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推進,產教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為了讓新質生產力更好地融入產教融合,提高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質量,高校應主動與企業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同時,高校還需要優化升級整個教學體系,適當調整理論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思維、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
高校產教融合的培養目標
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要把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策略落到實處,就務必要明確自己的培養目標、方向,以及學生未來就業的規劃與社會定位。以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高校應積極發展研究生與留學生教育,結合當地社會的實際需求設定培養目標,將培養的人才輸送到全國各地,為社會服務。
高校要以社會主義現代化醫學事業發展為核心,結合社會的實際需求,找準培養目標。具體來說,高校應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讓他們掌握足夠的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各方面的實踐能力,同時提升專業素養和綜合品質,成為高質量的綜合型人才。在產教融合模式下,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高校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使這些好品質扎根在他們身上。這樣一來,他們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能發光發熱,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在職業定位上,高校應積極響應當地政府號召,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確定培養方向,努力成為帶動醫學領域進步、為基層群眾服務的高等教育機構。目前,社會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的未來發展趨勢,了解相關的職業需求,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所以,高校要沿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走向,明確人才培養的戰略方向,巧用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協同創新的力量。這樣能為高校在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優化升級提供更多渠道和豐富資源,讓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高校還要重點建設以培養目標為核心的理學、文學、工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學科,盡量覆蓋到社會各個層面,實施更加完善、規范和嚴謹的綜合型培養戰略,讓各個領域之間協調發展,建成高水平的綜合型院校。
高校對傳統教學模式與內容的升級
高校要以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還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基準,結合市場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授課模式,不斷優化主要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技能跟得上社會節奏,不會出現“畢業即失業”的割裂情況。比如,高校可以通過賽教結合、校企合作、見習實習等多元化實踐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在實踐中,會慢慢養成創新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實踐應用能力。高校應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優秀品質的培養,比如語言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多方面培養學生,讓他們在行業里更有競爭力,在未來相關領域有更好的發展潛力。
高校還要主動引入國內外前沿的技術課程,滿足新質生產力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教師可以將現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操作理論等前沿技術課程添加到日常教學中,既能豐富學生的認知,也能拓寬他們的專業知識視野。此外,還要注意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用實戰的方式優化專業課堂,定期開展實驗、實訓、參觀、模擬等活動。適度減少理論課的占比,增加實踐操作課程,確保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 。
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盡早地接觸到實踐車間、實驗室等場所,盡量讓他們有機會與行業的頂尖人才一起合作,并將校內學生分配至各種科研創新項目組里,讓他們通過參與實際項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更加完整的認知體系,全面提高其綜合實踐能力。同時,還應加強不同領域人才之間的交流合作,培養出知識結構更全面的復合型優秀人才。
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機制
高校和企業把合作教學做得更深入,能夠為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策略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路徑。比如,高校可以與企業協商,建立一個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雙主體”校企實訓基地,由高校與合作企業共同肩負起對專業技術人才的教學與管理責任。
高校負責提供實驗理論,同時與企業、鄉政府一起申報科研項目,挑選校內高素質人才進入共創學院。這些學生與企業高技術人員一起搞研發、學技術,并共享最終科研成果,以此來保證高??蒲心芰εc企業創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共創學院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學生再也不用局限在模擬環境內進行理論實踐,而是可以全程參與到產品的構思、實施、開發和測試階段,與企業共用實訓場地的教育資源。在這種真實又豐富的環境里,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得到更好地鍛煉。
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安排合適的實習崗位,再配上專業的指導教師。校方則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這樣可以讓企業與高校都可以在同樣的領域中發揮自身的天然優勢,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在高校學到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能從企業得到實踐能力的指導。
高校構建多元化評價激勵機制的路徑
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能夠更清楚地發現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因此,校方應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專業核心素養等全部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中,確保教學評價機制能夠覆蓋學生培養全過程,從多方面、多角度評估他們的學習情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高校也應主動聯系第三方評價機構,在產教融合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對專業人才做出更客觀、更精準的評價,讓評價機制更完整、更科學,也更有公信力。同時,學校也要多了解企業對學生日常工作的看法和滿意程度,將實習過程中的工作質量也視為評價標準之一,這樣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策略符合行業的實際需求。
高校應對學生的評價結果及時給出反饋和支持,并設計合理的獎勵辦法。針對在產教融合中表現突出的團隊和個人給予表彰,其獎勵內容可以是獎學金、證書以及職業方面的優待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他們在產教融合模式中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在此基礎上設立專項獎勵基金,讓產教融合項目能更好地推進,也讓優秀的成果得到更廣泛的推廣。
從新質生產力的視角來看,高校通過產教融合培養人才,是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產業結構也在深度調整,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也趨向多元化、專業化和創新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企業、社會、高校和行業的資源優勢全部發揮出來,通過理論加實踐結合的方式,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和技術人才。只有不斷完善升級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能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