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統計數據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其真實性直接關系宏觀調控的精準度與微觀決策的科學性。這些數據本身蘊含著發展的真實情況,一旦失真,就會歪曲經濟社會的本真面貌。我們剖析數據失真的多種表現,從制度缺陷、利益驅動等角度深挖根源,結合數據治理的最新理念,提出將治理思路融入制度革新、技術賦能、監督重構三大環節,構建以提升數據質量為目標的完整治理體系的方法,旨在為增強行業統計數據的公信力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
經濟社會發展中
行業統計數據失真的多維表現
經濟指標出現系統性偏離。造成區域經濟數據失真的原因具有典型性:有些地方干預GDP核算,通過人為手段抬高工業總產值基數、虛報固定資產投資等手段,營造增長假象;規模以上企業統計質量也存在問題,部分企業為獲取政策補貼和貸款,虛報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導致行業經濟指標偏離實際。
民生數據出現結構性誤差。民生領域數據統計難免會出現誤差,但這一狀況正變得更加隱蔽和復雜。就業統計方面,靈活就業人員有時被過多計入城鎮新增就業范疇;長期失業者缺乏動態跟蹤,失業率難以真實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居民收入統計中,高收入群體財產性收入高卻隱蔽性較強,常虛報數據導致統計被嚴重低估;低收入群體為獲取社會保障有時會隱瞞收入,這會干擾基尼系數的測算,進而影響社會公平政策的精準實施。
行業數據出現技術性造假。重點行業數據失真往往帶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房地產領域通過陰陽合同操控網簽價,中介機構還會編造市場假象、虛報二手房成交套數,導致房價指數脫離真實市場波動;金融領域的數據造假更為隱蔽,一些機構用會計手段調節不良貸款率,依靠貸款重組、債轉股等方式包裝資產,干擾監管部門對系統性風險的判斷。
經濟社會發展中
行業統計數據失真的成因
行業統計數據來源復雜多樣。數據來源的復雜多樣,容易造成行業統計偏差。數字經濟背景下,行業統計數據來源除了傳統的企業報表,還新增了互聯網平臺、物聯網終端及各職能部門業務系統報送等方式。以零售業為例,既需要從電商企業收集線上訂單數據,也要獲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資金流水,而各來源口徑差異大,加上源頭缺乏嚴格的審核檢驗機制,導致統計結果有偏差。還有些行業實行自上而下、層層填報的統計報送制度,也會加劇這問題。
行業統計制度的結構性缺陷。行業統計制度難以及時跟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傳統統計指標體系已不適應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形態,統計范圍不全、核算方法陳舊,難以適用于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統計方式多依賴企業自主填報,缺乏有效交叉核對,容易滋生數據造假。同時,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數據審核多停留在邏輯層面,缺乏實際核實,對真實性難以有效把控。
行業統計數據質量管控存在現實難點。行業統計質量保障在多個環節實操中存在困難。數據采集階段,原始記錄填寫混亂、填表人員專業能力不一,常會造成指標理解偏差。比如,可能會誤將“營業收入”按“流水數據”口徑填報,或是出現企業產量與用電量不匹配這類前后矛盾的數據。數據處理環節,傳統匯總審核方式效率低下,面對大規模跨行業、跨地區數據時,缺乏足夠自動化的校驗工具,難以發現類似企業連續12個月上報相同產品產量的異常。數據質量評估明顯滯后,評估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真實性時,仍沿用傳統調查方法,未能充分利用用戶行為、交易鏈路、商品流等新方式進行檢驗,導致部分領域數據質量長期處于“模糊可控”狀態。
數據治理生態的失衡。行業統計數據治理的協同性仍顯不足。作為數據產生主體,行業統計在調查工作中缺乏其他方面的數據監督檢查和技術支持,數據使用者對質量的反饋力度較弱,“生產—使用—反饋”環節銜接不暢。行業統計人員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少數基層人員未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處理復雜數據時易出現操作失誤。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也相對滯后,部分人難以抵御利益誘惑而參與造假,損害了統計隊伍的整體形象。
經濟行業統計失真問題的解決路徑構建現代化的行業統計制度體系制度變革是根治數據造假的關鍵。行業統計指標需動態調整,打破現有體系的固化狀態;結合數字經濟發展實際,增設數據資產規模、算法交易數量等指標,精準捕捉新經濟業態特征;綠色發展領域應將碳排放強度、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等納入統計范圍,為“雙碳”目標推進筑牢數據根基。
調查方法上,要改變僅依賴企業填表的傳統模式,推動多源數據采集融合。企業納稅數據對接稅務部門,經營主體信息關聯市場監管系統,自報數據通過多方比對驗證;工業企業可借助物聯網直接采集設備運行數據,確保生產情況真實可靠。
同時需完善數據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制度,明確采集標準、審核規則、存儲備份等要求,出臺配套制度與操作指南,厘清各方權責,實現問題可追溯、責任可倒查。
采用技術手段處理復雜數據
面對數據來源日益多元的情況,可借助現有技術強化質量管控。將企業報表與稅務發票等各類結構化數據對接整合,通過手工比對營收與納稅額、用工人數與社保繳納等信息,篩查出邏輯矛盾的數據;也能使用Excel數據透視表、Python爬蟲等工具,對企業間跨系統的橫向與縱向數據開展批量驗證,同步標注異常值。
同時,有關人員也能以行業基準庫為參照,結合人工與機器審核企業所報數據,查看其是否符合行業平均增速、投入產出比等指標。當然,也可以推行“雙隨機”抽查,由相關人員到現場核查企業賬本、合同等原始資料以驗證數據真實性,并將結果錄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以此督促相關主體規范填報信息。
創新數據治理監督機制
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機制,是防范數據失真的重要防線。具體而言,有關部門可推動行業內部跨部門聯審,對各項指標開展多維度互核互驗;引入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第三方力量,以中立視角對重點領域數據進行獨立評價;利用行業平臺開設“數據質量反饋”專欄,鼓勵公眾質疑不合理指標并給予獎勵;優化數據發布方式,在公布行業統計數據時,同步公開采集方法、計算邏輯等相關信息。
行業統計數據失真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常見的難題,整治需從制度、技術、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唯有建立現代化統計制度,運用先進技術處理復雜數據,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以及創新統計監督方式,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數據失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