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糧食、飼料、加工作物,優質玉米是我國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產量和品質與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然而,受到土壤肥力不足、施肥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玉米種植時常面臨產量不穩、質量下降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國人口持續增長、農業生產需求擴大的新形勢下,為了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玉米種植高產施肥的基本原則,其次從深施基肥、種肥同播、輕施苗肥、分期追肥等方面,深入探究優質玉米種植高產施肥技術的應用要點,以期為玉米種植及施肥提供有價值的實用經驗,通過科學合理施肥,促進玉米產量和質量穩步提升。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和質量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的選擇與應用,直接決定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通過科學、合理、適時、精準的施肥,既能給予玉米生長發育的養分,又能逐步地改良土壤結構,使之肥力有所增加,為玉米高產穩產打下堅實基礎。近年來,我國在玉米生產、加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過量施肥、養分失衡、肥料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依舊存在,既造成了資源浪費,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基于此,深入研究優質玉米種植高產施肥技術要點顯得格外重要,對于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玉米種植高產施肥的基本原則
有機無機結合
有機肥主要是指來源于動物和植物的含碳物料,包括人畜糞尿、廄肥、漚肥、草木灰、秸稈、河塘泥、土雜肥等。有機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如生物物質、動植物體殘渣、排泄物、生物廢物等,在施撒到土壤中之后,有機質經過分解會轉化為植物生長所需養分,進而為植物生長提供穩定的養分供應。有機肥還具有改良土壤結構的作用,有機質作為土壤團粒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長期施撒有機肥,有助于逐步提高土壤的內聚力和穩定性,使土粒間的間隙有所增加,進而達到提升土壤透氣性和保水性的效果。無機肥主要是指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等化學肥料,除了復合肥之外,其他無機肥中都只含有單一營養素。由于這些營養素以高度濃縮的形式存在,所以相比于有機肥,無機肥的養分含量相對較高,更容易被植物所吸收,肥效顯著,而且便于根據植物養分需求,對施肥量加以靈活調整。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根據土壤肥力、玉米品種、養分需求,把有機肥和無機肥按照一定比例搭配起來,有助于二者的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切實提升肥效速度,增長其持續時間,充分滿足玉米在不同階段的養分需求,同時有效調節玉米根系呼吸、養分吸收、光合作用等生理過程,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為高產穩產奠定基礎。
氮磷鉀微配合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不論是氮、磷、鉀等常量營養素,還是鋅、硼、硫等微量元素,玉米對它們都有著大量需求,這些養分的供應是否充足,直接決定了玉米的生長發育狀態。以氮元素為例,作為玉米蛋白質、葉綠色等關鍵成分的重要構成部分,直接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及產量,因此玉米生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施足氮肥。在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玉米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行,適時適量施撒氮肥,有助于促進玉米莖葉變粗、葉片變密,進一步提升光合效率,為粒籽灌漿儲備物質。從授粉到乳熟期,玉米對氮肥的需求量激增,保證氮肥供應可以逐步增加粒籽重量,進而穩步實現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協同提升。例如,鋅元素直接參與玉米多種酶的合成與活性調節,不僅可以很好地促進玉米根系、葉片的發育,還有助于強化玉米的抗逆性,使之具備更強的適應旱地、鹽堿的能力,確保其在不利條件下依舊能保持生理功能正常。在玉米種植期間,應當嚴格遵循氮磷鉀微配合的基本原則,即根據土壤中氮、磷、鉀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精準控制氮肥、磷肥、鉀肥的施用比例,以及微量元素的施用量,通過這種均衡施肥方式,既能最大限度滿足玉米的養分需求,同時也能有效避免因養分失衡造成玉米生長異常的可能性。
少量多次施肥
堅持少量多次施肥原則主要是指在玉米生長期間,把總施肥量分若干次施用,終極目的是減少肥料浪費,防止因過量施肥而引發土壤鹽漬化、重金屬污染等問題,把有限肥料的應用效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在玉米施肥過程中,種植人員通常需要提前測試土壤,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質(質地、濕度等)、化學性質(pH、鹽分等),接著根據玉米品種、目標產量,針對性地制訂施肥方案,確定苗期、拔節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等關鍵時期的施肥時間和施肥量。在施肥的過程中,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合理選擇穴施、溝施或者滴管施肥等方式,直接把肥料施撒在玉米根系附近,每次的施肥量少一些,可以適當增加施肥次數,確保玉米在不同生長階段均能得到充足、穩定、適量的養分支持。在具備相應條件的情況下,種植人員還可以嘗試把施肥與灌溉結合起來,即在施肥完成之后,及時地灌溉作物,利用水分促進肥料顆粒溶解,使肥料中的養分充分地釋放出來,并均勻分布在土壤中,快速滲透到根系,以此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優質玉米種植高產施肥技術的應用要點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高低與農民經濟收入息息相關。在開展農業生產活動中,越來越多的農業科研人員、種植人員開始高度重視科學合理施肥,期望通過此種方式促進玉米各個生長階段的養分吸收,促使其生長速度提升、生物量積累增多,進而順利實現高產目標。
深施基肥
在優質玉米種植過程中,高產施肥技術的應用尤為重要,其中深施基肥作為關鍵步驟,主要起到供應玉米各個生長階段養分的作用。在基肥選擇方面,建議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并根據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的含量,尤其是磷和鉀的含量,按比例搭配一定量的磷酸鈣、氯化鉀等化肥作為補充,進而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在施肥操作中,常用的基肥施用方式包括全層深施、溝施、穴施,不論采用何種施肥方式,種植人員都必須要有意識地控制基肥的施入深度。通常來說,基肥施肥深度以15~25cm為最佳,使肥料顆粒與土壤顆粒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加快肥料溶解的速度,充分發揮肥料促進玉米根系吸收的作用。如果施肥過淺,肥料可能直接暴露在土壤表面,在風吹日曬雨淋的影響下,肥料的肥效會大幅度降低;相反,若是施肥過深,盡管避免了肥料與種子直接接觸,但是卻不利于玉米根系吸收養分,極大地削弱了肥料利用率。以溝施為例,種植人員需要把握播種前的時機,在田間沿著作物種植行方向,按照深度20~25cm、寬度5~8cm的標準進行開溝,然后把肥料集中施撒在溝內,再在溝內均勻覆蓋一層土壤,通過深翻讓肥料與土壤充分結合,確保玉米根系可以集中吸收養分。值得注意的是,施肥深度并非一成不變,種植人員需要結合土壤的類型、質地、肥力等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施肥深度。針對沙質土壤,考慮到土壤顆粒較大,保水保肥能力相對薄弱,需要增加施肥深度,以盡量減少養分流失;若土壤為黏質,則需要減少施肥深度,防止因肥料過于集中而損傷玉米根系。
種肥同播
種肥同播主要指利用專業機械設備,一次性完成播種和施肥兩項作業。此種方式特別適用于搶抓有利天氣條件和適宜墑情時,以此來提高作業效率,確保播種、施肥的及時性,而且可以精準地控制肥料與種子的間距,能有效避免燒種、燒苗現象的出現,促進作物根系的養分吸收。在應用種肥同播技術的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當高度重視肥料選擇,建議選擇以氮磷鉀比例合理、營養均衡的復合肥或者緩釋肥為主,這些肥料富含多種營養元素,并能夠持續釋放養分,可以充分滿足玉米生長的養分需求。而且要認真檢查肥料質量,確認其顆粒型均勻、硬度適中、不易結塊,方可正常施用到土壤中。在施肥操作時,種植人員可以直接利用大型機械進行施肥與播種,根據玉米生長特性、肥料敏感性,提前在施肥裝置中設置好種子與肥料的安全距離,以8~10cm為最佳,盡量避免種子與肥料直接接觸;根據土壤類型、作物根系分布、氣候條件等因素,靈活調節下肥深度,以10cm及以上為最佳,一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養分流失,二來則有助于提升根系養分吸收率,促進玉米健康生長,為玉米產量提升奠定基礎。在施肥量方面,一般需要基于目標產量和土壤肥力來確定,若是畝產量水平不足500kg,每畝地施肥量應當控制在40kg左右;如果畝產量水平達到500~600kg,每畝地的施肥量也要有所提升,控制在50kg左右;對于畝產量在600kg以上的地塊,每畝地施肥量則要達到55~60kg。
輕施苗肥
在玉米苗期,種子自身所儲存的營養物質已經基本耗盡,再加上土壤溫度不高,營養物質的分解速度變得緩慢,此時側根稀少、扎根不深,營養吸收能力較差,所以必須要及時地施用苗肥,充分滿足玉米幼苗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以促進玉米根系發育、幼苗健壯生長,為后期高產奠定基礎。苗肥的最佳施用時間為玉米5~7葉時,原因在于此時玉米幼苗已經初步扎根,根系開始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地上部分植株生長速度變快,對養分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施肥操作時,種植人員需要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在距離玉米植株一側根部5~8cm的位置開深度10~12cm的淺溝,在玉米植株旁邊挖掘小穴,然后把尿素或者復合肥均勻地撒入溝中或者穴內,保證肥料顆粒分散均勻,之后及時用土壤覆蓋溝穴,并輕輕壓實土壤,讓土壤與肥料充分結合。具體施肥量要根據玉米品種、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等因素靈活調整。一般情況下,建議把每畝地的施肥量控制在5~6kg,過量施肥容易造成幼苗徒長的情況,不利于提升玉米產量,嚴重的情況下會引發燒苗現象,嚴重損害玉米幼苗。
分期追肥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不同生長階段對于養分的需求存在差異,為了及時地為其補充養分,必須要根據玉米需求、土壤肥力等實際情況,利用速效性無機肥,做好分期追肥工作。
1.巧施拔節肥
在玉米拔節期,由于雌穗、雄穗都開始分化,所以玉米生長速度非常快,對于養分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種植人員需要在玉米生長出6~7片真葉時,按照每畝地7~10kg的標準,在田間均勻施撒氮肥,同時適當增加磷肥、鉀肥以及微量元素化肥,以有效促進玉米莖葉生長,使葉面積有所增加,進而使光合作用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保證養分供給的充足性和均衡性。當然,拔節期施肥量并非一成不變,具體要根據玉米實際長勢來確定,如果玉米植株瘦高稀疏,建議采取順壟或者挖穴的方式,按照每畝地8~12kg的標準,把尿素直接施用在植株根部;若是玉米植株頂部葉色轉淡,意味著根系生長發育不良、有早衰跡象,此時僅單一施用尿素無法滿足玉米養分需求,最佳辦法是改為施用高氮型氮磷鉀復合肥,采取順壟或者挖穴的方式直接施用在玉米植株根部,施肥量控制在每畝地10~15kg;或者是把5%尿素水與0.3%磷酸二氫鉀均勻混合之后進行噴施,每間隔一周噴施一次,連續噴施三次即可,這樣就能起到促根、肥葉、裝稈的作用,有效改善玉米長勢。
2.深施穗肥
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前期,是玉米果穗分化的關鍵時期,玉米對于養分的需求量激增,需要通過及時施用攻穗肥,為其補充磷、鉀元素,促使葉片光合作用能力提升,促進果穗發育,進一步提升授粉率、增加穗粒重,使植株基部的莖節長度縮短,強化植株的抗倒伏能力。種植人員需要把握玉米播種后的第60~65天,植株上的真葉數量已經達到12~13片時,在玉米植株葉面上施撒氮肥,并按照每畝地15~20kg的標準,額外追施尿素,以最大限度滿足玉米雌穗小花分化盛期的養分需求。在玉米抽穗前后的半個月內,隨著雌穗花絲開始抽出,種植人員應當在土壤中適量施撒磷肥和鉀肥,并搭配少量氮肥,這樣就能有效延長葉片功能期,促進粒籽生長發育,進而達到提高粒重、改善品質的目的,讓粒籽變得更加飽滿并增加其蛋白質含量。
3.補施葉面肥
在玉米灌漿乳熟期,通過葉面補施噴肥,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玉米產量,種植人員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按照尿素60g、磷酸二氫鉀90g、蕓苔素10ml、清水30kg的標準,將上述肥料均勻混合在一起,以噴霧的方式進行施肥,每間隔十天施肥一次,連續施用兩次。值得注意的是,噴施葉面肥的時間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肥效,建議種植人員在上午九點之前、下午四點之后進行,因為這兩個時間段氣溫較低,有助于減少藥液體的蒸發量,能夠有效延長藥液體在葉面上的停留時間,促進養分吸收。同時,噴施葉面肥最好選擇在陰天進行,注意控制好噴肥強度,要讓葉面上保有液滴卻不滴落,此種狀態為最佳,若是噴肥之后的五小時內出現降雨,則需要在雨停之后額外噴肥一次。
綜上所述,優質玉米高產施肥技術的應用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把玉米的品種特性、養分需求、土壤肥力、氣候條件、栽培管理等方面因素納入考慮范疇,在此基礎上從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規劃切實可行的施肥方案。通過對施肥技術的科學合理應用,逐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為玉米各個生長階段提供穩定而均衡的養分支持。基于此,廣大玉米種植人員需要高度重視施肥,嚴格遵循有機無機結合、氮磷鉀微配合、少量多次施肥的基本原則,結合扎實做好深施基肥、種肥同播、輕施苗肥、分期追肥等一系列工作,把肥料的效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努力打造科學化、精準化施肥模式,為玉米的高產穩產保駕護航。未來,相信伴隨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玉米高產施肥技術也將不斷創新,期待越來越多種植人員可以積極主動學習新技術和新方法,把科學施肥理念貫徹落實到玉米種植全過程。
(作者單位:鄒平市長山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