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烏尤山是著名的蜀中風景名勝之地,坐落于四川樂山城東南之隅,與樂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比肩而立,遙對峨眉翠影。此地古柏參天,翠竹蔥蘢,四季常青,猶如碧玉堆疊,鑲嵌于岷水之畔。正如清代四川遂寧詩人張船山(字問陶)在《嘉定舟中作》所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湲抱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1]嘉州即今樂山的古稱,山巔矗立烏尤寺,原名為正覺寺,始建于唐代,北宋時改今名。古剎依山傍水,竹木扶疏,綠蔭重重,亭臺樓閣錯落有致,佛寺殿宇巍峨壯觀,香煙裊裊,鐘韻悠悠。寺內楹聯題詠遍布,多為近代文人雅客和高僧名士手筆,如何紹基、趙熙、歐陽竟無、趙樸初等都在此留下了丹青妙筆。他們或發思古之幽情,或繪旖旎之風光,或借山川以抒懷抱,或寓人生之奧義,或頌佛法之慈悲內容精彩,書法絕倫,蔚為壯觀,為烏尤山留下了豐厚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一、趙熙與烏尤寺
趙熙,字堯生,別號香宋,四川榮縣人,清末民初著名文人。他才思敏捷,詩詞兼善,亦工書法,間亦作畫,偶撰戲詞,為蜀中“五老七賢”「2]之首,世稱“晚清第一詞人”。其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
趙熙17歲時府考中秀才,24歲應鄉試中舉人,25歲參加會試中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27歲赴京參加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37歲升國史館纂修,42歲轉任江西道監察御史,47歲以后退居故里,以逸民自處,除修志講學外,唯以讀書吟詠為事,
直至終老。縱觀趙熙的一生,他年少成名,青年人仕,為官不避權貴,仗義執言,為民請命,“雖感朝政日非,清廷已成壘卵之勢”,仍思以言官身份條陳時弊,猶以為尚可裨益國是也,風骨氣節為世所稱道,梁啟超評為“直聲在天地”。后受清末時局動蕩影響,中年以后閉門講學,安于窮職及讀書之樂,與諸友人詩詞唱和頻繁,創作了大量不朽詩詞及書法作品。趙熙一生喜歡游覽:“嘗五至京師,五出入夔巫巴峽,一登嵩山,一游西湖……愛峨眉篤,蓋嘗七八游”[3](《香宋詩前集·周善培敘》)趙熙一生游覽最多的還是四川的山水,尤其對峨眉山情有獨鐘,而去峨眉要經過烏尤,烏尤距離相對較近,所以趙熙游覽次數更多。趙熙游峨眉途經嘉州,基本上都會在烏尤寺小住,或作文史考據,或撰聯吟詩、樹碑立傳、揮毫潑墨,為烏尤山留下了大量傳世墨寶。
先生在清末即以詩鳴海內,足以上媲岑嘉州;詞乃中年以后始作,豪宕騷雅,體近辛稼軒,追蹤姜白石。趙熙一生留下了4122首詩和352首詞[4],實為一代詩豪、辭章大家。關于烏尤寺的詩、詞數量相當可觀,其中,直接作于烏尤山上的詩歌就在50首以上[5],而作于烏尤山之外但涉及烏尤山的詩歌也為數不少。后來,烏尤寺決定集唐宋以來的烏尤山詩編印《烏尤山詩》一書,其中趙熙的詩獨占一卷,多達70余首。情之所至,連在“太白勝境”的平羌峽中填詞,都是“斷塔林梢,詩思在、烏尤山下”(《三姝媚·下平羌峽》)。
二、趙熙在烏尤寺的書跡
(一)趙熙在烏尤寺山門牌坊的詩詞和書法
進入烏尤寺西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即烏尤山門牌坊,其氣勢博大、巍峨莊嚴,橫額上楷書“壘坻”二字,左右楹聯為“江神上古雷廟;海穴通潮玉女房”。其書法遒勁有力、結構嚴謹,有“二王”筆意。線條流暢而富有變化,既體現了傳統書法的韻味,又展現了趙熙個人的藝術風格。“壘坻”二字作為烏尤寺山門牌坊上的題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是對烏尤山地理特征的描繪—一烏尤山四面環水、孤峰卓立,形似水中孤島,故又稱“離堆”,也是對烏尤山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肯定。楹聯則根據神話傳說和歷史沿革介紹青衣神廟,相傳烏尤山下有海穴,直通洞庭湖,用詞典雅,書法雄健渾厚。
另外一座寺門上書“青衣別島”,下署“烏尤寺”,左右篆書“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人云濤堆”,楹聯由趙熙的第四子 君書寫。此聯為趙熙集唐代杜甫、宋代蘇軾的詩句而成,上聯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下聯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武昌西山》,描寫了烏尤寺山門的莊嚴與雄偉、壯闊和神秘。
(二)趙熙在烏尤寺佛廟殿宇的詩詞和書法
沿“青衣別島”經天王殿繼續前行往右,即到了彌勒殿,上有趙熙撰并書“正覺禪林”四字,并一副對聯“地當迦葉佛時,早見青衣開化;寺與峨眉山對,西看明月高秋”。書法均為端端正正的楷書,骨力遒健、結體甚嚴,浩然正氣、一絲不茍,有“顏筋柳骨”的風韻,既可以看出趙熙早年取法唐楷功力之深,也顯示出趙熙對佛教禪林的尊崇備至。楹聯既從時間上顯示寺廟歷史之悠久,千年來俯瞰青衣江畔;又從空間上表明寺廟坐東向西,與峨眉山遙相輝映,同時化用季白“峨眉山月半輪秋”之句,意趣盎然。
穿過彌勒殿,來到第一庭院,鐘鼓二亭立于兩廂。鐘鼓亭上半部分四周嵌有十四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石刻(簡稱《心經》石刻)。此碑為1919年趙熙52歲所書,書法凝重秀媚,寓行于楷、筆勢連動,書風近趙子昂而挺拔過之,姿媚遒勁,中收外放,體勢開張,風格雄強,瀟灑不滯,有“民國蘭亭”之譽,為書法極品。誠如《書法》1981年第6期載唐振常先生文《趙堯生其人其字》曰:“先生書法,瀟灑絕俗,秀逸挺拔。力透紙背,奮然予人以精神。”《心經》石刻最為世人所知,書刻俱精,據說當年傳度法師得此墨寶如獲至寶,從成都特聘刻石名匠楊執中上山,雕刻經文。如今烏尤寺《心經》碑刻保存完好,書法功底深厚,石刻精湛神奇,二者結合,堪稱傳世杰作,是烏尤山“鎮寺之寶”。現峨眉山和寶光寺都有此《心經》的同款復制碑刻。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中秋,趙熙與宋蕓子、林山腴等游宴名勝,及秋返榮。途經轄有榮、威等縣的陳洪范部防區,因感陳之體恤民情而百姓稍能小安,故允陳之請小留,同游烏尤、凌云,并代陳題詠,以堅其安定地方之志。此碑現位于爾雅臺外墻壁上,觀其風格實與《心經》同為一家手筆。
經過彌勒殿而進入內院,大雄殿正中檐柱楷書一對楹聯:“遍飛曼陀羅花,唯我獨尊,天上地下;此即寶莊嚴土,出門一望,山虛水深”。這也是趙熙撰書,既體現了烏尤山環境的山勢高大雄偉、氣宇非凡,又烘托出烏尤寺濃郁的禪意,通過描繪曼陀羅花地飛舞、寶相莊嚴的凈土,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俗、凈化心靈,追求覺悟與智慧的精神旨歸,可謂千錘百煉、字字珠璣。其書法也十分精美,于“顏筋”勁道中參以“歐黃”中收筆勢,更顯莊嚴。此聯落款時間為庚午仲春,即1930年,趙熙時年63歲,正是其書法風格成熟、爐火純青、人書俱老的階段,遍能法師將此聯列為山中聯語之冠。
經大雄殿左側過方丈室旁即觀音殿,其殿外墻上懸掛一木刻雕版:
江心一枕烏尤雨,中秋去年蕭寺。佛火寒星,漁燈古汊,綠透仙陀山水。離堆即此。攬萬古江聲,三峨云氣。似醉金焦,白銀盤里一螺翠。瀟瀟今夜又雨,錦城無月坐,空守雙桂。白榜芟刀,紅旗露布,妙演咸通年事。年光夢里。盼雁外新裝,黃花歸騎。放棹嘉州,法銠天半起。
語出自香宋《齊天樂·庚申中秋成都作》一詞,作品流露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與思念。字體為典型的“榮縣趙字”風格,楷行兼雜,碑帖融合,方圓兼備,欹側相生,大小錯落,富于變化,用筆沉著穩健而又恣意灑脫,蘊含著濃烈的儒雅之氣。
在正覺禪林右面,有一座彌陀殿,上榜書趙熙的題匾“彌陀寶殿”,兩邊圓柱上題榮州趙香宋堯生撰并書:
讀班固之書,此外無離堆,一島秋光,合喚秦時明月;是彌陀所在,從新開寶剎,十方檀越,各存心上菩提。
其書法融合“歐褚顏柳”唐四家筆意,峻整秀逸,氣勢恢宏。彌陀殿由傳度方丈新建于1920年,聯語表達了對歷史滄桑的感慨、對自然美景的贊美以及對佛教信仰的虔誠。它融合了文學、歷史和宗教的元素,展現了一種深邃而廣闊的思想境界。聯語原版被毀,現存題款為其弟子鄒祺(字善伯,時任樂山佛教協會秘書長)于1985 年補書。
(三)趙熙在烏尤寺亭臺樓閣的詩詞和書法
曠怡亭楹聯一:蘇和仲山高月小,范希文心曠神怡。1937年,近代佛學大師歐陽竟無受烏尤寺住持傳度法師盛情邀請,加上與馬一浮先生輾轉適蜀后于烏尤古剎創辦復性書院就刻經一事進行商唔,特來此地。馬一浮先生提議與會的趙熙撰聯、竟無作書,為曠怡亭留存紀念,兩位大師珠聯璧合。此聯系趙熙集宋人文句而成,由歐陽竟無以隸書書寫,堪稱文義書法雙絕,使曠怡亭大為增色。上聯出自蘇軾《后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僅以“山高月小”四字勾勒出烏尤寺山上高曠清幽、月色朦朧的自然美景,體現了一種超然物外、與自然和諧共融的情懷。下聯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中有“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之句,表達了趙熙登高遠望時心胸開闊、豪放灑脫的心境。
曠怡亭楹聯二:碧津樓前三水合流明匹練,青衣江上孤峰卓立秀單椒。
此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嘉州山水。上聯意謂:站在曠怡亭上,可遠觀三江匯聚于碧津樓前,那明亮的江流像一匹白色的絲綢一樣清澈無瑕。下聯意謂:站在碧津樓上放眼遠望,那烏尤山孤峰卓立于青衣江上,蒼翠的山巔秀美挺拔。抗戰期間,馬一浮創辦復性書院于烏尤寺,就選中曠怡亭作為書院的講堂,講經明理,啟迪后學,現正對曠怡亭的正上方仍高懸有“馬一浮先生講學處”的橫匾,以傳后世。除此之外,趙熙、謝無量、梁漱溟、張真如、熊十力、錢穆等一批學貫中西的學者都曾受邀在此執講教習、培育英才、弘揚文化。
在曠怡亭內面江壁梁上,趙熙大書“如此江山”匾額,字體渾厚秀雅,與曠怡亭的景致渾然一體。右側脊梁壁上掛“如此江山”詞匾,書法為“榮縣趙字”風格,行楷書,以六朝碑體融入帖學,筆力遒勁而又靈動飛揚。榜曰:
天開圖畫烏尤寺,江心一螺孤峭。方外疏鐘,秦時片月,萬綠孕茲瑤島。峨眉翠掃。趁玉宇初揩,銅河先照。如此江山,海天秋色一長嘯。高僧提舉一切,曠怡亭故址,闌檻新造。春水魚天,洞庭龍穴,豁出雷墟杭道。香臺縹緲。待日落將西,幽篁更妙。如此江山,一樓天下好。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壯麗而幽靜的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交織的畫卷,以“天開圖畫”形容烏尤寺的美景如同天工開物般自然、壯麗。“方外疏鐘,秦時片月,萬綠孕茲瑤島”描述了烏尤寺外傳來的稀疏鐘聲,仿佛穿越了時空,與秦時的月光一同,孕育在這片萬綠叢中的仙境瑤島。“峨嵋翠掃。趁玉宇初揩,銅河先照”,將視角轉向峨眉山,其翠綠的山色如同被清掃過一般清新洗練,而烏尤寺則仿佛是在這玉宇澄澈、銅河映照之下,更加顯得明亮、生動。“如此江山,海天秋色一長嘯”,表達了對這片江山的贊美之情,海天一色,秋景宜人,令人不禁長嘯以抒懷。“香臺縹緲。待日落將西,幽篁更妙”,香臺煙霧繚繞、縹緲不定,當夕陽西下之時,竹林更加幽深而靜謐。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自然畫卷。同時,也通過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展現了烏尤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在曠怡亭內,看三江奔流,聽拍岸濤聲,憑欄而坐,極目遠眺,峨眉三峰、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的水光山色盡收眼底,大有把欄桿拍遍、一攬天下美景的豪情壯志。
與曠怡亭相隔不遠,爾雅臺靠崖而立,視野開闊,西望峨眉,下瞰三江,風景絢麗。爾雅臺有趙熙聯語:“名字誰尋景純上;江山如畫聶陽西”。書法以北碑摻隸意,恣意灑脫、氣勢雄渾,似不經意之間,亦已飄然人神。聯語講述了樂山及爾雅臺的遠古歷史,爾雅臺是烏尤寺著名的古跡之一,舊傳是晉代文學家、訓話學家郭璞(字景純)注《爾雅》的地方。后經趙熙考證,晉代郭璞未曾來過嘉州,在烏尤山上注《爾雅》者,乃漢代犍為的郭舍人(詳見趙熙《爾雅臺記》)。因此,上聯說:是誰把在烏尤寺注《爾雅》者的名字追尋到晉代郭景純頭上?下聯描寫此間景色:烏尤寺卓立江心,宛如一幅天然圖畫,它的西面就是秀甲天下的嘉州古城。[6]
跨過爾雅臺門檻,只見正廳壁上有趙熙題字:“漢楗(今作“犍”)為舍人注爾正處”。書法筆力雄厚、字字千鈞,有蘇東坡之筆意。廳壁正面嵌有趙熙的《爾雅臺記》,此文不僅記錄了爾雅臺的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還表達了對前賢勤學精神的敬仰以及對歷史文化的珍視。內容以工楷作書,秀勁峭拔、雄健有力,出入晉唐楷之間,以大小歐陽結體居多,端嚴勁節,頗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君子風范,令人肅然起敬。此記為1921年趙熙54歲時,夏間與張子玉(國璽)同游峨眉時所作,因年來與烏尤寺方丈傳度交契,故住烏尤越月始歸。時傳度正培建寺宇,張丈捐資擴建爾雅臺,為作《爾雅臺記》《離堆佛樓記》《化城銘》等文。[7]
經爾雅臺沿石梯左上旋即到了聽濤軒,迎面一副楹聯赫然映入眼前:“離堆四面繞江水,眾仙同日詠霓裳”。此聯語出自蘇軾“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次韻滕大夫三首雪浪石其一》)。1936年,趙熙69歲,與清末民初同光體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陳衍(號石遺)、吳江詩人金松岑、時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號菊生)、清寂翁林思進(字山腴)、養晴室龐俊(字石帚)、楊伯屏等海內名士先后會集烏尤寺,分別經年,各遭離亂,如今重見,悲喜不已,“自今雅話烏尤寺,海內名山會故人”(趙熙《烏尤山詩》)[8]。老友重逢,于小樓清幽之地連日快集,是為丙子之會,一時傳為文壇佳話。隔年,趙熙以碑帖融合的“榮縣趙字”書聯,以記當時盛況。書法骨力強勁、氣勢磅礴,結體工整緊密,中宮收緊,撇捺開張,瀟灑蘊藉之至。
在烏尤寺的半山坡,有一座止息亭,上書楹聯:“雨過林霏清石氣,秋將山翠入詩心”9]。此聯系趙熙撰書,“雨過林霏清石氣”描繪了一幅雨后林間的清新景象。雨后的樹林,霧氣繚繞,給人一種朦朧而神秘的美感。而“清石氣”則進一步強調了雨后空氣的清新與大地被洗滌干凈后的寧靜與澄澈。“秋將山翠人詩心”則將視角轉向秋天的山色與詩人的內心。秋天的山林,翠綠中帶著金黃、火紅等點點絢麗的色彩,這些色彩不僅映人詩人的眼簾,更深深觸動了詩人的內心。這里的“人詩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感悟,以及將這些美景融入詩歌創作的靈感與沖動。讀來與王摩詰筆下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同樣描繪了雨后山林的清新與幽靜,傳達出寧靜淡泊的韻味和意境。
亭內正面另有趙熙所題牌匾:“登山有道,徐行則不踴,與君且住為佳”。其筆法端莊、雄厚峻整、穩如山立,宛如顏魯公《東方朔畫贊》之神韻再現,廟堂之氣與書卷之氣交相輝映,盡顯大家風范,令人嘆為觀止,堪稱趙熙傳世佳作中的瑰寶。此作以登山為喻,道出了做人做事的真諦:唯有腳踏實地,步行穩健,不急功近利,循序漸進,方能攀上人生的巔峰,達到至善之境。文辭之間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擲地有聲,鞭辟入里,耐人尋味。
沿著塔林往上,在烏尤寺的最高處有一座小亭,名為結茅亭,其為紀念烏尤寺(時為正覺寺)開山祖師唐代惠凈禪師而建,禪師結茅山中,十年不下山,始有烏尤寺。內壁題有趙熙于丁卯冬(1927年,時年60歲)所書擘窠大字“唐惠凈上人結茅處”八字,以顏體大字楷書為基,線條渾厚凝重,并參以《瘞鶴銘》筆意,一筆一畫毫不拘束,且微雜隸意,更顯古樸率真。庭上楹聯為其弟子遍能大師所撰書:“竹杖繩床開勝境;蓮花貝葉悟禪機”。遍能法師15歲拜在趙熙門下,潛心于佛法研究和詩書學問,終成一代宗師。
三、趙熙詩詞書法于烏尤寺的價值和意義
今天,烏尤寺中經由趙熙直接或間接撰書的碑刻、匾額及楹聯不可勝計,為我們如今了解和研究他的生平經歷和藝術成就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現代杰出的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書法家郭沫若曾拜訪烏尤山時作詩感嘆:“雨余獨上烏尤寺,遍山盡見趙熙字。”[0](郭沫若《登烏尤山》)而這其中大部分作品創作于1919—1940 年間,二十余年間,人文薈萃,碑文楹聯與山寺共存,不僅成為烏尤寺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寺廟古建筑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
結束語
趙熙先生的詩詞與書法交相輝映,各領風騷,為烏尤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這些詩詞書法也成為研究烏尤寺發展脈絡、佛學禪理、書法文化的一大寶庫,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宗教和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勝理.寺隱烏尤傍綠天:樂山烏尤寺[J].中國宗教,2005(12):40-41.
[2]陳沫吾.論蜀中“五老七賢”的意義[J].文史雜志,2012(3):62-65.
[3]毛欣然.趙熙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115.
[4]王興國.從趙熙的交游看其藝術影響與成因[J].西泠藝叢,2020(4):35-43.
[5]唐長壽.趙熙詩詠烏尤山[N].三江都市報,2014-11-15(6).
[6]遍能,李中毅.烏尤寺楹聯集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7-18.
[7]趙念君.香宋先生年譜(續)[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52.
[8]趙熙.趙熙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9]趙熙.香宋詩鈔[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0]郭明興.郭沫若與烏尤山[J].郭沫若學刊,1999(2):11-12.
作者單位:成都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