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禮堂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平臺,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踐方向,在適配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需求、激發群眾文化認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文化禮堂賦能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發展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在此基礎上,現提出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構建并加強文化禮堂的體系建設、創新文化禮堂機制建設等措施,助力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
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是鄉村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發展、傳播的載體,與村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是承載著地緣性文化活動與精神生活的空間和場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文化供給是農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供給之一,文化繁榮是精神富裕最直接的體現之一。農村文化禮堂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平臺,對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以及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具有重要作用。
自2013年3月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以來,浙江省歷經12年,至2025年3月,已成功建成逾萬家文化禮堂,使其成為鄉村文化創新的標志性場所和鄉村振興的展示窗口。這些文化禮堂不僅梳理了村落文化、凝聚了村民人心,更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使鄉村本土文化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現。文化禮堂通過空間再生產機制實現服務的文化轉向,其價值已超越傳統基礎設施范疇,演變為重塑鄉村主體性、激活公共文化空間發展的重要治理工具。
文化禮堂為解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多元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為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導方向。現結合公共文化空間的政策推進,聚焦于鄉村文化禮堂服務高質量發展邏輯與實踐路徑,打破文化禮堂賦能壁壘,構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新對策。
文化禮堂賦能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發展理論邏輯
文化禮堂作為連接群眾與文化、服務鄉文化空間發展的重要橋梁以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文化載體,對豐富文化生活、提升鄉村文化內涵具有積極作用。鄉村文化禮堂作為文化需求的平臺,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文化禮堂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帶來契機
文化禮堂不僅是一個文化活動的場所,更是一個集教育、娛樂、社交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通過文化禮堂的建設,可以有效整合鄉村文化資源,提升鄉村文化服務水平,滿足村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禮堂既可以發揮傳統、靜態文化資源服務的先天優勢,又可以發揮各類推廣文化活動的延伸優勢,還可以通過靈活的外借方式,“引入”各類養生專家、文化體驗,開展別開生面的綜合性文化養老活動。
文化禮堂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動力
物質文明的積累與精神文明的提升,皆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近年來,部分鄉村的物質條件雖有改善,但精神文明并未同步發展,精神匱乏現象頻現。文化禮堂作為新時代鄉村文化發展重要的一環,既是精神層面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內在契合,也是實現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文化禮堂通過展示鄉村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傳統技藝,傳承鄉村文化基因,可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同時,文化禮堂也為村民提供了交流互動的平臺,可增強村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文化禮堂是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指向
文化禮堂結合現代文化元素,推動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注入新的活力。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促進村民的交流與互動,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形成和發展文化禮堂賦能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模式,有助于推動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升級,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文化禮堂引領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新業態
通過與鄉村旅游業、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文化禮堂有助于拓展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經濟基礎,為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例如,文化禮堂的參與者不應僅僅局限于本村村民,還可以通過“文化禮堂+”擴大鄉村文旅融合的參與度。文化禮堂可以形成一整條“文化旅游線”,將文化禮堂的游覽、特色活動融入旅游行程之中,帶給游客一場精神之旅。同時,文化禮堂可以將文化創意產品作為鄉村文旅融合的另一種創新方式。以鄉村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為主題,通過生產加工旅游紀念品等方式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打造品牌IP,讓游客在鄉村切身感受的同時,也能“帶走”鄉村文化。
文化禮堂賦能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發展現實挑戰
文化禮堂作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載體,在推動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其仍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
文化禮堂服務不足,文化空間供需適配結構失衡
目前,鄉村文化禮堂建設雖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其面臨的最核心問題,仍然是供需之間不匹配的問題。部分文化禮堂在活動內容和形式上較為單一,未能充分考慮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文化禮堂的使用效果,也制約了其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同時,鄉村文化禮堂還存在設施利用率較低、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內容吸引力不足以及專業隊伍建設不足等問題。在新的需求和發展的背景下,鄉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必須與農民群眾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相適應,尋找一條共同、穩步且平衡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文化禮堂政策制度不完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
發展動能不足
政府主導的標準化供給與高質量文化養老服務效能之間存在矛盾。文化禮堂的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包括宣傳、文化、財政等部門。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尚不健全,多頭管理和職責不清的問題,不僅增加了文化禮堂建設的復雜性,也降低了政策的實施效果。此外,文化禮堂的管理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導致各地存在顯著差異。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文化禮堂在推動鄉村文化養老發展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動力和保障,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化禮堂參與意識趨弱化,鄉村公共文化空間
難以可持續發展
一是文化禮堂作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平臺,其功能的有效發揮離不開群眾的積極參與。群眾在文化禮堂建設中應發揮主體作用,但目前群眾的參與意識不強。二是鄉村干部由于治理任務繁重且文化治理目標不明確,往往忽視了對文化空間的持續培育。三是文化禮堂在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調動社會資源以支持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
文化禮堂品牌建設系統性不足,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新模式難以有效釋放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地理標志與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有機融合,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盡管文化禮堂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品牌化建設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部分文化禮堂缺乏品牌意識,未能充分認識到品牌建設對于提升文化禮堂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性。二是文化禮堂在品牌建設過程中缺乏系統性,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三是文化禮堂在品牌推廣方面存在不足。品牌建設的系統性不足,不僅影響了文化禮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制約了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新模式的有效釋放。一些地區雖然嘗試引入了“文化禮堂+”的模式,如“文化禮堂+紅色教育”“文化禮堂+鄉村旅游”等,但由于品牌建設不足,這些新模式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因此,加強文化禮堂的品牌建設,提升其系統性和創新性,對于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新模式的有效釋放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禮堂賦能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發展實踐路徑
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
文化禮堂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資源,能夠有效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演進規律,文化需求呈現“基礎文化服務、情感歸屬、自我實現”的三級躍升特征。通過物理空間的重組、精神空間的再造、社會空間的重構,文化禮堂需賦能文化需求與供給的空間化匹配。在文化禮堂賦能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應取代農民的主體地位,否則“全權包辦”可能會導致“吃力不討好”的局面。為提升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供給質量,可探索“群眾點單、政府付費”模式,發揮雙方優勢,滿足群眾真實文化需求,激發群眾參與文化禮堂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構建并加強文化禮堂的體系建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為了確保文化禮堂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中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需要加強統籌安排。將文旅部門的文化資金以及農業部門的鄉土人才整合,形成一個“文化資源池”。同時,將文化禮堂的建設與運營納入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體系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
創新文化禮堂機制建設
一是文化禮堂可以與當地的服務機構、醫療機構等合作,開展醫養結合、文化療養等項目,拓展文化禮堂的服務功能。二是文化禮堂能夠借助鄉村的文化和自然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如鄉村文化旅游、民俗體驗等,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文化活動。三是文化禮堂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能夠帶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鄉村的經濟收益,從而為文化禮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四是文化禮堂應加大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賦能機制建設。通過數字化平臺,群眾能夠提升對文化需求的表達能力與話語權。這不僅有助于營造精神共富的文化環境,還能推動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高質量供給水平。
探索“文化禮堂+”模式
文化禮堂應探索“文化禮堂+”模式,推進其可持續發展。“文化禮堂+旅游”模式可以通過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村民參與文化活動,推動鄉村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此外,“文化禮堂+智慧”模式可以通過建立文化禮堂的線上服務平臺,提升文化禮堂的服務能力和覆蓋范圍。通過“文化禮堂+”公共文化空間的探索,文化禮堂能夠更有效地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鄉村文化生活的持續發展,實現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高質量發展效能。
以品牌化理念打造精品禮堂
以品牌化理念打造培育精品禮堂,從而增強文化禮堂賦能養老發展的持續動能。通過品牌化建設,提升文化禮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村民對文化禮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可以打造“文化大講堂”“群眾藝術團”等品牌活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時,應注重文化傳承和創新,通過展示鄉村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傳統技藝,傳承鄉村文化基因,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
文化禮堂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中的賦能作用不容忽視。本文深入探討了文化禮堂賦能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邏輯、現實問題及實踐路徑。展望未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文化禮堂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本文系2024年度第二批寧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精神共富目標背景下寧波鄉村文化禮堂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WH24-2-6)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寧波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