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旨在推動鄉村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由于鄉村人口不斷外流、學生數量減少、學校合并等原因,許多鄉村學校處于閑置狀態,影響了鄉村公共空間的有效利用,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現分析了鄉村閑置學校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旨在促進鄉村閑置資源的高效利用,推動鄉村經濟與文化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新活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及鄉村人口的持續流失,鄉村學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規模較小的學校因生源不足而難以維持正常運營,不得不采取關閉或合并的應對措施,導致鄉村教育的連貫性受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村地區的教育承載能力、人口吸引力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制約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鄉村全面發展而提出的戰略部署,旨在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亟須開展系統性研究,探討如何通過多元化利用閑置學校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旨在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策略,以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激發當地文化活力,并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重提升。現深入分析鄉村閑置學校的現狀,系統探討其產生的多重原因,并從資源配置、鄉村人口持續流動、教育政策變動等多個角度,結合鄉村實際需求與閑置學校發展潛力提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對策,旨在為鄉村閑置學校的優化利用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鄉村閑置學校發展現狀
鄉村學校不僅肩負著對兒童與青少年進行基礎教育和價值觀塑造的重要使命,更是鄉村文化傳承、集體記憶維系和社區凝聚力構建的關鍵載體。然而,受人口持續外流、生育率下降、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以及辦學條件相對落后等多重因素影響,許多鄉村學校面臨生源銳減、師資流失與辦學經費緊張等現實生存困境,部分學校因長期招生不足而陷入低效運轉,最終被迫撤并或閑置,導致教育服務功能減弱,原有的文化空間和社區樞紐功能也隨之衰退。
人口流失與生源減少
隨著鄉村人口持續外流和生育率不斷走低,鄉村學校正經歷生源萎縮的困境。大量青壯年群體為追求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與就業機會紛紛涌向城市并于城市安家落戶,導致鄉村學生數量急劇減少,使學校在生源上出現斷層,無法保障正常的教學活動,不少學校不得不面臨停辦或與周邊學校合并的局面。生源流失現象不僅直接浪費了本應用于培養鄉村人才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寶貴教育資源,而且對鄉村教育體系的穩定性、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文化傳承帶來了重大挑戰。
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師資力量、教學硬件設施、課程內容設置與教學質量等資源分配的不均使得鄉村學校不僅無法滿足基本教學需求,難以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吸引并穩定生源,還影響了鄉村教育質量的提升。
鄉村學校閑置的影響
對學生個人的影響
首先,學校的閑置,迫使學生不得不前往其它學校就讀,顯著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與時間成本,并且存在交通安全隱患,長此以往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心理狀態,制約其長期發展潛力。其次,原有小規模學校所具有的師生關系密切、教學關注度高等優勢逐漸消失,學生在新環境中容易感到孤獨與疏離,情感歸屬感減弱。
對鄉村社會的影響
首先,學校作為鄉村的重要公共設施,不僅承擔著知識傳授的職能,更是鄉村文化傳承和精神紐帶的重要載體。其閑置不僅導致歷經數代傳承的鄉土文化逐步流失,還會削弱社區凝聚力和減少村民之間的互動。其次,閑置學校長期缺乏管理與維護,影響鄉村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
對資源的浪費
閑置學校造成的資源浪費不僅造成了公共資源的低效利用,更造成了社會資源與公共服務的雙重流失。從社會資源的角度來看,閑置學校因長期缺乏維護與有效管理而加速老化,建筑結構在自然侵蝕與人為荒廢中逐漸老化甚至損毀,原本承載教育功能的空間被逐漸廢棄。從公共服務角度來看,閑置學校原本具備再利用的潛力,如改造為養老服務中心、村民技能提升培訓基地、文化活動場所等,但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維護的背景下,其公共服務功能未能有效轉化和延續,導致難以滿足鄉村留守老人、婦女及青少年等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
鄉村閑置學校再利用價值分析
經濟價值
合理再利用鄉村閑置學校,不僅能避免拆除帶來的資源浪費,節省重建成本,還能賦予其新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功能。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運作,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改造,將其改造為農產品加工基地、電子商務直播中心、特色民宿等,不僅能充分發揮場地優勢,提高土地和建筑使用率,激發鄉村資源活力,還可吸引社會資源投入,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實現長期穩定收益,并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動能。這種多元化的再利用模式,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社會價值
閑置學校作為鄉村地區重要的公共資產,其合理再利用對于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閑置學校改造為養老院、社區活動中心、醫療站等設施,可有效滿足鄉村地區日益增長的養老、醫療和文化需求,有效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并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鄉村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此外,將鄉村閑置學校改造為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成人教育基地,不僅為鄉村勞動力和返鄉青年提供技能提升和再就業機會,也可以推動鄉村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強化區域人才資源積累。政府宣傳和社會資本的參與,不但盤活了閑置資源,節約重建成本,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還能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實現公共服務與產業發展的“雙贏”格局。
文化價值
許多鄉村閑置學校不僅是教育場所,更承載著深厚的鄉村集體記憶和文化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情感價值,可作為地方記憶保護的重要空間。合理利用閑置學校,不僅能延續鄉土文化、保護地方記憶,還能賦予其新的文化功能。可將其改造為鄉村書院、地方特色博物館、非遺傳承基地等,為文化展示、研學活動和手工藝培訓提供實地場所,推動鄉土文化和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同時,通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項目,構建文化創意空間,吸引文化旅游資源,提升鄉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為游客提供深度體驗。依托文化賦能,不僅能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與歸屬感,使鄉村具備獨特的人文魅力,還能吸引游客,促使人才回流,形成文化、經濟雙向驅動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與發展契機。
生態價值
在鄉村閑置學校功能再利用過程中,通過貫徹綠色建筑的理念[1],利用現有建筑進行改造,相較于新建工程,不僅能最大程度減少建筑材料浪費,還能降低施工與運營階段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更環保、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同時,發揮閑置學校的場地優勢,如功能教室、戶外空間優勢可規劃改造成鄉村公園、生態農場或休閑綠地,豐富公共空間類型、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并為村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公共空間。此外,在改造過程中,可結合植被復綠、雨水收集系統和光伏能源應用等生態修復與可持續利用技術,實現建筑與自然的有機融合,有效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并減少水電資源消耗,進一步優化鄉村生態環境,推動鄉村可持續綠色發展,助力碳中和目標的達成。
鄉村閑置學校改造的對策
盤活教育資源
一是將閑置學校改造為多功能公共服務場所,如文化活動中心、村史館、圖書館、培訓基地、衛生站、養老中心或鄉村電商服務站等,不僅能夠有效盤活長期閑置資源,避免新建文化活動中心等帶來的資源浪費與環境負擔,還可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極大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和弘揚鄉土文化。二是將閑置學校轉型為職業培訓中心或遠程教育基地,不僅能夠顯著提高現有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可以為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背景的鄉村居民提供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認證及學歷提升等多樣化教育機會,滿足不同群體的教育需求。這種轉型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鄉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從而吸引更多返鄉青年參與鄉村建設,促進鄉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并在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均衡發展的同時,提升公共服務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增強鄉村的整體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發展鄉村旅游
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將閑置學校改造為非遺傳承基地、研學基地、民宿或農家樂等多功能場所,在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鄉村生活體驗的同時,實現傳統技藝的系統傳承與創新發展,還能夠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與村集體經濟的增收,進一步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改造后的基地或農家樂也能為當地居民提供致富機會,吸引返鄉創業青年與手工藝者入駐,激活本土人才資源優勢與創意產業鏈新動能,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改善村民生活質量,推動文化旅游與鄉村經濟的互促共榮,進一步增強鄉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引入社會資源
通過與社會組織、企業或個人合作,以共建、承包等方式盤活閑置學校資源,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還顯著提升了項目的資金運作和管理效率。此類多方合作模式實現了優勢互補,有效減輕了地方財政負擔并確保改造項目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例如,廣東省湛江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將閑置校舍改建為鄉村圖書館、幼兒園和農產品加工基地,既盤活了閑置學校,也增加了當地農民的就業機會,實現了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雙贏局面。這種合作模式不僅促進了社會資本的參與,增強了項目的市場適應性與生命力,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的動力,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合理利用閑置學校資源意義重大。通過盤活閑置學校、發展鄉村旅游、引入社會資源,不僅提升了閑置學校的利用率,助推了當地鄉村文化、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也有利于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2]。
參考文獻:
[1]劉葉倫,胡冬香.湖南鄉村閑置學校教學空間功能再利用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04):169-173.
[2]范佳,毛彬香,賀怡嘉,等.存量規劃背景下湖南省鄉村閑置學校活化利用研究[J].建設科技,2024(14):24-26.
本篇論文是針對遵義職業技術學院院級科研項目鄉村振興研究計劃項目“基于鄉村閑置小學改造養老托幼設施的研究”開展研究的成果。
(作者單位:遵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