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愈發深入。在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不斷滲透到實體經濟各領域,推動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發生深刻變革。然而,當前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中仍面臨創新能力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產業結構失衡等挑戰,亟須借助數字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因此,開展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效率提升路徑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理論上,有助于深化對兩者關系的認識,完善相關理論體系;實踐中,可為政府制定政策、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提供科學指導,助力實體經濟突破瓶頸,提升發展質量與效益,進而增強我國經濟整體競爭力。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數字經濟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依托現代信息網絡,通過信息通信技術驅動經濟發展,涵蓋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它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和廣覆蓋性的特點,能不斷催生新技術與新業態,還能打破行業和地域限制。然而,經濟健康發展不能只靠數字經濟單輪驅動。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支柱,作用同樣不可替代。它是物質與精神產品生產、銷售及服務活動的總和,能為社會提供就業與生活保障,但目前面臨成本高、產能過剩等問題。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并非孤立存在,兩者聯系緊密,互動頻繁。實體經濟為數字經濟提供物質基礎和應用場景,也是數字技術研發、數據采集的現實依托;數字經濟則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借助技術創新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拓展市場邊界,幫助實體經濟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實現轉型升級。這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成為必然。兩者深度融合產生的協同效應,正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技術創新驅動。在技術創新驅動下,數字技術改變了實體經濟的創新模式。傳統制造業中,大數據能精準捕捉市場需求,讓企業研發轉向數據驅動。比如某知名家電企業,依據用戶使用數據開發新品,成功率明顯提高。人工智能、云計算的應用也縮短了其研發周期、降低了成本,讓企業的創新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都有所增強。
資源配置優化。在資源配置優化方面,數字經濟依靠信息技術消除信息隔閡,讓生產要素能夠精準匹配。工業互聯網平臺分析企業的供需數據,將分散的生產要素整合起來,減少了資源閑置浪費,讓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數字技術用在供應鏈管理、企業內部管理和銷售渠道中,能夠切實降低交易與管理成本,讓企業整體運營效率隨之提高。
產業結構升級。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數字經濟催生了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一系列新興產業和業態,吸引資源匯聚,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方向發展。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傳統產業,幫助農業實現精細種植,推動制造業邁向智能制造,提升了產品附加值。這讓傳統產業從低附加值環節轉向高附加值領域,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根基。推進5G網絡全面覆蓋和深度應用,能實現海量設備實時互聯、數據高速傳輸,為工業互聯網、智能物流等場景提供網絡支持。比如在智慧工廠中,5G網絡可保障設備間的精準協同,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要大力發展物聯網,推動傳感器、智能終端等設備廣泛部署,促進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深度融合。算力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加強云計算中心、邊緣計算節點建設,提升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能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算力,滿足企業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等方面的需求。
推動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要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大數字技術研發投入至關重要。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出臺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聚焦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開展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企業也得重視研發創新,把數字技術研發納入長期發展戰略,推動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廣泛應用。同時要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載體,能推動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實現生產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引入數字孿生技術后,企業可在虛擬環境中模擬生產過程,提前優化工藝參數,減少生產中的資源浪費和差錯,讓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得到提升。
培養數字經濟人才。解決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的優化問題在當下十分關鍵,高校應貼合市場需求,對學科專業設置做出調整,著重提升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相關專業建設水平,關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造就具備創新能力及實踐技能的綜合型人才。同時增進職業教育及培訓工作,為在職人員開展數字技術應用培訓,提升勞動者數字素養及技能水準。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之間的合作也十分重要,借助共建實習基地、開展聯合培養項目等途徑,讓學生以及科研人員走進企業實踐,把握行業需求動態,做到人才培養跟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為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人才支持。
完善數字經濟政策支持體系。構建鼓勵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需涵蓋產業規劃、資金調配、市場準入等維度。政府要出臺政策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對積極轉型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貸款優惠等支持。同時要加強數字經濟監管與治理,完善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反壟斷等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完備的政策體系既能激發市場主體參與融合的積極性,又能維護數字經濟的發展秩序,有助于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清晰的內在邏輯與提升路徑。內在邏輯上,技術創新驅動實體經濟革新模式、提升效率,數字技術重塑研發生產流程;資源配置優化依托數字平臺實現要素精準匹配,幫助企業降本;產業結構升級體現為新興產業涌現、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實體經濟向高端發展。提升路徑則包括: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網絡與算力設施,筑牢融合基礎;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加大研發投入并促進落地,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力;培養數字經濟人才,優化體系、深化校企合作,滿足產業需求;完善政策支持,制定鼓勵政策并加強監管,營造良好環境。這些路徑能促進兩者深度融合,實現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