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社會擔當、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但在實踐中面臨著教育理念差異、教學資源不足、課程設置單一和評價體系缺失等諸多困境。立于新的時空方位,通過“強化理論支撐,明確教育目標;深挖鄉土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實效;加強師資建設,優化教育質量;構建評價體系,保障教育成果”等系列方法,可有效拓寬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現實路徑,促進鄉土情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激活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鄉土情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顯得尤為重要。這種結合不僅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提升教育的溫度、深度和高度。在新的時空場域中,悉心厘清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深入探索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途徑,頗具理性價值和未來意義。
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既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增強整體社會責任意識的基石,也是推動文化傳承和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鄉土情懷教育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觀性,通過將地方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古跡遺存等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了解鄉土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將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更能引導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自覺維護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粹。
涵育師生家國情懷
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涵育師生家國情懷。將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小”歷史與“大”歷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區域史到世界史的大歷史觀為輔助,著力打通從地方鄉土史到國家史的時空壁壘,既可以有效厚植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深厚情懷,增強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認同,亦能使教師堅定其對家鄉建設的責任感,進而堅守對國家發展的使命感。
貫徹“大思政課”理念
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助力貫徹“大思政課”理念。“‘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將鄉土情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有利于打造全方位“大思政課”教育框架。結合鄉土文化教育資源,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深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可形成更廣闊的“大思政課”教育視野,共同構建開放包容的“大思政課”教育環境。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激發“大思政課”教育建設新動能,旨在創建更加豐富多元、貼近生活實際的教育格局,貫徹落實具有全面性、實踐性和時代性的“大思政課”教育理念。
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將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現實需求。這一高度融合面臨著教學理念差異、教學資源不足、課程設置單一以及評價體系缺失等諸多挑戰。
教育理念差異
在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理念差異問題往往成為制約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首先,在目標定位上,鄉土情懷教育更多是從微觀角度出發,關注個體與其出生地或長期居住地之間的聯系,側重于對學生情感層面的培養,強調對當地文化的認同、對家鄉的深厚情感等。思想政治教育則從宏觀角度出發,更為注重個體與國家、社會的關系,聚焦于國家層面的政治理念、道德規范和社會價值觀的培育,目的是塑造具有正確政治立場和高尚品德情操的公民。由于側重點不同,在具體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容易出現理念偏差的問題,部分教育工作者可能會偏重鄉土文化的介紹與普及。其次,教學方法的不同也是教育理念差異的突出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較為傳統的系統化理論教學,而鄉土情懷教育更注重體驗式、參與式的實踐教學。這兩種教學方法的差異可能會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找到平衡點。若教師無法有效整合理論與實踐,單一依賴課堂講授,學生或許難以在情感上與鄉土文化產生共鳴;而過度依賴實踐活動,又可能會削弱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可獲得的理解深度。
教學資源不足
在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其一,教材內容匱乏是資源不足的主要表現之一。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多以統一教材為主,涉及地方文化、鄉土文化、傳統民俗等方面的詳細資料較少,展現特定地區的地方特色內容不足。由于缺乏系統的鄉土文化教材,教師在講解地方歷史、風土人情等內容時,通常只能依賴碎片化的信息資料或個人經驗,這就使得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難以得到保證。此外,各地鄉土文化具有差異性,統一教材難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具體需求,使鄉土情懷教育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打折扣。其二,師資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通常接受的是國家政策、政治理論和師德素養等方面的培訓,對地方文化和鄉土歷史的深入了解不夠。同時,部分教師對鄉土情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積極性,無法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其三,教學設施的局限性也同樣制約了鄉土情懷教育的普及。鄉土情懷教育需要通過實地考察、社會調研和實踐活動等形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然而,在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學校的基礎設施陳舊,缺少資金、場地和設備等必要的資源和條件來支持實踐活動的開展,也就難以保障學生豐富的實踐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家鄉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使他們的認識受到了限制。
課程設置單一
在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課程設置的單一性成為一個顯著的問題。這種單一性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上,致使鄉土情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缺乏深度和系統性,難以全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一,課程內容單一。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多以國家政策、歷史事件和道德價值觀為主,較少涉及地方性、鄉土性的內容,只是簡單地將家鄉的顯性文化和歷史片段融入一些課堂講授中,未能深入挖掘鄉土文化中的精神內涵。例如,很多學校僅把鄉土情懷教育停留在介紹家鄉風土人情上,忽視了如何將鄉土文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思想價值建立深層次的聯系,無法更好地激活學生對家鄉和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二,教學形式單一。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式常常囿于課堂講授和簡單的課內外活動,創新性乏力。大多數課堂仍以教師理論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為主,缺少互動和實踐環節。盡管有些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家鄉考察或民俗體驗,但系統性和長期性還有所欠缺,無法持續深化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實踐參與環節的薄弱與創新力不足,較易使學生對鄉土情懷教育產生距離感與形式化的認識。
評價體系缺失
在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評價體系缺失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這種缺失主要表現在評價標準不夠明確、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缺乏對過程性評價的重視以及學生情感和實踐體驗難以量化等方面,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其一,評價標準不夠明確導致教育目標模糊。鄉土情懷教育強調學生對家鄉的情感認同與文化傳承,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注重學生的政治認知與價值觀塑造。這兩者的結合需要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學生是否能在認同鄉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責任感。然而,目前的評價標準大多局限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學生對家鄉文化的情感投入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因此,評價標準的不確定性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難以精準定位評價依據,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其二,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致使難以全面評估學生多元發展的潛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通常依賴于筆試、書面作業等形式,側重考查學生的理論理解和記憶能力,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在鄉土情懷教育中顯得尤為局限。其三,缺乏對過程性評價的重視,導致難以長期追蹤學生的持續進步。鄉土情懷的培養需要通過持續的教育和實踐來指引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定的責任感,而目前的評價體系更重視終結性評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變化和認知提升的動態觀察明顯不足,這使得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進步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變得困難重重,無法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導,削弱了鄉土情懷教育的長期效果。其四,學生情感和實踐體驗的量化難題也是評價體系缺失的重要原因。鄉土情懷是一種內在的情感認同,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責任感難以通過量化指標進行精確評估。由于缺少有效的工具和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情感深度與實踐能力,評價體系往往依賴主觀判斷,客觀性和科學性并不充分。
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新路
將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從多個維度出發,通過強化理論支撐、深挖鄉土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建設以及構建評價體系等途徑,探索出一條具有時代標識的新道路。
強化理論支撐,明確教育目標
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清晰的教育目標是鄉土情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基礎,能有效引導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動上實現全面發展。其一,強化理論支撐有助于將鄉土情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涵養學生的政治認知、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鄉土情懷教育注重學生對家鄉文化的情懷培育。這兩者在理論上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即關注學生對家國的認同意識和責任意識。因此,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出發,進一步梳理鄉土情懷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探索其在培養家國情懷、提升文化認同中的作用,為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堅實穩固的學術基礎,確保教育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其二,明確的目標導向是實現鄉土情懷教育高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情感基礎上,可逐步引領其認識到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緊密聯系。此外,明確教育目標還能提升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明確教育目標的指引下,教師要設計完善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避免鄉土情懷教育流于表面化或形式化,同時,要在教學過程中凸顯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堅定責任感的培養,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鄉土情懷與個人、國家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增強學生對使命擔當的認知中發揮關鍵作用。
深挖鄉土資源,豐富教育內容
鄉土資源是鄉土情懷教育的重要載體,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使學生的理論學習更加貼近生活,同時,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國家的整體利益和發展愿景,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其一,深挖鄉土資源,讓教育內容更具地方特色。我國各地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如地方歷史、風俗習慣、傳統技藝和民間故事等,這些鄉土資源不僅是地方文化的精髓,也是國家歷史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將鄉土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多方位了解家鄉的獨特文化,自覺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有效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理解。例如,通過研究家鄉的歷史人物或革命事跡,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家鄉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其二,深挖鄉土資源,如地方故事、鄉村振興的實際案例等,使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結合,增強學生學習的體驗感和趣味性。同時,可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家鄉的文化遺址、歷史名人故居等,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加深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
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實效
要實現鄉土情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需要在教學方法上突破傳統模式,融入互動性、實踐性、挑戰性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育內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推動學生情感認同與價值觀塑造的雙重提升。其一,創新教學方法,可采用情境教學、翻轉課堂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通過引入家鄉的歷史人物、文化故事和地方發展成就,教師既可以與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興趣,也可以進行角色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在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其理性看待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復雜問題,正確把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趨勢。其二,注重實踐教學,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會鄉土情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家鄉調研、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和親身體驗,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和社會問題。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歷史遺址、文化景點、自然保護區或參與鄉村振興項目,幫助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其在實踐中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其三,針對學生差異實施個性化教育。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教學方案,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其四,要善于借助現代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R)再現家鄉的歷史場景,或通過短視頻、紀錄片等形式展示家鄉的鄉村振興成果,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同時,突破課堂時空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提升教育的靈活性和實效性。
加強師資建設,優化教育質量
優秀的師資隊伍不僅是教育內容的傳遞者,更是學生情感認同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引導者。要實現鄉土情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通,必須從教師的素質、能力和專業發展等方面著手,全面提升教育的整體質量。其一,教師應具備扎實的鄉土文化知識與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要通過培訓、研修和自主學習等方式,不斷豐富自己的鄉土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素養。只有當教師對鄉土文化有全面的認識時,才能更好地將鄉土情懷融入課堂教學。其二,教師要掌握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如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實地考察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鄉土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同時增強自身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靈活應變能力和創新精神。其三,構建教師的專業發展平臺至關重要。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需為教師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包括參與培訓、學術交流和教學研究等,幫助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其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當重視教學激勵機制,要對將鄉土情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突出貢獻的教師予以適當的獎勵與表彰,激發教師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構建評價體系,保障教育成果
在鄉土情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保障教育成果的重要環節。其一,評價體系應涵蓋知識、情感與行為三個維度。具體而言,除了考察學生鄉土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外,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及其在社會實踐中的積極性。通過對這三方面的綜合評價,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在鄉土情懷教育中的成長歷程,確保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其二,評價方法應多元化,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可積極開展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考察和項目匯報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鄉村志愿服務活動,可以直觀地評估其在實踐中的表現和所獲得的成果;還可結合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和多樣性,從而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其三,評價體系還應強調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的反饋與評估,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情感變化,幫助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提升。同時,教師的觀察記錄和日常交流也應納入評價體系,形成多維度的評價依據。其四,建立反饋機制是保障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評價體系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還應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優化教學方法的參考。通過分析評價結果,教師可以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優化鄉土情懷教育的實施策略。同時,定期向學生和家長反饋評價結果,可以增強教育的透明度和參與度,促進家庭與學校的互動,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
2023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廣東民辦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以廣東五所民辦高校為例”(2023GXJK555);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經費支持課題“高校德育守好‘紅色血脈’的系統集成研究——以廣東高校為例”(2024ZJKYC024)。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