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代工轉向自主品牌時,總有人帶著大訂單找上門:“能不能把你做的產品給我,我可以給你很大的訂單。”那會兒自主品牌剛起步,盤子小得可憐,拒絕這樣的誘惑,確實需要咬咬牙的勇氣。
做企業談戰略,核心就在“略”字上——學會舍,才能更好地得。該放的就得果斷放手,把資源攥成拳頭,集中發力。很多代工企業想轉做自主品牌,卻總卡在猶豫里:老客戶能說丟就丟嗎?萬一自主品牌沒做起來,老客戶又跑了,豈不是兩頭空?其實企業發展就是不斷做選擇題。就像我們做添可時,不少人都納悶:已經有了一個成熟品牌,不少中等規模企業一輩子就守著一個牌子,你們憑什么覺得能同時做起來兩個?
答案藏在戰略管理里。新品牌意味著團隊、研發、品牌全鏈條都要加碼投入,怎么從組織架構上給新品牌搭好成長的架子,本身就是對戰略能力的硬核考驗。說到底,戰略就是在資源有限時,把每一分力氣都花在最該干的事情上。
近幾年行業里新玩家不斷冒頭,總有人問:“小米來了怎么辦?海爾、美的下場了,你們扛得住嗎?”這樣的疑問我們聽了好幾年,而事實給出了答案:科沃斯的團隊戰斗力、持續創新力和穩健運營的底子,足夠扎實。
一個企業跑到行業前頭時,最不能丟的就是對創新的饑渴和底氣。你蹚出一個新市場,必然會引來一堆人扎堆內卷。如果跟著別人的節奏拼價格、搶流量,只會把自己耗死。唯一的破局點,就是靠創新重新拉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