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農廣校)(以下簡稱“成都市農廣校”)以農民田間學校為核心陣地,創新構建“田間課堂+產業實踐+主體培育”融合發展模式,有效推動了農業技術轉化、高素質農民培育與鄉村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為超大城市的鄉村振興探索出特色鮮明的賦能路徑。
一、體系化建設與特色模式
成都市農廣校將農民田間學校作為基層主陣地,著力構建覆蓋廣泛、特色鮮明、運行高效的培訓服務體系。
(一)網格覆蓋,聚焦產業。立足成都鄉村振興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緊貼農民需求,統籌區域布局。目前成都市已建立農民田間學校56所。其中,省級以上農民田間學校22所、市級農民田間學校15所、縣級農民田間學校19所,實現了涉農區(市)縣全覆蓋,尤其在糧油主產區和特色產業優勢區,形成了重點產業聚集區“15分鐘培訓服務圈”。學校重點圍繞糧油、蔬菜、水果等六大特色產業開展服務,累計培訓農民超20萬人次,接待教學觀摩、交流超3萬人次。農民田間學校為成都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天府糧倉”核心區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二)分類施教,精準賦能。聚焦產業需求與農民實際痛點,構建“內容分層、課程分季、方式多元”的精準培訓模式。針對普通農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理事長等不同群體,設置從基礎“種植技術”到高階“品牌運營”的差異化課程體系,實現“一人一策”,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緊密結合農時規律,按產業、季節、內容遞進設計課程。春耕講種植、夏耘重管理、秋收推加工、冬季助營銷,確保技術培訓與生產周期無縫銜接,實現“技能習得”與“產業增效”聯動。靈活運用“課堂+田間”“集中+分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參與式、互動式、體驗式教學(如大邑、崇州等農民田間學校的田間試驗),有效激發了農民學習的內生動力。
(三)一主多元,專兼結合。打造“一主多元、專兼結合”的優質師資庫。堅持師資來源多元化,采取“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策略。強化專職教師實踐能力,鼓勵其深入田間參與科研生產。廣泛對接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及推廣機構,聘請知名專家。積極吸納鄉土人才和產業帶頭人,形成高校科研專家、推廣骨干、專職教師、鄉土人才及帶頭人多元互補的師資結構,促進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融合。建立“政策輪訓+能力認證+蹲點調研”機制,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打造“教授講理論+專家講技術+技師教實操”的特色教學模式,保障師資知識常新、能力常青。
二、多維驅動融合鄉村振興
農民田間學校通過培育主體、鏈接產業、激活文化,構建起賦能鄉村振興的多維路徑。
(一)鍛造高素質農民產業集群。聚焦產業發展,著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圍繞主導與特色產業,以“技術培訓+產業賦能”模式,發揮其“培育一人、帶動一片”的集群效應。如金堂縣柑橘產業開展“種植—倉儲—加工—營銷”全鏈條培訓,培育產業帶頭人180余名,推動產業年產值突破6億元;郫都區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實現品質提升與農藥減量“雙達標”;蒲江縣、龍泉驛區形成獼猴桃、水蜜桃優勢集群,帶動農戶均年增收1.2萬元。
(二)構建全鏈條服務生態。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設,提供“技術培訓+信息服務+市場營銷”全鏈條支持,解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難題。如彭州市提升蔬菜合作社服務功能,實現“三統一”(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品牌銷售),為經營主體提供從“品種選育”“品牌認證”一體化服務,解決產銷對接難題,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社員年均收入較散戶高30%以上。
(三)賦能農文旅融合發展。將農耕文化傳承深度融入技術培訓,打造集教育、體驗、旅游功能于一體的文化載體,增強鄉村文化自信,促進城鄉互動。如新都區農民田間學校建設農耕體驗基地,開展插秧、非遺手工技藝等活動,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以上;彭州市“蔬鄉清韻”基地融合廉潔文化與農耕文明,打造“耕讀傳家”研學場景,年服務研學超3萬人次;成都優耕等學校向甘孜州、涼山州輸出技術,實現“技術幫扶+文化輻射”雙重價值;新都泉印心都田間學校開發“清流四寶”(稻花花、鴨寶寶、蒜伴伴、魚擺擺)等地域文創產品,探索“以文促農、以文興農”新路。
三、人才、產業、生態、文化協同共進
農民田間學校的實踐,有效促進了成都市鄉村人才素質、產業發展水平、生態環境質量、文化繁榮程度的整體提升。
(一)人才能力提升,鄉村治理增效。農民田間學校的系統化培訓顯著提升了農民的文化素質、生產技術與市場經營能力。參訓學員普遍掌握現代農業知識與技術,能科學組織生產經營,逐步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據調查顯示,參訓農民年均收入增長普遍超過5%,綜合能力素養實現全面提升。部分學員的產業規模、經濟效益與品牌價值取得突破性進展,并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如大邑縣旭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萬富旭通過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流轉土地規模從550畝擴大到6000余畝,應用稻麥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核心示范片平均畝產達809.6公斤,最高畝產突破841公斤,創下成都平原稻麥茬機插歷史最高紀錄。萬富旭先后被評為成都市“十佳”職業經理人、四川省“十佳”農民標兵和四川省首屆農民豐收獎“先進個人”。學員趙興麗通過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現已成長為帶動鄉村發展的“領頭雁”,憑借過硬技術、開闊思路和深厚群眾基礎,被推選為蒲江縣水口村黨總支書記兼村主任、水口紅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大興鎮電子商務協會會長,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四川省“致富帶頭人”等稱號。
(二)產業提質升級,生態綠色發展。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有力推動了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升級,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提升。溫江區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稻魚共生”,實現畝均綜合收益超1000元,較傳統種植提高20%左右;邛崍市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柑橘種植戶收入增長9%以上;崇州市培育“崇州大米”“道明竹編”區域公共品牌,帶動溢價銷售,農產品附加值提升15%以上,并積極普及生態環保知識,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業副產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病蟲草鼠綠色防控等,有效減少面源污染。如郫都區“稻蒜輪作”模式實現畝增2000余元,農作物秸稈達到充分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三)文化傳承激活,城鄉融合互動。在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的同時,注重傳承和弘揚成都市農耕文化。農民田間學校通過舉辦農耕展覽、農事體驗、傳統技藝培訓等活動,將文化元素嵌入技能提升過程,增強參與者文化自信與認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如溫江區農民田間學校通過展示成都平原農耕文化發展史,組織互動體驗等傳承川西農耕文化,年接待學生約1萬人次。成都市崇州緣道家庭農場農民田間學校立足生態農業,拓展“研學+康養+游學”多元項目,年接待超10萬人次,融合生態、文化、旅游價值。
四、發展瓶頸
(一)資源保障不足,政策與投入需強化。成都市農民田間學校在政策支持層面仍有待加強。部分區(市)縣資金投入不足、土地保障不到位,師資隊伍建設缺乏系統性規劃,導致基礎建設較滯后、教學設備陳舊、培訓資源供給不足。同時,相關部門對學校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受限于配套資源的穩定性,制約了培訓規模與質量的有效提升。
(二)教學供需錯位,內容與師資需優化。復合型師資較匱乏,師資隊伍結構矛盾較突出,既懂農業技術又具備教學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較匱乏,部分教師知識結構單一,難以滿足農民多樣化學習需求;兼職教師占比高、流動性大,影響教學的持續性。培訓內容設計方面,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存在脫節現象,針對性和實用性有待加強。
(三)管理機制薄弱,規范與活力待提升。部分學校的運行管理存在制度漏洞,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教學組織不夠規范,日常管理不夠嚴謹。各校的考核評價標準不統一,尚未形成科學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同時缺乏有效的監督與激勵機制。這些問題導致辦學活力不足,難以滿足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對技能培訓動態需求的適應要求。
五、推動可持續發展
(一)強化政策協同與資源整合。將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財政預算。加大基礎設施、設備更新、師資培訓、教材開發等投入。出臺土地流轉、稅收優惠、金融信貸等配套支持政策,強化協同效應。推動學校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校、龍頭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整合技術、人才、市場、資源,構建多方聯動、資源共享的支持網絡。
(二)深化師資建設與教學革新。建立科學規范的師資“選拔—培訓—認證—考核”體系,拓寬專家(含鄉土專家)引進渠道,重點培養“技術能手+教學骨干”復合型人才。加強學術交流與教學研討,持續提升教師能力。以市場需求和產業痛點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內容實用性與針對性,大幅增加田間實操和案例教學比重,開發“農時+痛點”定制課程,確保學以致用。
(三)完善管理體系與評估機制。制定出臺《成都市農民田間學校建設與管理辦法》,明確建設標準、運行規范和職能職責。建立健全涵蓋教學組織、學員考核、教師評價的管理評估體系,將考核結果與績效激勵掛鉤。強化教學過程監督,規范課程安排與實施流程。構建動態反饋機制,定期評估培訓效果,持續優化管理模式,提升辦學活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農民田間學校正加速從單一技術培訓平臺,向集“人才孵化、產業加速、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綜合賦能載體轉型升級。成都市農廣校將持續強化其作為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的核心功能,致力于打造連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堅實橋梁、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的高效紐帶、傳承農耕文明的時代陣地,為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持久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