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寫《大連傳》,搜集資料的時候,偶見外國貢使狀寫大連的幾首詩。時間分別在明初和明末,因為貢道變更,海陸并進,高麗和朝鮮貢使凡走海路,必經過遼東半島南部的大連。而且,明初的高麗貢使鄭夢周,明末的朝鮮貢使金尚憲,以及他們寫大連的多首羈旅詩,都被輯入韓國在本世紀初出版的《燕行錄全集》。
曾讀過本土學者編撰的大連歷代詩選,明朝也收有多篇,諸如《金州道中》《永寧監道中》《過復州漫成》《金州山行》等。作者身份,或巡按御史,或監察御史。詩旅時間,皆在盛而安的明朝中葉,獨少了明初和明末。
正因如此,兩位朝鮮使臣的詩,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們不但讓我得以窺見明初與明末的大連,對這個時段的大連文學史也是一個難得的補白。
大連在遼東半島南部,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五千年前,遠古先民走向彼此的方式,就是駕著一葉扁舟,“遁海岸水行”。
自漢唐以降,半島之間的海上航線則在征討道與封貢道之間交錯輪回。高適《燕歌行》日:“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边@是因為,東北夷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對中原王朝時叛時服,每每就惹得漢家皇帝怒而興兵。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日:“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边@是因為,高句麗已經作了鳥獸散,渤海國成了大唐最聽話的蕃屬,便有了“九門風月好”“開帆到曙霞”之良辰美景。
明初和明末,遼東半島的主調雖然仍是金戈鐵馬,卻也有來自朝鮮半島的使臣穿梭其間,依據便是《燕行錄全集》。確切地說,它其實是《朝天錄》與《燕行錄》的合集,兩書沒有繼承關系,分別為高麗和朝鮮使行文獻,并分別對應中國明清兩朝。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鮮半島發生政變,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新主李成桂遣使來明朝稟報,朱元璋對這種先斬后奏的做法很生氣,卻還是耐著性子,賜了個國名:朝鮮。
到了明成祖朱棣,又再加一碼,賜朝鮮國王九章冕服制,以示其“秩比親王”。李氏感恩戴德,遂以明廷為“天朝”,所有的朝貢之行,悉稱“朝天”。《朝天錄》書名,即出于此。
至愛新覺羅氏崛起,皇太極忌李氏以明朝為正宗,曾以武力阻止朝鮮去北京朝貢,強迫其去盛京朝貢。后來清軍入關,朝鮮貢使再去北京,便改為給清廷朝貢。然而,朝貢不再叫“朝天”,而改叫“燕行”。
“朝天”,只對明朝。朝天之說,有政治上的臣服,經濟上的朝貢,更有文化上的向心。據記載,不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朝鮮,敬儒,尊明,著衣冠,已成官員之倫理、文人之日常。即使明清易代,那些貢使,甚至比漢人更具大明遺民氣質。
“燕行”,只對清朝。所謂燕行,一是清廷京都沿用明朝燕京,二是朝鮮對清朝少了對明朝的恭敬。雖然朝鮮奉行“事大”國策,對清一直稱藩,國祚延續了五百年,將行使文獻由《朝天錄》改為《燕行錄》,足以見出朝鮮對清朝的態度。不過,《燕行錄》只是改了個名字,仍把明清兩代貢使的詩文悉數輯入。
事實上,自西漢開始,因為地理上的唇齒相依,中國就與朝鮮半島有密切交往。新羅和百濟,也包括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一直“請從中國制”,并朝貢方物,自此即形成了一條相沿成例的朝貢道。至明清之際,因為有鴨綠江相隔,這條朝貢道又被稱為“過江之路”或“遼東貢道”。往來其間者,雖有不少商旅,更多的卻是貢使。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朝鮮半島正是王氏高麗末期,其貢使前往明朝的路徑多為海路。至明成祖朱棣移都燕京,早已是李氏朝鮮,朝貢目的地也改了方向,其貢使根據明朝規定,“由旱路歷遼東,穿山海關而入皇城?!焙德芳搓懧?,其路徑是從朝鮮渡過鴨綠江,經過柵門、鳳凰城、遼陽、廣寧、錦州、山海關、永平、豐潤、玉田、薊州、通州,最后到達明都燕京??傂谐倘Ф嗬?,途中約需一個月。
明末,因后金攻陷遼陽,陸上通道受到阻隔,貢道也被迫改以海與陸結合。先走海路,由朝鮮半島到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再改為陸路,從登州經濟南、德州、河間、良鄉,最后抵燕京。1619年,薩爾滸之戰后,遼東陷入后金,陸上朝貢之路中斷,貢使只能走海路進京。1629年,明廷采用袁崇煥的建議,將貢道改從大同江石多山至遼東半島鐵山嘴,北上遼東灣覺華島,從寧遠上岸,入山海關,再陸行進京。
就是說,明初與明末,正因為貢道變化不定,鄭夢周與金尚憲才有了或繞道遼東半島或在半島境內穿行的大連之緣。兩位貢使即便是短暫停留,也不忘揮筆舞墨,為漫長而兇險的羈旅,言心,記志。
入《燕行錄》者,必備兩點,一是有燕行身份,他們得是官方使臣與隨員;二是所到之地是中國,或中國邊境。燕行者所記,無非是途經哪里、使行有誰、何種貢品和一路所見。作為域外漢籍,體裁也自是豐富多樣,有日記,有詩歌,也有雜談。因為使臣多是文官,多用漢語寫作,不但文字功夫好,內容也極有史料價值。
鄭夢周出生于1338年1月,卒于1392年4月,初名夢蘭、夢龍,字達可,號圃隱。在王氏高麗朝內,他是文人面目,任館閣機構的詞臣和學官,被稱“東方理學之祖”。在高麗朝外,他有武士之風,常入韓方信、李成桂等將領幕下,隨其南征北戰。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他與李成桂等一起擁立恭讓王。后來卻發現,這個李成桂居然妄想篡國。因為他此時正貴為宰相,李成桂之子李芳遠便找上門來,勸他為李氏效力,共建新朝,鄭夢周則以一首《丹心歌》斷然拒絕。
于是,1392年春天,高麗最后的忠臣鄭夢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遠派遣的刺客殺害于開城善竹橋。殉國后百日,高麗滅亡,朝鮮開國。
我想說的,其實是作為貢使的鄭夢周。從1372年到1388年的十六年里,鄭夢周六次出使中國,其中有三次因明王朝拒絕入京,半路上從遼東打道回府。三次去南京,兩次面見明太祖朱元璋,為高麗與明朝宗藩關系的確立,立下不世之功。
1386年二月,明洪武十九年,四十八歲的鄭夢周又一次被派往明朝。高麗王交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請朱元璋賜明朝官服給高麗,因為他們至今還在穿元朝賜的官服。于是,一到南京,鄭夢周就給朱元璋上表,與此同時,還請求免去高麗的貢額。朱元璋居然很給他面子,不但免了之前五年沒有繳清的貢物,還削去了以后的歲貢,每三年只貢馬五十匹即可。鄭夢周感激涕零,寫詩稱頌:從此三韓蒙帝力,耕田鑿井總安眠。
因為朱元璋對鄭夢周印象不錯,在南京駐留時,特賜一身朝服,讓鄭夢周參與朝賀。鄭夢周受寵若驚,又作了一首《蒙賜朝服行賀禮》。當他帶著朱元璋所賜朝服和常服的式樣回到高麗,明朝的官服就成了高麗的官服?!睹魈鎸嶄洝份d:癸酉,高麗使者鄭夢周等至京,復賜衣服而遣之。
鄭夢周在南京獲得了意外而巨大的成功?;貒?,高麗王便賜給他衣帶鞍馬,拜為門下評理。
1386年這一次出使歸程,鄭夢周的路線是這樣的,從南京到登州,再從登州渡海至旅順口,走金州、復州、蓋州、遼陽、鳳城,然后過鴨綠江,回到高麗。途中,鄭夢周在旅順口作詩三首,在金州作詩一首,在復州作詩兩首。可謂走一路,寫一路。
《鐵山—五月十八日到旅順口》日:
浪涌煙沉不見津,鐵山千古導行人。羞將白發經過遠,喜過蒼顏指點頻。形勢北來仍突兀,峰巒東走尚逡巡。如今峽口多舟楫,天子興師凈塞塵。
《旅順驛 呈管驛馬撫》日:
美髯長大氣豪雄,佳士如君亦罕逢。賤介往來王化里,高朋談笑客途中。畜蕃驛廐青駟富,食足官廚綠蟻濃。盛代人才皆有用,他時塞上看成功。
《旅順驛阻雨》日:
海風吹雨冷颼颼,五月遼東也似秋。此去前程尚迢遞,哪堪數日獨淹留。孤燈明滅分漁艇,畫角悲涼起戍樓??v向明朝看霽色,馬疲泥滑使人愁。
鄭夢周流傳下來的詩有三百一十九首,包括中國使行詩一百二十四首,主要都收錄在《圃隱集》中。1386年農歷四月二十三,鄭夢周在南京奉天門見到了朱元璋。完成使命后經大運河北返,在登州登陸,幾天游覽后,于五月十八渡海。他寫的《鐵山》,是目前能見到的外國人吟詠旅順口的第一首詩作。
在旅順口,鄭夢周喝了一頓大酒,招待他的主人或是管驛馬的鎮撫,或是姓馬的鎮撫,此人居然是個豪爽的美髯男。在對飲談笑中,鄭夢周明白了什么叫酒逢知己千杯少?!督鹬蓓f指揮宅畫鷹走筆》日:
坐客咨嗟看畫鷹,風霜滿壁欲揚翎。君王羽獵鐘山下,賤介何時獻海青。
明代遼東有二十五衛,金州衛是遼南第一衛,指揮使韋富是這個衛最大的首長,曾帶領軍民堅守城池九個多月,大破北元納哈出部三萬大軍的圍困。據《遼東志》《全遼志》等史書記載:韋富是湖北黃岡人,辛丑年(1361年)歸附,以功升指揮同知,洪武八年(1375年)調金州衛?!跋群笸瓿枪樇妆?,創衛治,置屯戌,宣布恩信,撫綏勞來,有功績焉?!?/p>
鄭夢周來到金州,韋富以地方官身份請他去自家宅中做客,并當場揮毫畫了一幅蒼鷹圖給他看。那只鷹的栩栩如生之姿,竟讓鄭夢周想起了朱元璋在鐘山打獵,而他自已也想拔箭,射一只海東青為貢。
離開金州北上,途經今天的普蘭店,即便匆匆,鄭夢周也不忘作詩一首。再北行,即抵復州。這是鄭夢周在大連境內最后一站,也是重要一站,他又多番提筆作詩。
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甲午,復以復州衛指揮僉事王成為右軍都督僉事。成嘗以左軍都督僉事從征云南,有罪,左遷復州。至是召還,復其知?!?/p>
由此可知,鄭夢周詩中這個復州王指揮,名叫王成。在彼時的中國,即使是地方武官,胸中也是有文墨的,接待貢使更是不能造次,既讓鄭夢周看到了豪氣將才,也讓他看到了復州城的雄風宏峻。
后面還有三首,容我一一列來:
《復州館中井》日:
伊水修館宇,鑿井我墻東。赤日行天上,清泉出地中。往來紛似織,酌飲利無窮。玩易曾觀象,知渠濟物功。
《復州驛夜雨》日:
漸遠鄉關喜可勝,心忙日日數長亭。雨聲今夜頭添白,山色明朝眼共青。驛概荒涼鳴瘦馬,寶軒寂寞點流螢。卻從地主謀歸計,客子狂言肯一聽。
《復州食櫻桃》日:
五月遼東暑氣微,櫻桃初熟壓低枝。嘗新客路還腸斷,不及吾君薦廟時。
我也是由此知道,老家復州當年盛產櫻桃,鄭夢周途經這里的時候,正好趕上了櫻桃季。五月中旬,已是端午之后,大連的雨,阻止了鄭夢周的行腳,他卻在這里有了意外收獲,而他留下的詩句,也讓我穿越到了六百年前,看到了明初大連的風景世態。
只是,鄭夢周關于大連的詩,寫在1386年。六年后,1392年,他就遇刺了。
明末,即在鄭夢周遇刺二百四十年之后,李氏朝鮮貢使金尚憲奉旨燕行。他與鄭夢周一樣,也是歸程,坐船從山東半島向遼東半島駛來。
鄭夢周被譽為高麗的王陽明,金尚憲則被稱為朝鮮的文天祥。可見“從中國制”、著漢衣冠、尊儒敬賢,在這個半島國家已成傳統,已入骨髓。
1626年,天啟六年,金尚憲被任命為圣節兼謝恩陳奏使,前往中國朝貢。翌年正月,他前腳剛走不久,身后就發生了“丁卯胡亂”,因后金軍大舉入侵,朝鮮被迫與其約為兄弟之邦。彼時,金尚憲正身在明廷京師,驚聞此訊,立刻上書明朝兵部,請求派兵,解朝鮮之圍。
然而,從登州和萊州出發的八千東援明軍抵達皮島時,朝鮮國王已與后金訂盟講和,后金軍也已凱旋。
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金尚憲一直是反對與清媾和的領軍人物,在國內有眾多的追隨者,李朝仁祖只好宣布與清斷交。由此,引來皇太極大舉討伐,史稱“丙子胡亂”清軍勢如破竹,直逼漢城,仁祖落荒而逃,退守南漢山城。
在國家命懸一線的危急時刻,朝中主和派和主戰派矛盾已成水火。仁祖改了主意,站在主和一邊。金尚憲甚感絕望,在闕門外免冠伏藁,請就死于陣前。
1637年正月,江華島失陷,仁祖徹底崩潰,決定出城投降。聽到這個消息,金尚憲“累日絕食,至是自縊,為子所救解,得不死,聞者莫不驚嘆”
正月三十,就在仁祖出城投降那天,金尚憲因為被特別保護而脫險,三個低階學士當了替罪羊,被皇太極處死。
主戰的金尚憲,早就在皇太極那里掛了號,雖在“丙子胡亂”逃過一劫,后因有人泄密,還是遭到追究。1640年和1643年,曾兩次被清兵逮捕,羈押在盛京。
1645年2月,老邁的金尚憲終于歸國。之后,隱居石室,不再問政。1652年,清順治九年。從明朝活到清朝的金尚憲,以八十二歲耄耋之齡,逝世于石室別墅。
盡管命運多舛,一會兒在朝做官,一會兒放逐山林,但他比高麗貢使鄭夢周還是幸運。死后謚號文正,配享朝鮮孝宗廟庭。
在《燕行錄》里,也收有金尚憲寫大連的詩。
1627年正月,因“丁卯胡亂”,后金已陷遼東,金尚憲歸國時,只能走海路回國。彼時,海上諸島,尚在明朝東江總兵毛文龍掌控之下。所以,金氏與朝鮮使團并未在遼東半島上岸,而是在海上諸島間匆匆穿行。
《曉發平島》句云:
東風萬里送行旌,十日孤帆十島經。
其題注有“…長山島、廣鹿島、三山島、平島、鐵山背、龍王堂凡十島”字樣??上ЧP者看到的是影印本斷片,此詩不全。完整看到的,是另外兩首。一首是《三山島》:
曾聞海上有三山,云氣虛無不可攀。漢使乘槎何處覓,秦童采藥幾時還。玉函金鎖丹書古,珠閣瓊樓白日閑。萬里朝天今到此,前身知是列仙班。
另一首是《舟次平島有感》:
行人六月發京華,萬里舟車道路 賒。遼岸一邊山不斷,登州南去海無 涯。世間誰了生前事,天外長尋夢里 家。荏苒歲時秋欲晚,異鄉何處對黃花。
三山島,在大連灣????!叭健敝?,始于漢代,也指代大連,因為它是最早見諸史籍的大連地名。平島,后稱皮島,在鴨綠江口。高麗王朝時,在島上設養馬場,朝鮮王朝時,亦設監官。但是,島上人少荒涼。1622年,明朝東江總兵毛文龍率兵入駐平島。據說,毛文龍上島后因自己姓毛,故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將平島改為皮島。其距大連雖遠,卻也是遼岸之余緒。
總之,在我看來,金尚憲的“遼岸一邊山不斷”,與鄭夢周的“鐵山千古導行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有首尾相接之美。我也相信,漢學修養極好的金尚憲和鄭夢周一樣,當然熟知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地理,更熟知自第一葉扁舟在兩個半島之間穿行開始,自第一支古代遷民沿著海岸相互走動開始,大連就是這條歷史過道上的重要驛站。
遺憾的是,金尚憲沒有像鄭夢周那樣,可以縱深到大連腹地,當一個有酒喝有櫻桃吃的座上賓。否則,他定會多寫幾首詩,給這條遼東貢道,再添一抹重彩。
【責任編輯】涉祺
素素,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遼寧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大連市作家協會主席、大連市文聯副主席。集《獨語東北》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魯迅文學獎、雜文獎”,集《張望天上那朵玫瑰》獲“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F已出版十多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