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縣地處陜西省中部、咸陽市北部,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農業主導產業涵蓋蘋果、玉米、生豬等多個領域。近年來,旬邑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始終堅持以培育新時代高素質農民為核心任務,聚焦基礎能力建設、培育模式創新、服務機制保障三大關鍵環節,全力打造服務“三農”的前沿陣地。
一、堅持高位推動,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一)完善三級培育體系架構
旬邑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立足縣域實際,構建起縣、鎮、村三級聯動的農民培育體系,形成上下貫通、協同高效的工作格局??h級設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學校,承擔旬邑縣培育方案編制、學員資格審核、教學統籌管理等職責,通過常態化調研精準掌握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農民技能需求,確保培育方案科學精準、務實管用。鎮級設立培育基地,負責轄區內培育工作的組織協調、資源對接和過程管理,結合區域產業特點細化落實培育任務,聯動農業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資源提供有力支撐。村級建立田間課堂,根據農事季節和產業發展需求常態化開展針對性培訓。
(二)強化硬件設施與智慧平臺支撐
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旬邑縣持續加大投入,配備標準化教室、實驗室、實訓操作間等教學設施。標準化教室可同時容納100人開展教學活動,配備多媒體設備和教學用具等。目前,旬邑縣擁有65套多媒體教學設備、3.2萬冊農業技術圖書,聯合17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實訓基地,配備80套專用工具包及3000冊實用技術圖書,組建15支農業技術服務隊,輻射帶動26個行政村,形成“智能授課+田間實操”的立體化培育格局。智慧平臺建設方面,投入33萬元搭建“3+X”智慧教育平臺,開發集成在線教學、視頻點播、專家咨詢等9項功能的多功能App,注冊用戶1.8萬余戶,年開展智能培訓42場次,覆蓋1.3萬人次,通過“線上授課+遠程互動”提升培訓便捷性與實效性。
(三)打造多元化高水平師資隊伍
旬邑縣堅持“專職教師提能+行業專家引育”雙輪驅動,著力打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選派7名教師赴省內外知名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進修深造,3人獲高級職稱;引進18名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專家,吸納76名種植能手、養殖大戶、農業合作社帶頭人等本土技術骨干,組建“1+N”導師團隊?!?”即1名首席專家負責總體指導和方案設計,“N”即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和本土技術人才負責具體教學和實踐指導,通過整合各類師資資源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師資梯隊,為培育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支撐。
二、創新培育模式,提升農民培訓質效
(一)“三階融合”模式
推行“課堂理論自選、基地實訓記錄、外線拓展交流”三階段遞進式培育模式,銜接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課堂理論階段,建立課程資源庫和師資隊伍,學員依自身需求和產業特點選擇課程與師資,學習農業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術理論,夯實基礎?;貙嵱栯A段,組織學員到實訓基地實操,記錄實訓過程,強化動手能力,培養解決與歸納問題的能力。如蘋果修剪實訓,學員按指導操作,記錄不同修剪方法對果樹生長的影響,掌握科學修剪技術。外線拓展階段,學員依托云平臺在線學習交流鞏固知識,有計劃地赴外地先進基地參觀,學習種植管理與營銷模式,開闊視野、提升技能,推動學用結合。
(二)“閉環診斷”模式
構建“理論學習—模擬操作—田間實踐—專家反饋”閉環培育體系,打造沉浸式教學場景與實時考核平臺,實現精準培育。理論學習階段,利用多媒體教學、案例分析、專題講座等方式幫助農民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模擬操作階段,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場景,讓學員模擬操作,熟悉農業生產流程與技術要點,如農藥噴施培訓中,學員用設備模擬噴施掌握技巧。田間實踐階段,組織學員到田間操作,將所學運用到生產中,用移動直播讓專家遠程“會診”解決技術難題,如蘋果種植中,專家通過直播診斷病蟲害并指導防治。該閉環模式破解技能斷層問題,提升技術轉化率,通過專家反饋及時糾錯,避免錯誤技術傳播應用。
(三)“互聯網+”融合模式
整合線上平臺、移動應用、線下基地及跨區域協作機制,構建“互聯網+培育”新模式,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培訓全域覆蓋與個性化服務。線上平臺和移動應用為農民提供模塊化課程與個性化學習路徑,將農業知識和技能模塊化,供農民按需選擇;還能根據農民情況智能推薦學習內容與順序,如為年輕、接受能力強的蘋果種植戶推薦深入課程,為有一定種植經驗但技術更新慢的農民推薦基礎實用課程。線下基地提供實踐場所,跨區域協作機制促進資源共享,提供全程技術支持、專家咨詢、市場對接等全鏈條服務,如農民遇到技術問題可咨詢專家。該模式解決傳統培訓覆蓋面窄、技術轉化率低等問題,推動培訓轉型升級。
(四)“專家駐點巡診”模式
選派農業專家駐點開展授課實訓,組建專業技術服務小隊每月定期走訪13個實訓基地,現場“巡診”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病蟲害防治等個性化難題。專家駐點期間,深入了解當地農業生產情況,精準把握農民技術需求,開展針對性培訓和指導服務。如某蘋果種植基地,專家發現當地蘋果普遍著色不均,隨即組織蘋果著色技術專題培訓,指導采取科學施肥、修剪等措施,有效提高蘋果著色度和品質。技術服務小隊由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種植能手等組成,通過定期巡訪現場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各類問題,對發現的共性問題及時反饋給縣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中心組織專家深入研究制定解決方案并納入教學內容,同時系統梳理田間管理難題轉化為教學案例庫,反哺課堂教學,進一步提升培訓針對性和實戰性。
三、健全服務機制,提升規范運行效能
(一)健全協同機制
將基層農廣校建設納入鄉村振興重點任務清單,高位推動、統籌謀劃。成立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財政局、教育局、人社局等部門參與的協同工作專班,建立季度例會制度,及時解決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的資金調配、師資整合、資源共享等問題。制定《旬邑縣高素質農民五年培訓發展規劃》,明確“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臺階、五年創品牌”的發展路徑,為培育工作提供目標指引。通過健全部門協同機制,形成齊抓共管格局,推動培育任務落實。
(二)健全管理機制
按“教學、管理、服務”三位一體要求,完善13項管理制度與7個配套細則,構建覆蓋學員選拔、教學組織、考核評價等環節的全鏈條管理制度體系。學員選拔制度明確條件、程序和標準,確保學員有學習能力與農業生產基礎;教學管理制度規范教學計劃制定、過程組織和質量監控,保障教學有序開展。7個配套細則,如《學員考勤管理細則》,細化制度要求,增強可操作性。建立季度督查機制,由協同工作專班全面督查農廣校培訓工作,重點督查培訓計劃執行、教學質量、學員管理、資金使用等,發現問題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明確責任與時限,確保整改到位。通過強化制度建設與督查考核,實現農廣校運行規范化、制度化。
(三)健全服務機制
構建“培訓—指導—孵化”一體化服務機制,為農民提供全鏈條服務保障。培訓階段,提供理論與實踐技能培訓,幫助農民掌握專業技術與經營管理能力;指導階段,安排專家“一對一”幫扶,深入田間地頭解決生產問題;孵化階段,為有創業意愿的農民提供項目推薦與貸款貼息支持,助力增收。在能力提升與創業幫扶方面,一方面開展商務禮儀、經營管理等職業能力拓展培訓,如為農業合作社帶頭人開展經營管理培訓,提升其規范化管理與市場運營能力,為農產品電商從業者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助其掌握網絡營銷與電商運營知識;另一方面,為幫扶對象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綠色通道”服務,在認證注冊、項目申報等環節優先辦理并專人指導。
四、彰顯發展成效,服務“三農”實現突破
(一)人才培育顯規模
截至目前,旬邑縣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2801人,其中高級職業農民157人、中級職業農民825人,廣泛分布在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多個領域,成為推動旬邑縣農業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學員中,42人獲省、市級表彰,165人獲縣級表彰,他們憑借扎實專業技能和辛勤付出,在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如獲省級表彰的蘋果種植戶張橋,通過培訓掌握先進種植技術,不僅自身蘋果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還積極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蘋果種植產業共同增收致富。22名學員當選縣、鄉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積極履職盡責,為旬邑縣農業農村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重要參考。
(二)技術轉化與產業升級見實效
技術應用方面,經系統培訓和指導服務,旬邑縣農業技術轉化率提升37%,農民田間技能達標率超95%。蘋果套袋、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了蘋果的品質和產量;生豬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推廣,提高了養殖效益。產業帶動成效顯著,如學員趙鵬濤升級果園,蘋果品質和產量雙提升,年收入350余萬元;李平發展農旅融合產業,種植藥材2300余畝,銷售藥材并借旅游增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方面,旬邑縣培育117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35名市級示范家庭農場主,帶動1.2萬戶農戶增收;在政策支持下,發展32家農業龍頭企業、24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2個家庭農場。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合資源、抱團發展,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
(三)基層治理添活力
自2014年以來,146名學員進入村“兩委”任職,他們憑借豐富農業知識和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積極推動村里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治理工作,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四)品牌榮譽獲認可
旬邑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連續多年獲中央、省、市、縣表彰,先后獲陜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一、二等獎和咸陽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探索形成的“旬邑模式”得到上級部門和同行高度肯定,為其他地區開展農民培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單位:旬邑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