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村老年人面臨的養老問題愈發突出,互助養老模式因其獨特的優勢被看作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潛在方案。互助養老是指老年人在相互幫助的基礎上,共同參與養老服務的提供和接受,旨在通過社區互助,減輕政府和家庭的養老壓力,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和生活質量。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注重經濟的發展,還強調社會和文化的全面進步,其中包括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和養老服務。文章采用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深入山東省聊城市農村地區,通過訪談和觀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了大量數據,探討了農村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度、態度和實踐中的接受度,以及在實施互助養老模式過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礙和機遇。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廣闊背景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傳統家庭模式的演變,傳統的代際照顧功能逐漸弱化,迫切需要探索和發展新的養老模式來應對這一變化。互助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以其內在的社區互助特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性。該模式強調老年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和資源共享,不僅可以緩解因家庭照顧資源不足而產生的養老服務缺口,還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
基本理論框架
互助養老模式概述
互助養老模式作為應對農村養老問題的創新方案,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老年人之間的相互幫助與資源共享,旨在構建一個可持續的社區支持網絡。在此模式下,老年人不僅是服務的接受者,更是參與者和提供者,這種角色的轉換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社會參與度。具體而言,互助養老涵蓋了日常生活援助、情感支持、健康照護及緊急互助等多個維度,通過老年人之間的互助合作,減輕了傳統養老模式對單一家庭或政府的依賴壓力[1]。
鄉村振興政策分析
鄉村振興政策作為當前中國農村發展的核心戰略,旨在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及組織發展水平,其中包括通過改善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條件和生活質量來實現社會和諧。在此政策背景下,互助養老模式的推廣和實施被視為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互助養老在鄉村振興政策中占據重要地位,因為它不僅提供了一種經濟上可行的養老方式,還促進了社區間的互助和團結,這與鄉村振興的社會發展目標相契合。政策分析顯示,政府在推動鄉村振興時,強調了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其中互助養老模式被提出作為一種創新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方案。
研究方法
研究設計
本次質性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框架來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識和態度,研究設計旨在深入理解和解釋農村老年人如何認識互助養老模式及其對該模式的接受度。對此,本文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重點通過半結構化深度訪談來收集數據,訪談對象主要包括山東省聊城市農村地區的老年人、養老服務提供者以及社區管理者,以確保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獲取關于互助養老的全面信息,如表1所示[2]。
數據收集
在本次研究中,數據收集過程致力于全面捕捉和分析農村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識,采用了多樣化的方法確保數據的豐富性和深度。通過半結構化訪談法收集主觀數據,這種方法允許研究者探索參與者的個人經歷、態度及其對互助養老的看法。訪談指南包括了一系列開放式問題,旨在引導受訪者深入討論互助養老的經驗和感受,如互助活動的參與動機、遇到的挑戰以及這種養老模式對他們生活的具體影響。具體來說,樣本的選擇遵循了多階段的抽樣過程,通過對山東省聊城市農村地區的初步調查,識別出具有互助養老潛力或已有實踐的社區[3],為確保數據的廣泛性和多樣性,選擇了不同年齡段、性別和社會經濟背景的農村老年人作為樣本,如表2所示。
數據分析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此次針對農村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及參與意愿的質性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系統化分析。數據收集主要通過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討論,確保涵蓋廣泛的老年群體視角。首先,數據分析過程通過開放編碼對逐字轉錄的訪談內容進行初步分類,逐步識別出關于互助養老的核心概念和類別。其次,通過軸向編碼方法連接這些類別,揭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并構建出影響農村老年人參與互助養老的關鍵因素網絡。在選擇性編碼階段,圍繞核心現象,對互助養老的認知與參與意愿進行細化并整合類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數據分析得益于扎根理論的迭代過程,可以從原始數據中自然提煉和發展理論。例如,分析中發現農村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多受其個人經歷和社區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通過持續的編碼和重新編碼過程中逐漸顯現。參與者的詳細數據被錄入數據表格中,如表3所示,其中包含了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經濟狀況以及對互助養老態度等多項數據,用于跟蹤分析和比較。
通過此類數據的不斷收集和分析,可以觀察到不同背景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接受程度和參與意愿,進而分析其背后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此外,研究中也重視互助養老機制的具體實踐,如社會支持系統和社區參與程度等,這些都是影響互助養老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整體分析充分利用了扎根理論的深度,確保從數據中發現的理論不僅具有實踐基礎,也能為未來的政策制定和養老服務優化提供理論支持。
研究結果
互助養老的認知度
互助養老模式在農村地區的認知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信息傳遞效率、文化傳統影響及社區動力等。互助養老作為一種基于社區居民之間相互幫助的養老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倡導老年人通過共享資源和服務,實現自我管理和互助合作,以此來提高老年生活質量,減少對傳統家庭養老依賴。然而,農村老年人對此模式的認知差異,與他們的教育水平、社會交往頻率以及地區信息開放程度密切相關。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度明顯高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這主要是因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擁有更好的信息解讀能力和更廣泛的社會交往圈。此外,那些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老年人,由于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互助養老相關的信息和實踐,因此對該模式的認知也更為深入。研究還發現,信息傳播的渠道也極大影響了農村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度。傳統的面對面交流仍然是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而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電子信息平臺也開始發揮作用。盡管如此,由于技術接受度和使用技能的限制,農村老年人通過電子平臺獲取信息的比例仍較低。此外,文化因素也對農村老年人的認知度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在那些重視家庭互助傳統的地區,老年人對于互助養老的接受度相對較高。這種文化背景下的老年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互助養老的理念和實踐方式[4]。
態度與接受度
態度與接受度受到個體經驗、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程度以及先前對養老服務模式的接觸頻率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本質上,互助養老強調的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相互幫助來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其核心在于構建一個可持續的社區支持網絡,使得老年人在精神、情感及物質幫助上互為支撐。數據顯示,那些參加過社區組織的良好互助活動的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態度普遍較為積極。他們認為這種模式不僅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聯系,還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此外,接受度高的個體通常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幫助他人的意愿,這種心理傾向使得他們更加傾向于參與互助養老活動。然而,亦有部分老年人由于缺乏對互助養老具體操作模式的理解,或對變革養老傳統方式的疑慮,表現出一定的保留態度。這種矛盾的態度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現各異,尤其是在那些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農村地區,改變這些觀念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教育資源。研究也指出,加強互助養老概念的普及教育,特別是通過電視、廣播等傳媒以及社區活動的形式,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對該模式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實踐中的障礙與機遇
雖然互助養老在理念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障礙,如資源分配不均、社區參與度不足以及相關法規支持的缺乏等;同時,機遇也同樣顯著,尤其是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政策的支持,新的發展空間被不斷打開。在障礙方面,首要問題是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由于經濟基礎和社區資源的差異,部分農村地區在人力和財力資源的投入上嚴重不足,導致互助養老服務的質量和覆蓋范圍無法得到保障;此外,社區成員的參與度不足也是一大障礙,許多老年人由于缺乏對互助養老模式的深入理解或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低,難以積極參與其中。然而,機遇也同樣存在,政府的政策扶持為互助養老提供了發展的可能,如政策資金的投入、培訓項目的設置等都極大地促進了模式的推廣和實施;此外,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社區居民對養老服務需求的增加也為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總之,互助養老在農村地區的實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需要解決實際操作中的種種障礙,也要善于把握和利用現有的機遇,通過綜合策略推動互助養老模式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健康發展[5]。
本文不僅有助于優化互助養老模式的設計和實施策略,以更好地適應山東省農村社區的實際需求,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持續改進和創新。因此,對農村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看法的深入研究,不僅具有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問題的現實需求,也具有理論創新意義和社會價值,能夠為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1]李晗.鄉村振興背景下成都市農村互助養老的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J].現代管理,2024,14(3):7.
[2]朱大倫.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西貧困地區農村空巢老人本土化互助養老模式發展與優化路徑[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2(19):316-318.
[3]曾春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互助養老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西部財會,2023(09):70-73.
[4]蔡明丹,羅秋瑩.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22(10):105-108.
[5]王益雨,宋美卉,左超琪,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模式研究[J].市場調查信息:綜合版,2022(20):00088-00090.
山東省社科聯202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老年人互助養老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2023-JCXK-04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東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