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領方向,人才振興鄉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2025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也著重強調,“加強農廣校力量建設”“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接續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這些政策部署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打通人才培育“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一環,是政策落地的一線力量。鍛造一支能力過硬的基層農廣校校長隊伍,讓他們成為連接政策與農民、科技與田野的堅實紐帶,切實發揮好組織動員、資源整合與技術幫扶的關鍵作用。
基層農廣校校長要精于“政策解碼”,做上傳下達的橋梁。面對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要求,校長們既要練就“政策眼”,吃透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精髓;更要找準“落腳點”,把政策導向轉化為本地可操作的方案。具體怎么做?實現“三個精準”。精準對接農業產業,讓培訓項目貼合地方發展需求;精準匹配培育方向,讓課程內容直接服務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發展及產業升級需要;精準回應農民實際訴求,把“政策語言”翻譯成農民聽得懂的“田間話語”,讓技能培訓看得見、學得會、用得上。
要長于“資源整合”,當好多方協同的樞紐。農民教育培訓絕非農廣校一家之事,校長們要善于穿針引線,向上,對接政策資源,把國家的惠農培訓落到實處;向內,盤活師資力量,推動校內教師既懂理論又能動手示范;向外,鏈接多方資源,把科研院所專家請進田間、電商講師邀進課堂、“土專家”“田秀才”請上講臺。比如聯合本地農業企業共建實訓基地,讓學員在學技術的同時,就能接觸到就業機會。這種統籌,能把分散的資源聚成合力,讓培訓從“單向輸出”變為“多方受益”的生動實踐。
要勇于“模式創新”,做教學改革的引擎。農民教育培訓不該是“你講我聽”的刻板灌輸,而要讓知識扎根泥土、技能融入生產,需要“量體裁衣”。針對老齡化農民,多開“田間課堂”,手把手現場教學;針對年輕返鄉創業者,開設“短視頻+農產品”等實操班,邀請網紅農民現場帶教;面向種糧大戶,對接農業專家“一對一”技術會診。更要善用新工具,把直播間搬進大棚,讓農民在手機上就能學技術;用VR模擬農機操作,降低學習門檻,讓新手敢上手、學得快。這份“善教”的智慧,本質是對農民的尊重——尊重他們的學習習慣,尊重他們的生產節奏,讓培訓真正成為解燃眉之急的“及時雨”。
農民教育培訓的節奏,始終與鄉村振興的脈搏同頻。當校長們把政策轉化為實效,培訓就更精準;當各方資源擰成合力,培訓就更有效;當教學模式不斷創新、貼近需求,培訓就更實用。建強基層農廣校校長這支“領頭雁”隊伍,農廣校的育人根基就更加穩固,我們會看到更多的農民學員在知識技能的滋養下成長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田野上會結出更多豐收的果實,鄉村振興的畫卷也會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