次集中課堂面授。通過課堂集中面授,農民班學員可以與任課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將課程重難點知識了然于心。通過集中面授,教師還可以直觀地對農民班學員開展思政教育,宣傳黨的最新政策、方針及與農民班學員相關的文件精神,也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農民班學員進行組織性、紀律性教育及集體觀念培養,加強學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階段性面授工作結束后,農民班學員就回到各自所在的鄉村繼續自己原來的工作。在學員回歸鄉村工作期間,任課教師則需要通過網絡授課和前往田間現場指導等方式開展教學。
2.網絡授課
自2020年始,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農村公文寫作課程通過“一平三端”網絡平臺進行教學。網絡授課期間,教師將授課內容及學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發布到學習通上,學員則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規定時間內通過電子設備完成學習任務。
3.田間現場教學
截至2024年,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已擁有科技小院17家。在農民班學員返鄉工作期間,任課教師充分利用科技小院這一優質科技傳播平臺,送教下鄉,下沉到農民班學員所在的生產園區、田間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場所進行現場教學,對學員的學習情況進行指導、答疑,切實解決農民班學員在公文寫作方面的困惑,調查農民在公文寫作方面的需求,為后續農民公文寫作課程質量的提升做好充分的調研準備。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人工智能+’背景下農村公文寫作課程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與實踐”(編號:2024XB09)。
(作者單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