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網絡是區域經濟聯系的重要紐帶,其一體化發展對破除行政壁壘、推動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至關重要。我國的城市群交通網絡建設成效顯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依托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切實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深入剖析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既能揭示區域經濟空間聯系的內在規律,也能為合理優化城市群交通布局、制定差異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解構城市群交通一體化
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產生的空間溢出效應
城市群交通一體化是通過綜合交通網絡的系統建設與協同運營,實現群內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互通、運輸服務銜接、管理政策統一的發展方式。其核心是構建多層次、立體化交通體系,涵蓋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多種運輸方式,能夠借助技術融合與資源整合降低要素流動成本,提升區域交通效率,為城市群空間優化、經濟協同發展提供支撐。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離不開交通一體化打下的堅實基礎,者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在特定地理空間內,通過區域間產業分工合作、要素自由流動、政策協同統一,實現資源有效配置與經濟效率提升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區域內各主體依托比較優勢,構建差異化且互補的產業布局,避免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推動技術、資本等要素實現跨區域合理分布。借助協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質量、縮小發展差距,最終達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進程中,空間溢出效應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空間溢出效應指某一區域的經濟活動,借助空間關聯對其他區域產生間接影響。這種影響突破傳統地理邊界的限制,通過要素流動、技術傳播、產業銜接等途徑,讓某區域的經濟增長或政策改變,對周邊區域形成正向或負向外部效應。在城市群發展中,空間溢出效應體現為核心城市的集聚優勢向周邊區域擴散,帶動技術、產業、人才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加快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周邊地區發展后,也會反向助力核心城市,形成區域間彼此帶動的協同發展格局。
城市群交通一體化
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空間溢出效應的作用機制
要素流動促進機制。交通一體化大幅降低空間交易成本,突破區域間要素流動的物理壁壘,能夠促進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改善交通基礎設施能夠顯著減少要素流動耗費的時間與運輸成本,帶動要素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向邊際收益更高的區域聚攏或擴散。勞動力向就業機會多、薪資水平高的核心城市流動,資本則會涌入投資回報率高的地區,技術創新成果也會隨人才與資金流動實現跨區域傳播。這種要素自由流動與重新組合,既能夠放大核心區域要素集聚效應,還可以通過產業轉移、技術擴散等途徑,將發展紅利外溢到周邊區域,形成區域間要素互補、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產業協同發展機制。交通一體化為區域產業協同創造有利條件,有力推動城市群內產業分工與協作深化發展。核心區域要素成本持續升高,推動部分產業向周邊地區轉移,而生產”的協同模式。
同時,有關部門還可以推動交通與其他產業融合,大力培育臨空、臨港經濟。依托機場、港口,扶持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國際貿易等產業,如鄭州航空港區借新鄭機場,能夠帶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發展,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此外,還可以促進交通與旅游、農業融合,推出特色旅游線路,搭建農產品冷鏈體系,提升產業附加值。通過“產業—交通”深度配合,增強產業互補性,擴大承載規模,能夠讓交通一體化溢出效應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動力。
建立“跨區域政策協同”體系,破除溢出效應的制度壁壘發達的交通網絡有效降低產業轉移階段的配套成本,促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效銜接。交通便利性的提升讓區域內企業能夠共享基礎設施、技術平臺和市場資源,加速產業集群組建與升級。周邊區域承接核心區域產業轉移后,可以嵌入區域產業鏈,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技術水平的提升,最終形成核心區域聚焦高端服務業和創新產業、周邊區域發展制造業和配套產業的差異化協同模式,切實增強區域整體產業競爭力。
如何通過城市群交通一體化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構建“跨區域政策協同”體系是破除空間溢出效應制度壁壘的關鍵。有關部門可以嘗試統一區域規劃政策,制定城市群統一的交通、產業及土地利用規劃,使各城市發展方向與區域整體戰略相契合。
深化“產業—交通”協同布局,提升溢出效應的產業承載力
深入推進“產業—交通”協同布局,是增強溢出效應產業承載力的核心要點,需結合交通網絡實際情況優化產業空間結構。在交通樞紐及干線周邊,有關部門可以規劃建設產業園區與物流基地,構建“交通廊道產業帶”格局。例如,處于中歐班列沿線的城市依托鐵路樞紐搭建國際物流、跨境電商產業園區,便能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與產業集聚。在城市群內部,有關部門可以依據交通可達性差異,引導產業梯度轉移,將核心城市部分制造業轉移至周邊,保留研發、設計等高端環節,促成“核心城市有總部、周邊城市做
除了規劃政策,確保財稅政策協調同樣關鍵,這是推動跨區域政策協同體系完善的重要一環。為此,有關部門需要構建跨區域稅收共享機制與利益補償機制,對產業轉移、生態保護等引發的利益波動給予合理補償。以廣東省建成的“深汕特別合作區”為例,該區域采取了稅收分成、GDP統計共享等辦法,在確保深圳與汕尾兩地利益的同時,加快了產業有序轉移。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還需統一市場監管政策,去除地方保護主義,構建統一市場準入標準與監管規則體系,進而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長三角地區便是這一舉措的生動踐行者,其推行“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實現企業“跨省通辦”,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此外,生態環境政策協同實施也不容忽視,其能與跨區域政策協同體系的其他組成部分相互促進。為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政策協同,有關部門可構建跨區域生態環境聯合防治機制,使相應地區能夠共同應對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難題,實現生態環境共建共享。借助完善的政策協同模式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區域內資源的優化整合與順暢流動,能夠為交通一體化的空間溢出效應創造良好制度環境。
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作用明顯,且呈多維特征。通過構建完善交通網絡,能夠有效帶動要素跨區域流動與優化配置,優化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區域相互帶動、協同成長的格局。要充分發揮這效應的作用,有關部門需在優化交通網絡、協同政策、完善要素流動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后續可結合案例量化分析空間溢出效應,以此為制定城市群發展策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