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體系中,房地產行業地位關鍵,對經濟增長、就業保障與民生改善影響深遠。近年來,房地產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逐步顯現,新發展模式逐漸形成。這一模式以“房住不炒”為原則,圍繞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推進系統性改革創新,推動行業從粗放發展轉向精細化、專業化、綠色化發展。它為房地產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我們聚焦新發展模式下房地產企業抗風險能力管理,分析企業面臨的風險挑戰、提升抗風險能力的作用機制與具體路徑,旨在為相關企業提供有益借鑒。
科技賦能層面。新發展模式下,企業因面臨技術應用難題,導致數字化轉型滯后,綠色技術落地也隨之受到阻礙。企業對數字化技術認知不足,缺乏整體戰略規劃,加之部門間數據孤島問題突出,就會使數字化轉型困難;而新型材料供應不穩定且價格高昂,企業就會難以控制項目成本,同樣也會使綠色技術應用受阻。
新發展模式下
房地產企業面臨的風險與管理困境
服務升緯層面。新發展模式下,企業已切入住房租賃、養老地產、文旅地產等多元領域,新興業務風險更顯復雜。其中,住房租賃前期投入大、競爭激烈且空置率高,易因資金回籠慢面臨資金鏈斷裂的情況;養老地產需整合多維度服務,協調難且依賴專業人才,易因服務不完善或人才缺失導致運營失效;文旅地產易因缺調研創意、產品同質化,導致投資回報存疑。
資金管理層面。新發展模式下,企業資金周轉壓力顯著加劇,融資渠道收窄與資金回籠遲緩的問題凸顯。其中,隨著傳統融資門檻提高,中小企業會陷入融資難的困境,其融資渠道受限會導致資金周轉壓力加大。加之受房地產市場政策影響,樓市銷售周期與去化速度都會不同程度地有所減緩,新興業務回報周期長,財務風險隨之加劇。
產品創新層面。新發展模式下,企業在市場定位與產品創新上面臨困難,不僅同質化問題突出,對客戶需求的把控也不夠精準。倘若企業盲目跟風新興業務,易導致產品趨同、服務單一,影響自身盈利;而把握市場需求不準確,也容易因無法滿足消費品質與個性化需求升級,導致客戶流失、市場份額萎縮。
新發展模式下
房地產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的作用機制
借戰略協同與多元化布局分散風險。新發展模式下,企業可從多維度拓展業務板塊,并提升多元業務協同水平。華潤置地就憑借“萬象城”綜合商業地產品牌,匯聚多元業態,在消費升級趨勢下穩定租金收益。同時,企業結合市場動態規劃業務板塊,能夠有效應對市場周期波動。萬科便針對大眾新興需求推出住房租賃品牌“泊寓”,通過多樣租住產品與服務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拓寬營收渠道,規避住宅開發環節風險。
靠產業鏈協同與跨界合作優化資源配置。新發展模式下,企業注重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積極聯動供應商、設計單位等主體,實現資源高效分配。旭輝集團就選擇與供應商聯合研發材料,攜手銷售代理加快去化,以聯動機制降低保交樓風險。同時,跨界資源(如金融、科技等)整合同樣重要。龍湖集團便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同時與科技企業共建智慧社區,不僅增強了資金流動性,同時也提升了項目的科技競爭力。
憑政策適應與制定長期戰略構建韌性。新發展模式下,企業結合政策(如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等)來制定強化合作協同,整合產業鏈與跨界資源長期戰略,能實現長效發展。保利發展便參與了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的城市更新,改造老街區并融入商業、文化功能,既獲得政策紅利,也提升發展空間。同時,企業也能借資產管理與品牌運營抵御短期市場波動。綠城中國就深耕產品的品質精細化升級,堅持打造“好房子”,持續贏得消費者信任,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
耕品牌建設,從建筑質量、服務水平、企業文化等方面塑造良好形象,借品牌效應吸引客戶,以此長期占據市場份額。
用技術創新提升風險識別與應對效率。新發展模式下,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定位用戶、發掘需求、研判市場趨勢與風險,能優化項目定位及生產。碧桂園便用大數據開展數字化營銷,跟蹤客戶需求定制宣傳,還借助VR技術開展線上售樓,有效提升了客戶的購房體驗。同時,企業加大范圍運用綠色技術,能降低項目能耗、提升市場認可度與企業形象。龍湖集團就在住宅項目中應用太陽能等綠色技術,獲得綠色建筑認證,收獲良好環保口碑。
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企業需深化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構建長期穩定協作關系。企業可聯合供應商開發新型材料,攜手設計單位依據市場需求與客戶反饋優化方案,提升項目適配性;聯動施工、銷售團隊,保障項目質量與進度;協同下游企業提升服務質量,加快項目去化速度。
積極開展跨界合作。在金融領域,企業可與金融機構合作創新融資模式,像開展銀企合作、發行綠色債券。在科技領域,企業聯合科技企業引入智能系統與先進技術,打造智慧社區和智能建筑,以提升居住品質與科技感。在民生領域,企業還能攜手醫療、教育等機構,完善社區配套服務,提供一站式生活方案,增強社區吸引力。
多元化業務精準布局。企業需要結合市場需求與自身優勢,精準推進多元化業務布局。企業可打造品牌長租公寓,細分青年共享、家庭整租等住房租賃類型,完善社區配套服務;養老地產則融入醫療、養生服務,建造醫養結合社區;文旅地產可深挖特色、整合資源,開發差異化項目,以此形成“旅游地產”良性循環。
制定長期發展戰略。企業需摒棄短期逐利的思維,明確長期戰略方向,以提升項目品質、完善配套、優化服務,推動物業資產保值增值。另外,企業還需深
加強政策研究與合規管理。企業需緊跟國家政策法規動態,深入研究并理解政策,據此及時調整戰略與發展方向。另外,企業也要優化合規管理體系,對項目開發、銷售、融資等環節做合規審查,規避政策法律風險。
加強政策與風險管理,提升合規與應對能力
完善風險管理體系。企業需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對市場、財務、經營等風險做好識別、評估與控制。與此同時,企業還應當搭建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依托大數據動態跟蹤、對比內部指標以監測風險,并針對不同經營風險,提前制定應對預案。
新發展模式下
房地產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的具體路徑
優化戰略規劃,構建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格局創新能力提升,驅動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
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企業應當在項目全周期中積極融入大數據、AI及物聯網技術,例如,以智能建造手段提高施工效率。另外,企業仍要大力推進綠色建筑技術創新,積極研發并應用新型環保建材、高效節能技術及可再生能源系統,切實降低建筑能耗。
探索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可探索輕資產運營,輸出品牌、管理與技術參與項目運營,既能獲取穩定收益,也能降低資產負債率,同時,還能借助互聯網思維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對外提供一站式服務,以此拓展盈利空間。此外,企業還可開展資產證券化,例如將優質房產轉化為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拓寬融資渠道并提升資金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