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著“壓艙石”作用。行業統計作為政策制定的“數字指南針”,通過精準數據采集與分析,為農業生產布局優化、資源高效配置提供科學決策動能。
當前,農業生產經營正經歷從傳統單一模式向多元業態、數字轉型的深刻變革,新型農業主體崛起、智慧農業技術普及等新趨勢成為發展大方向。這對行業統計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既要筑牢數據質量生命線,破解統計覆蓋盲區與技術短板,又要建立動態監測機制,以更敏捷的反應速度捕捉行業變化,推動行業統計制度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農業行業統計工作面臨的困境
行業統計制度滯后于農業業態演變。目前的行業統計方式大多采用傳統的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統計方式,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覆蓋不足;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規模較大的經營主體生產的統計數據并沒有單獨的統計規范,而是使用的是傳統的農戶統計標準,造成一些數據出現偏差;休閑農業、數字農業等方面的統計沒有合適的行業統計指標體系,經濟活動難以用數量表示,對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很難進行準確描述;固定化的統計周期也無法適應突發性的農業生產情況,如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農作物減產等情況很難得到體現。
保障機制缺失制約行業統計工作效能。行業統計工作經費得不到保障,無法及時更換設備、開展培訓,有的地區依舊用紙筆來記錄,難以真正落實對統計工作的線上管理。沒有科學的監督考核制度以及對數據質量的明確評判標準,缺少對統計人員的問責,缺乏對行業統計工作的有效約束,故導致行業統計數據的質量得不到保證。
加強行業統計工作的策略
完善與優化行業統計制度及指標體系完善行業統計制度。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特點和需要,研究細化不同的統計標準和規范,進一步完善各項具體的填報事項、方式及時間節點等規定。明確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比如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的數據填報項目及內容、填報的方式和時間等相關要求,規范各項行業統計填報工作,保證行業統計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建立特色農產品種植、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新興業態動態監測制度,并適時地監測這些農業新業態的發展變化情況,對行業統計指標和方法進行相應的更新、調整和完善。
構建科學的指標體系。按照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要求,科學建立農業行業統計指標體系,圍繞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三個方面形成全口徑、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行業統計指標體系。在農業生產方面,不但要保留傳統的耕地面積、產量等基礎指標,而且需要加入反映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的農業科技投入強度指標、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指標等。在農村經濟方面,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程度指標、農村土地流轉面積指標、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指標等。在農民生活方面,主要包括農民收入構成、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情況、農村社會基本保障覆蓋范圍等指標。用多個層面指標來更加準確客觀地表現農業農村工作各方面的情況,以便給領導決策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數據資料作為支撐。
推進行業統計技術革新與落地應用
推廣信息化行業統計平臺。相關部門應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智能化的行業統計信息化平臺;依托各類傳感器(土壤濕度傳感器、氣象傳感器、農作物生長監測傳感器等)布置在農業生產現場,采集實時土壤墑情、氣象情況、農作物生長情況數據并通過無線網絡接入到行業統計平臺;開發功能完善的手機APP或小程序,農戶或農業企業可直接通過平臺實現在線填報,減少人為因素影響,使數據采集更加快速高效;利用信息化平臺提供的自動校驗、智能匯總、深度分析等功能,處理采集的數據,形成圖表化、詳細的統計數據圖表及報告,服務政府決策、服務農業生產經營。
加強行業數據分析與挖掘。采用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等多種方式,建立合理的統計模型,根據農業生產、市場需求、自然條件等因素之間內在的關系,對農業發展趨勢做出正確分析和判斷。比如,利用回歸分析模型探究農產品價格與市場供求、生產成本的關系,利用時間序列分析模型推測農產品產量及價格變化的趨勢等。同時也要加強行業統計數據同其他部門數據間的互融互通,要將行業統計數據向市場監管、氣象、交通運輸等部門開放,打通各個領域的大數據應用,從海量中挖掘出數據的深層次含義,提高數據的綜合運用價值。
強化行業統計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
穩定行業統計隊伍。合理規劃行業統計崗位,按工作職能要求和實際需要配足配齊專兼職統計人員,切實減少統計兼職人員;完善行業統計人員激勵約束機制,提高行業統計人員工資待遇和福利水平,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和績效考核中予以優惠,增強行業統計人員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行業統計人員人文關懷,關心行業統計人員的工作和生活需求,積極打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降低人員流失率,維持行業統計隊伍的穩定性與延續性。
加強行業業務培訓。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制定完整的行業統計人員培訓計劃,并有計劃地組織各類專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統計制度、指標體系、統計方法和技術的應用、數據分析等各個方面;相關單位以專家教授授課、案例教學、現場教學以及網上學習等多種方式組織專題培訓,注重提高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積極組織統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及各類職業資格考試,讓行業統計人員能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深化跨部門協同與社會參與機制
強化跨行業部門數據共享與協作。建立農業農村、行業統計、市場監管等部門之間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協作配合的工作機制,打破數據壁壘,共同建設行業統計數據信息共享平臺。氣候部門可以實時將氣象數據共享到行業統計部門,做好極端天氣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評估;市場監管部門將農產品流通數據對接到統計部門,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統計鏈;各部門間實現數據的資源共享、交互應用和聯動查驗,確保統計數據全面,確保無重復、無矛盾。
加強行業統計法治宣傳與公眾參與。線上線下聯合起來組織行業統計法規的宣傳活動,增加農業經營主體的法治觀念,讓其明白報送真實數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面向公眾的社會監督制度,發動農民群眾和農業企業舉報統計工作中的違規行為,對于有事實依據的予以獎勵,調動全社會參與監督統計工作的積極性,從源頭上嚴防統計數據造假。
行業統計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基石,其數據質量直接決定著農業相關政策能否精準落地。面對當前行業統計制度更新遲緩、技術手段亟待升級、專業人才短缺、配套保障不足等現實挑戰,唯有系統推進改革,才能有效破解困局,提升行業統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