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種作為水稻生產的源頭,其質量與安全直接關系到糧食產量、品質乃至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稻種的質量與安全》課程旨在強化農民種子質量安全意識、保障農業生產源頭安全、服務種業振興,本課程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展開介紹。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構建課程“導航圖”
課程選用的核心教材是農業農村部農民教育培訓規劃教材——《農產品質量安全》。該教材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通用教材之一,具有權威性、廣泛的覆蓋面和良好的實踐指導性。
針對安徽省蚌埠市水稻種植面積廣、農民需求迫切的實際情況,將教材第三模塊“食用農產品質量與安全”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課程重構,重點聚焦“稻種”,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核心條款,尤其是假種子與劣種子的法定界定標準及其法律責任,系統提煉出4學時的核心教學內容框架,其中理論教學3學時,實踐教學1學時,并通過目標設定和目標達成完成教學閉環。
(二)學情分析,把握學員“起跑線”
此課程主要面向本地現代農藝技術中職班的學員,涵蓋中青年農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骨干以及部分農資經營者。他們是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的核心力量,對稻種存在的問題有著切身的體會。
學員大多都帶著生產遇到的實際問題來,如稻種選擇、假劣種子問題處理等。學習目的明確,渴望獲取“真招實策”。同時隨著學員隊伍年輕化,對新技術新知識有渴求,學員希望了解科學的選種方法、精準的種子質量鑒定技術、明確的法律維權途徑以及最新的行業動態。
學員普遍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如2024級現代農藝技術中職班學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僅19%,對法律法規條文、專業術語的理解存在較大困難,且購種時容易受到虛假宣傳的誤導,缺乏運用科學方法和法律知識進行理性判斷的能力,在遭遇種子糾紛后,維權意識與能力存在不足。
(三)目標分析,明確教學“指南針”
通過學情分析并依據課程教學大綱,該課程構建了“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知識方面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核心條款、稻種選購“五看三注意”法則及“聞看摸檢—試芽驗種—異常處理—依法維權”全鏈條技術規范,能力方面著力培養學員種子品質鑒別、科學催芽操作、問題種子維權等農業生產實踐能力。素質方面著重培育學員農產品質量責任意識、法治思維及糧食安全國家戰略觀。
結合學員情況,科學催芽操作為教學重點,稻種選購技巧為教學難點,教師結合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講解。
二、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設計以學員為中心,運用啟發式教學理念,在實施的核心環節運用興趣激學、疏導立學、順思導學、應用促學、實踐評學的“五學”教學策略,教師通過講授法、情景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員觀察、合作、探究、體驗。
三、教學實施
(一)課前準備
首先,利用“問卷星”平臺設計課前問卷,內容涵蓋學員基本信息、稻種選購習慣及主要依據、是否遇到種子質量問題及具體情形等,培訓前請學員參與問卷調查,充分了解學員情況,識別共性和個性需求。
為確保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和實用性,通過關注種業相關核心期刊、檢索地方農業執法部門官網、與當地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保持溝通等方式收集最新案例,了解行業動態和突出問題,將收集到的最新政策、技術、案例融入課件和教學內容。
課前還需準備好課堂教具。收集本地市場上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種子包裝樣本;準備模擬“試芽驗種”的簡易發芽培養皿和“維權微法庭”相關的角色標識牌、購種發票、作物癥狀照片等道具。
(二)課中實施
第一步興趣激學,安排20分鐘的教學時長。利用AI智能軟件豆包進行音色克隆,設定稻種方面的應用領域,創建專屬智能體“農廣稻小種”。課上邀請學員與它互動,鼓勵學員自由提問,引導“農廣稻小種”將零散的問題歸納總結,實現激發學員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意圖。
第二步疏導立學,安排10分鐘的教學時長。利用“種”繁體字——“種”由禾苗的“禾”與重要的“重”兩部分組成,引出種地中禾苗,即種子,最為重要。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在購買、使用、維權三方面下功夫。
第三步順思導學,安排80分鐘的教學時長。將購種技巧歸納總結為“五看三注意”口訣,并以市場上常見的種子包裝袋作為教具進行演示,帶領學員逐條觀察包裝袋信息、掃碼查詢,逐步突破教學難點;在講解教學重點試芽驗種時,利用自制教具,即簡易發芽培養皿,進行標準化流程演示,讓學員觀察發芽稻種數量,引出種子萌發標準。在師生互動、學員間互動中提升了學員對重點技能的掌握興趣和信心。
第四步應用促學,安排30分鐘的教學時長。為了促使學員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利用微信群發布的案例,邀請學員分別作為購買種子的“原告”和經銷商的“被告”,教師作為“調解員”模擬開展“維權微法庭”,調動學員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辯論和決策,創造沉浸式的學習氛圍。
第五步實踐評學,安排20分鐘的教學時長。利用“問卷星”提前設計好在線課后測試題和課程滿意度調查,課程結束前邀請學員現場掃碼,限時完成測試。通過分析測試結果,檢測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收集學員對課程的意見與評價,并根據學員的課上互動和問答情況對學員進行評價,形成教學閉環。
(三)課后追蹤
課后還要做好延伸與跟蹤服務,組織學員在春耕、秋播等關鍵農時,參與農作物種子市場檢查,實地應用課堂所學的“五看三注意”技能,核查種子標簽信息的規范性、掃描二維碼驗證信息真偽等,在切身參與監管中,理解市場監管流程和常見違法手段,提升風險防范意識。
四、教學反思
在教學創新方面,課程采用“五學”教學策略,符合農民學員循序漸進掌握知識的學習特征;在教法創新中用拆文解字引出教學內容,加深學員印象;同時植入多個教學場景:AI助教“農廣稻小種”增強教學趣味性,模擬“維權微法庭”提升學員實操能力,自制“簡易發芽培養皿”提高學員的觀察與動手能力。
教學也存在不足之處,在有限的教學時長里,部分學員掌握相關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存在不足。因此,教師開設線上課程,延伸教學時長,在線解答學員問題;通過微信群持續分享實戰案例、技術指南和政策法規解讀等內容,強化學習效能、鞏固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