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曾在美圖手機、美拍、社交、電商等多個方向探索,卻都未達預期。這背后藏著一段因盲目跟風而走的彎路——早年行業盛行“做平臺、沖規模”,我們便跟著追逐高用戶時長和高變現空間,全然沒認清自身優勢,也未明確核心目標。
2017年美圖手機銷量近160萬臺,但2018年手機行業進入規模廝殺階段,自拍美顏功能成為標配,我們的特色盡失,且對手在研發、供應鏈、營銷上的體量遠超我們。2018年果斷關停時,仍賣出70多萬臺,算是及時止損。
2014年美拍快速突破千萬日活,峰值日活達900萬,月活過億,但因眼界局限,未能預見短視頻市場的爆發潛力。2016年前后,全屏下拉信息流、算法推薦等模式已現端倪,我們卻因分心手機、電商業務未及時跟進;加上總部在廈門,遠離人才與信息核心區,等2018年派團隊北上時,抖音已站穩腳跟,最終美拍在短視頻賽道難以立足。
2019年公司巨虧,迫使我們關停手機、電商等業務,團隊從3300多人精簡至1300多人。那段時間充滿無奈與迷茫,也是我職業生涯最累的階段——體力不累,而是能力跟不上野心的無力感。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慢慢想明白:公司必須跳出盲目擴張的泥潭,重新聚焦影像工具這個老本行。砍掉冗余業務后,我心里反倒輕松了,也開始學著放權,在戰略和組織上作出調整。
2021年,產品負責人小白提出訂閱收入要做到10個億,我當時心存疑慮,覺得目標過于冒進。但隨著產品迭代,這一目標不僅實現,更超出預期。核心原因是我們理清了訂閱權益的邊界:基礎功能免費,針對特定人群痛點的功能收費。
2022年生成式AI興起,影像工具成為最適配、最易變現的領域,直接拉動訂閱收入增長。到2024年底,美圖付費訂閱用戶達1261萬,帶來20.9億元收入。同時,產品從生活場景向生產力場景延伸,美圖設計室、開拍等新產品表現亮眼,用戶量、收入和利潤持續增長。雖然具體收入目標不便透露,但團隊盼著有一天能觸及百億門檻,且“生產力”和“全球化”兩大方向仍有巨大潛力。
目前美圖公司沒有陷入“互聯網中等規模收入陷阱”,核心是商業模式切換到付費賽道,且影像工具天生適合全球化——邊際成本極低,如今不少增長來自海外。
影像工具的優勢在于弱化價值觀,且能深度綁定社交平臺:C端緊貼用戶社交分享需求,隨著社交平臺共同成長;B端滲透到電商物料、口播視頻制作等多個行業。這種特質是很多行業不具備的。
美圖設計室的發展路徑頗具代表性。最初我們想對標Canva做全場景設計,試錯后才發現行不通,轉而聚焦電商物料設計,結果在這個細分領域挖出了機會,僅用3年就做到了賽道頭部。這背后的邏輯是滿足小微電商賣家的真實需求。他們大多請不起專業設計團隊,卻有實實在在的設計需求,我們的工具正好能降低專業門檻,讓沒學過設計、攝影的人也能做出像樣的物料。
應對AI浪潮的過程也給了我們重要啟示。2023年妙鴨相機帶火全民AI寫真時,我們發現自己早做過類似特效,只是效果欠佳。這讓我們意識到,做事不能貪多求全,必須抓住個點死磕優化。妙鴨后來很快降溫,核心問題就出在性價比上:同樣花10塊錢,有的產品只給AI寫真,有的卻能解鎖上百個VIP功能,用戶自然會作出選擇。
更關鍵的是,規模化的技術投入是競爭的硬底氣。用戶對AI寫真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雜,沒有扎實的中臺和持續投入,根本接不住這些需求。目前我們在圖像、視頻領域都布局了垂直模型,比如圖像方向覆蓋畫質修復、摳圖等場景,視頻方向甚至為Wink專門訓練了智能切片剪輯模型,有了這些功能模塊,就能快速交付產品、響應多變的用戶需求。
在需求驗證上,我們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論。產品經理的數量不在多,人多了反而容易為刷存在感而堆砌需求。目前美圖只有十幾個產品經理,團隊對需求向來保持謹慎——哪怕某個想法最初讓人激動,也會先沉淀幾天,到社交平臺收集用戶反饋、分析競爭格局后再做判斷。產品冷啟動后,每月還會通過NPS調研跟蹤用戶反饋,嚴防需求跑偏。
這個行業的入門門檻其實不高,幾個人就能做出基礎工具。但從模型到成熟產品,中間隔著巨大的鴻溝,需要持續的規模化投入才能跨越。小團隊往往依賴調用模型公司的API開發產品,很容易陷入同質化困境,體驗和迭代能力也跟不上市場節奏。因此,能在細分賽道堅持規模化投入,就能建立起強大的競爭力。值得慶幸的是,DeepSeek的走紅推動了大廠開源趨勢,讓生態模型更加繁榮。這對我們這類以應用見長的開發者來說是重大利好——無需承擔巨額基礎模型訓練成本,就能利用開源模型進行自有模型的增強訓練。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圖像、視頻領域布局眾多垂直模型,為產品迭代提供支撐。
我們也深知,若只做淺層應用,很容易被大模型的基礎能力覆蓋。所以這幾年,我們刻意深耕生產力垂直場景,鎖定KOL、電商賣家這類核心客戶。他們需要的口播視頻制作、電商物料設計等服務,通用AI助手很難滿足,這正是我們的立足之處。
從盲目擴張到聚焦影像工具,從試錯付費模式到抓住AI紅利,美圖的轉型之路印證了一個邏輯:只有認清自身優勢、精準解決用戶痛點、在細分領域持續投入,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