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細雨浸潤著田野,潮濕的泥土裹著麥苗的清香撲面而來。一位皮膚黝黑的年輕人彎著腰,指尖輕輕撥開麥葉,仔細端詳葉脈的紋路,這個年輕人就是韓鑫,一位“80后”高素質農民。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像一粒種子扎根在這片土地,一待就是二十年。
個人成長 從一粒種子到一片田野
2004年初秋,韓鑫背著行囊踏入青島農業大學大門。那時的他,對種子的認知還停留在課本上。直到第一次跟隨導師走進育種基地,他才真正觸摸到農業的“脈搏”。寒冬臘月,北風呼嘯,他裹著軍大衣蹲在麥田里,睫毛上結了一層冰霜,卻堅持記錄每一株麥苗的抗凍表現。酷暑時節,烈日灼烤玉米地,他脖頸曬脫了皮,仍蹲在地壟間查看苗情。實驗一次次失敗,老師拍著他的肩說:“搞育種就像養孩子,急不得,也馬虎不得。”這句話,成了他此后二十年田間生涯的座右銘。
畢業后,韓鑫回到家鄉臨清,成了當地一家種子公司里最年輕的技術員。每天清晨,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鄉間小道,車筐里總裝著筆記本和測量儀。當時,臨清市農廣校大力開展各類農民培訓,韓鑫成了培訓班里的常客,每次他來得最早,回去得最晚,問的問題最多,記的筆記也最厚。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韓鑫被評為聊城市新型職業農民高級農藝師,自愿為劉垓子鎮青年農民提供技術培訓,累計培養1000余名學員。
破局之路" "從“三無”企業到行業新秀
2021年,韓鑫成立了自己的種業公司——山東鴻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初期公司面臨“無育種方向、無科研團隊、無育種材料”的“三無”困境。銷售網絡停滯、庫存積壓、資金鏈緊張,經營十分困難。但他沒有退縮,白天跑農戶調研需求,夜晚鉆研技術資料。
關鍵時刻,韓鑫找到了臨清市農廣校。市農廣校立即選拔專家“一對一”指導,幫助突破育種技術瓶頸,為其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搭建科企合作平臺,促成與山東省農科院的戰略合作,提供資源對接;組織政策宣講會,協助爭取鄉村振興貼息貸款、項目補貼,提供政策解讀服務;邀請營銷專家設計“臨清種業”區域品牌,全方位為韓鑫的企業建設提供戰略方向。
依托臨清市農廣校搭建資源平臺,韓鑫迅速組建起7人研發團隊,聘請10余位育種專家為顧問,建成占地26畝的科研中心和440畝試驗基地,先后承擔多項農業板塊國家供種項目和重大課題,3個小麥新品系進入攻關階段。通過不斷創新應用智能播種、包衣流水線等技術,僅用了4年的時間,企業已從最初的“三無”企業發展成當地兼具科研能力和生產能力的新興種子公司,小麥種年產能力突破2000萬斤,2024年度銷售額達3000萬元。
田間地頭的實踐和創辦企業的起色,讓韓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讓他看到了傳統農業的困境:農戶分散經營、技術落后、市場風險大,這些都是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阻力。
產業革新" "從單打獨斗到共同致富
轉機出現在一次偶然的走訪中。韓鑫發現,許多農戶雖有心改良品種,卻因缺乏技術指導和市場保障而猶豫不決。他突然想到:為何不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2022年,他牽頭成立匯利種植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社統一提供優質種子,全程進行技術指導,并以保底價收購農戶的收成。
起初,農戶們疑慮重重。一位老農直言:“你說統一供種,要是收成不好咋整?”韓鑫從帆布包里掏出三袋麥種,嘩啦倒在木桌上:“這是咱試驗田的種子,各位叔伯隨便拿回去試種,秋收時我按市場價加0.1元收!”
為了打消社員的疑慮,韓鑫帶著團隊在村里承包了100畝展示田,示范精量播種、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幾個月后,試驗田的小麥畝產比傳統種植高出20%,且抗病性顯著增強。實實在在的成果,讓觀望的農戶紛紛加入。短短一年時間,合作社成員從最初的十幾戶擴展到3000戶,繁育基地面積突破2萬畝,戶均增收超600元。
為了保證種子品質,在臨清市農廣校導師團隊的指導下,韓鑫還引入數字化管理系統,為農戶提供線上種植指導、病蟲害預警等服務,實現從“經驗種植”到“數據種植”的轉型。如今,合作社的銷售網絡已覆蓋全國,帶動就業超百人,并獲評為聊城市級示范社。韓鑫坦言:“臨清市農廣校不僅教會我技術,更讓我學會了如何整合資源、帶動農戶共同富裕。”
反哺桑梓" "從產業振興到公益擔當
深夜里,韓鑫駕駛車輛碾過泥濘的鄉道,駕駛座旁的記事本上,歪歪扭扭記著各村緊缺物資清單:消毒液、體溫槍、口罩只剩……“咱們倉庫口罩先捐出去,明天再想辦法籌酒精。”他啞著嗓子對副駕的會計說。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暴發初期,他在48小時內湊齊了價值2萬元的應急物資。當要給他拍捐贈照片時,他擺擺手鉆進車里:“地里還有二十戶等著送種子,耽誤不得。”這種“趕時間”的節奏貫穿了韓鑫的四季。2024年夏天防汛期間,他凌晨五點出現在河堤上時,沾著泥漿的保溫箱里,3000多元的牛奶、方便面分門別類整齊排放著。值守的防汛人員抹去一臉的疲憊,連連豎起大拇指。
如今,在他辦公室的玻璃板下,壓著張泛黃的課程表——臨清市農廣校2021年高素質農民素養提升班的課程表,其中“公益項目設計”課時用紅筆重重圈著。從最初組織員工掃雪除冰,到如今形成“技術幫扶+產業帶動+公益服務”的標準化流程,他正把這張課程表升級為可復制的“高素質農民成長地圖”。
未來愿景" "讓更多“種子”生根發芽
2025年春天,韓鑫帶著學員參觀試驗田,春風拂過青青麥苗,他彎腰挖出一捧土,細碎的土粒從指間簌簌落下。“搞農業就像這土壤,”他對圍攏的年輕人說,“單粒土隨風就散,攥成團卻能育出萬畝良田。”
韓鑫的故事,印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激活高素質農民力量。從一粒種子到一片田野,從單打獨斗到千戶共富,他用二十載光陰書寫了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奮斗史,這段歷程,既是個人成長的寫照,更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如今,越來越多的“韓鑫”在田間地頭涌現,他們用汗水澆灌希望,用創新點燃夢想,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廣袤的田野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