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藝術史書寫的媒介演進與文明對話
藝術作為文明的鏡像,其呈現形態始終與技術革新緊密相連。從商周青銅器的鑄造、文藝復興油畫的罩染,到當代廣播電視的數字成像,每一次媒介變革都重塑著藝術史的敘事邏輯。本文在傳統繪畫、雕塑、建筑的比較框架基礎上,引入廣播電視這一現代媒介,探討其如何延續或改寫中外藝術的文化基因。通過“形態差異一基因解碼一媒介敘事一共性溯源”的四維結構,揭示藝術在不同時代、不同載體中的恒定本質與動態演進,為全球化時代的文明互鑒提供跨媒介視角。
廣播電視對藝術史的重構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認知范式的革命。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即按摩”理論揭示,電視鏡頭的推拉搖移本質上是對觀眾感知的“按摩”[1]。中國紀錄片的“意境留白”通過長鏡頭實現,如《故宮》中60秒空鏡展現琉璃瓦當的霜雪變化;而西方真人秀的“沖突剪輯”以3秒切換的蒙太奇制造感官刺激,兩種媒介語法分別延續了“天人合一”的沉浸式體驗與“主客二分”的分析性認知。截至2025年4月8日,《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 44% 的藝術經銷商在2024年首次迎來新買家,其中過半數為Z世代。他們更傾向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秒看”作品亮點,迫使畫廊把原本30分鐘的導覽壓縮成1分鐘“高能剪輯”,以匹配其碎片化認知習慣。
一、藝術形態學差異:從物質載體到媒介語言的對立
(一)繪畫:水墨卷軸與廣播電視屏幕的視覺語法
中國傳統繪畫的“游動視點”在廣播電視中轉化為“鏡頭的散點透視”。例如,央視的《中國繪畫藝術》紀錄片通過無人機航拍,將《千里江山圖》的“三遠法”轉化為動態游觀體驗,鏡頭從山巔“高遠”視角緩緩下降,經層巒“深遠”過渡至江面“平遠”,重現宋代文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間哲學。在繪畫材料上,水墨的滲透性與電視像素的離散性形成對比,徐冰《芥子園山水卷》的裝置藝術通過電視投影放大筆墨暈染細節,既保留了“墨分五色”的寫意基因,又以數字技術解構了傳統卷軸的物理邊界。此外,還有央視的《詩畫中國》運用AI技術將《千里江山圖》的礦物顏料顆粒進行納米級還原,通過8K顯微鏡頭展現宋代青綠山水的“三礬九染”工藝,使觀眾可清晰觀察礦物質在絹布上的結晶狀態,延續傳統繪畫“隨類賦彩”的物質基因[2」
西方油畫的“焦點凝視”則在廣播電視中演變為“特寫鏡頭的科學解析”。BBC《藝術的力量》以4K攝像機捕捉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的明暗對比,通過慢鏡頭展示油彩層積的“透明罩染法”,將文藝復興時期對光影的科學研究轉化為可視化的技術敘事;《藝術的解剖》則用3D掃描技術分析梵高《向日葵》的筆觸厚度,發現其油彩層積厚度達2毫米,通過慢鏡頭對比傳統罩染法與印象派厚涂法的物理差異,強化西方藝術對“物質真實”的科學追求。當代數字繪畫如大衛·霍克尼的iPad作品,雖沿用了色彩塊面的寫實邏輯,卻通過觸屏媒介重構筆觸的物理性,體現了西方藝術對“物質真實”的持續追問。
引用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的“第三意義”理論來分析廣播電視對傳統繪畫的符號解構[3-4]:在《詩畫中國》中,AR技術使王希孟筆下的山峰“生長”,這種動態演繹超越了繪畫原作的“明示意義”(山水景觀)與“暗示意義”(文人理想),創造出“技術崇拜”的第三意義,折射了當代文化對傳統基因的重新編碼[5]。而Netflix《抽象:設計的藝術》通過工業級鏡頭剖析草間彌生的波點繪畫,以顯微鏡級畫面呈現顏料顆粒的物理特性,延續了西方“模仿論”的科學基因。美蘭德媒體咨詢CMMR《2025年Q1中外紀錄片網絡傳播監測月報》顯示,截至2025年4月,藝術比較類紀錄片全網有效播放2.1億次,環比上升 28.7%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官方YouTube頻道單季播放5028萬次,彈幕及評論中“cultural difference”與“文化差異之美”關鍵詞合計出現率 62.9% 。
(二)雕塑:青銅鑄造與電視造像的材質隱喻
中國雕塑的“神韻寫意”在廣播電視中轉化為“符號化的集體記憶”。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紀錄片常以“千軍萬馬”的全景鏡頭強化其集體敘事,而對單個俑的面部特寫則刻意模糊,以突出“整齊劃一”的倫理秩序,呼應漢代畫像石的教化功能。宗教雕塑的媒介轉譯更具戲劇性,龍門石窟的4K修復紀錄片通過動態光影模擬,重現唐代造像“曹衣出水”的飄逸質感,同時以專家解說強調“佛教本土化”的文化融合,延續原文“形神兼備”的審美理想。湖北省博物館通過顯微觀察與鑄造痕跡分析,確認曾侯乙尊盤的鏤空附飾“無分型面且存在熔模澆鑄系統”,為其失蠟法整體鑄造提供了最早的技術判定[6]。從蠟模雕刻、陶范制作到銅液澆筑的全流程動態模擬,配合考古學家手持放大鏡講解紋飾中的蟠螭紋象征(楚國圖騰),將“神韻寫意”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可視化的技術敘事。除此之外,還有《國家寶藏》通過“文物擬人化”的短視頻方式,對青銅鼎的祭祀功能進行了生動的解讀。例如,大盂鼎化身為“西周普法主播”,以幽默的敘事手法削弱了集體符號的嚴肅性。
西方雕塑的“人體史詩”在廣播電視中演變為“個體英雄的視覺崇拜”。迪士尼紀錄片《米開朗基羅:天才的解剖》以3D掃描技術還原《大衛》的肌肉纖維走向,配合解剖學家的科學分析,將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轉化為“人體科學”的現代敘事。當代電視廣告中的雕塑化人物(如漫威超級英雄的肌肉建模),則通過慢動作鏡頭與金屬質感調色,延續古希臘“卡里斯瑪”理想的視覺編碼。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團隊通過CT掃描與計算機生成影像,對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進行了數字面部重建,為其 3000 年前的容貌提供了科學復原[7]。節目特別對比同時期中國商代后母戊鼎的鑄痕修復過程,前者以“科學復原”追求歷史真實,后者以“傳統范鑄\"延續工藝基因,體現了“物質永恒性”與“文化象征性”的媒介敘事差異。與此同時,意大利國家電視臺的《古典雕塑的秘密》運用VR技術,使觀眾仿佛能“觸摸”到《拉奧孔》雕塑上的蛇身紋理,通過感官沉浸的方式,加深了對西方藝術“物質永恒性”基因的理解。
(三)建筑:木構榫卯與廣播電視空間的結構敘事
中國建筑的“院落序列”在廣播電視中轉化為“時間性的空間敘事”。《紫禁城》紀錄片以“從午門到神武門”的線性鏡頭,重現故宮“前朝后寢”的禮制秩序,通過四季光影變化的延時攝影,展現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園林藝術的媒介轉譯更具詩意,《蘇州園林》專題片利用搖攝鏡頭模擬“步移景異”的游園體驗,曲徑通幽的視覺節奏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內核。《匠人·匠心》紀錄片跟蹤拍攝應縣木塔修復團隊,電視鏡頭近距離記錄斗拱拆卸時的“無聲契合”,工匠僅憑敲擊聲音判斷榫卯的松緊度,無須圖紙即可復原宋代木構邏輯。節目通過聲吶成像技術可視化斗拱的應力傳導路徑,與同期拍攝的巴黎圣母院石構拱頂力學分析形成對比,直觀展現“柔性抗震”與“剛性支撐”的結構哲學差異。
而西方建筑的“幾何霸權”在廣播電視中演變為“奇觀化的空間展示”。Netflix的《現代奇跡》系列以航拍鏡頭俯拍凡爾賽宮花園的軸線對稱布局,用三維動畫解析其“太陽王”的權力隱喻;而《建筑的故事》紀錄片則通過拆墻透視圖,揭示哥特式教堂飛扶壁的力學原理,將“理性主義”的建筑基因轉化為可視化的科學模型。HBO的《建筑的未來》第四集聚焦隈研吾設計的“長城腳下的竹屋”[8],電視畫面以24小時延時攝影記錄建筑在雨雪中的變化。竹材隨濕度產生的色澤深淺變化、屋頂積雪的自然滑落軌跡,配合建筑學家解說“負建筑”如何延續中國園林“藏與露”的智慧[9]。對比同集介紹的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廣州大劇院”,其流線型混凝土結構通過風洞實驗數據優化,體現了西方“形式追隨性能”的設計邏輯。
二、文化基因解碼:從傳統載體到媒介生態的深層映射(一)哲學思想的媒介轉譯:天人合一VS主客二分中國廣播電視的“寫意性”植根于道家“虛實相生”
思想。《中國詩詞大會》的舞美設計以水墨投影為背景,選手答題時的鏡頭切換如“留白”般簡潔,避免過多視覺干擾,營造“詩畫同源”的意境;紀錄片《典籍里的中國》通過“古今對話”的戲劇形式,將《天工開物》中的科技內容轉化為情感敘事,并以主持人引領宋應星走進袁隆平試驗田的跨時空情節,具象化呈現古代智慧對現代農業的深刻啟示[10]。節目整體以“經世致用”為精神內核,強調典籍的當代實用價值,實現從“道”到“技”的媒介功能規范。例如,中國節目《山水間的家》以無主持人、無腳本的紀錄片模式,讓鏡頭跟隨村民自然移動,展現了“道法自然”的生活哲學。而美國節目《黃石》系列則以強情節敘事重構西部景觀,將自然環境轉化為“個人英雄的試煉場”,兩種媒介敘事分別對應“天人合一”的關系性思維與“征服自然”的主體性思維。
西方廣播電視“理性化”源于柏拉圖的“理念論”傳統。BBC《地平線》系列紀錄片以數據可視化技術解析藝術史,如用AI算法還原梵高《星月夜》的筆觸運動軌跡,將藝術創作轉化為可計算的“理念模型”。《抽象藝術:一幅畫的誕生》則通過腦電波監測藝術家創作過程,試圖以神經科學解釋“靈感”的物理機制來延續西方對藝術的科學化認知。BBC的《科學與藝術的起源》第三集對比了中西方古代地圖繪制,通過電視動畫演示明代《鄭和航海圖》的特點,該圖以“針路”(指南針方位)為核心,凸顯出“海道必由”的實用導向。而同期的歐洲《波托蘭海圖》則以經緯度網格為基準來追求“地理精確”的科學理想。節目引用腦科學實驗,中國觀眾在觀看前者時,海馬體激活集中于路徑記憶區;反之,西方觀眾在觀看后者時,前額葉皮層激活于空間建模區,印證了哲學差異的神經基礎。
(二)歷史進程的媒介記憶:連續文明VS斷裂演進
中國廣播電視擅長“連續性的文化編碼”。《如果國寶會說話》用“文物 + 時間軸”結構,將商周青銅器與當代文創產品并置,如曾侯乙編鐘的原聲演奏與電子音樂改編交替呈現,直觀展現“禮樂文化”的千年延續;而《百年求索》系列紀錄片以建筑演變為主線,從唐代木構到現代鳥巢,用鏡頭語言構建“木構基因”的線性進化史。
西方廣播電視傾向“斷裂式的創新敘事”。Netflix《藝術革命》以“每個時代殺死上一個時代”為邏輯,對比哥特式雕塑的僵直姿態與文藝復興雕塑的動態扭轉,用蒙太奇手法強化“人文主義對神權的顛覆”;而《后現代藝術解碼》則通過戲謔解構,將杜尚《泉》與古希臘陶罐并置,暗示“現成品藝術對傳統美學的弒父”。
三、廣播電視敘事:數字時代的藝術基因載體
(一)跨文化傳播的“第三空間”構建
中外合作紀錄片成為文化基因的“翻譯器”。中法合拍的《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通過平行剪輯,將敦煌飛天的“S形曲線”與斷臂維納斯的“阿芙洛狄忒站姿”并置,用電視語言闡釋“東方神韻VS西方比例”的差異[11-12]。而鏡頭切換時的“水墨暈染轉場”與“油畫刮刀特效”,則暗示兩種藝術基因的對話可能。該節目在YouTube播放時,自動生成的AI字幕既保留了學術術語,又加人Emoji符號,體現了媒介技術對文化隔閡的彌合。除此之外,還有中日合拍的《敦煌與正倉院》紀錄片[8]該紀錄片通過電視鏡頭對比了唐代絹畫《引路菩薩圖》與日本正倉院藏的《鳥毛立女屏風》,前者以“散點透視”描繪菩薩引領往生場景,后者則用了“焦點透視”來突出女子服飾細節。節目特別設計了“畫中人物視線追蹤”的特效,發現中國畫作人物視線多向畫外延伸(暗示超驗世界),而日本畫作人物視線則更集中于畫面內(強調現世美感),直觀展現了“彼岸敘事”與“此岸審美”的基因差異。
(二)技術革新與藝術基因的動態博弈
AI生成藝術正在改寫傳統創作邏輯。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合作的《千里江山圖3.0》數字長卷,運用了AI算法解析宋代青綠山水的“三遠法”空間邏輯,將靜態古畫轉化為可交互的動態場景。觀眾點擊畫中的漁夫,系統就會彈出《夢溪筆談》中關于宋代漁業的文獻片段,實現了“視覺游觀”與“歷史敘事”的融合。技術團隊刻意保留水墨暈染的自然瑕疵(如 15% 的像素噪點模擬絹布老化痕跡),體現了對傳統“寫意基因”的尊重式創新。該項目獲2024年“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獎”。
西方團隊則用算法解構經典藝術基因。谷歌藝術與文化實驗室的《蒙娜麗莎:越界》項目,通過計算機視覺分析達·芬奇的暈涂技法,生成動態視頻展示畫作中“神秘微笑”的光影變化原理[13]
(三)受眾參與的基因重構
短視頻平臺催生藝術史的“UGC敘事”。抖音平臺的“#挑戰千里江山圖”話題,用戶運用貼紙特效將自己融入王希孟的山水畫卷中,通過“虛擬游觀”重構傳統繪畫的“主客關系”,其中Z世代(16—30歲)參與度占比 68% ,通過“虛擬游觀”重構傳統繪畫的“主客關系”。而TikTok的“#解構大衛”挑戰中,用戶給米開朗基羅雕塑添加了現代服飾與表情符號,以戲謔的方式消解經典的“神性”,延續西方藝術的“個體解構”傳統。
四、超越差異的人類共性:從物質媒介到精神共鳴 參考文獻:
(一)審美超越性的媒介共通
中外廣播電視均通過技術手段強化“崇高體驗”。《航拍中國》的珠峰航拍鏡頭以8K分辨率呈現雪粒折射的丁達爾效應,配合交響樂團的恢宏配樂,將山水意境升華為對自然的敬畏。而IMAX的紀錄片《行星》用引力模擬動畫展現星系運轉,配合杜比全景聲的“宇宙白噪音”,使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數學之美。該片全球票房超2.3億美元,觀眾滿意度達 91% 。中外廣播電視均以媒介技術實現對“美”的本體論追求。
(二)傳承創新的媒介機制
電視節目構建起“傳統一現代”的基因橋梁。《書畫里的中國》邀請當代藝術家在故宮現場創作,如徐冰用英文方塊字書寫《蘭亭序》,在電視直播中實現“傳統筆墨 + 現代符號”的共時性展示,體現了中國藝術“仿古開新”的連續性基因。而在《抽象:設計的藝術》中,將枯山水與極簡設計并置,以蒙太奇揭示東方美學的現代轉譯,展現西方藝術“斷裂式創新”的解構邏輯。兩者殊途同歸,均以媒介為橋,在“傳承”與“顛覆”中守護人類對藝術基因的永恒探索。
結論:媒介迭代中的藝術史書寫革命
從巖洞壁畫到元宇宙藝術,人類始終以技術為筆書寫文明。本文通過引入廣播電視這一現代媒介,揭示中外藝術的文化基因并非靜態標本,而是隨媒介發展不斷重組的動態系統。中國藝術的媒介進化如“水墨在數字宣紙的暈染”,在保留寫意基因的同時又適應技術載體;西方藝術的媒介變革似“油彩在像素矩陣的重構”,不斷突破寫實傳統的邊界。這種差異在廣播電視中具象為中國紀錄片用“意境留白”延續“天人合一”的感知方式,西方真人秀以“沖突敘事”強化“主客二分”的認知邏輯。然而,當《航拍中國》的珠峰雪粒與《行星》的星系模擬帶來同等震撼的心靈沖擊,中外藝術終究在“技術媒介”的熔爐中煉就成“差異為表、人性為里”的文明合金。
在人工智能與腦機接口即將顛覆媒介形態的未來,藝術史研究需建立“跨媒介基因圖譜”,既要追溯青銅鼎與電視屏幕的鑄造邏輯共性(如集體敘事),也要解碼水墨暈染與像素渲染的視覺語法差異(如寫意VS模擬)。這種研究不僅是對藝術形態的跨時空比較,更是對人類文明認知方式的終極追問:當藝術可以通過神經信號直接傳遞,中外藝術的基因差異是否會最終消弭?而那些在媒介變遷中始終閃耀的人類共性,又將如何定義未來的文明形態?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彭吉象,孫琪惠.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中國藝術史[J].中外文化與文論,2024(1):21-36.
[3]羅蘭·巴特,李洋,孫啟棟.第三意義:關于愛森斯坦幾格電影截圖的研究筆記[J].電影藝術,2012(2):102-108.
[4]羅蘭·巴特.文之悅[M].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王丹.中西方繪畫差異及對未來發展的思考[J].美與時代(中),2019(2):31-32.
[6]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考古發掘報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49-356.
[7]M. CW, N. S S, Jessica Y C L, et al.Revealing the faceof Ramesses II through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3Dfacial reconstruction and 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23.
[8]劉聽煒.體驗建筑師走廊:解讀隈研吾的竹舍[J].南方建筑,2003(3):61-63.
[9]何蘇六.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10] Yuxuan D,Honglian C .The Shaping of NationalImage by Cultural Documentaries in Cross-culturalPerspective-with the example of China in theClassics [J] .Literature and Art Development andInnovation,2024,1(6):13-18.
[11]張鵬,盧寧.論中西藝術創作觀念的差異:“敦煌飛天形象”與“西方飛動形象”之比較[J].藝術教育,2009(7):7.
[12]賀軍邦.試析“敦煌飛天”與“西方天使”體現出的文化差異[J].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14,21(5):95-98.
[13]彭姝婷.我國歷史文化影像敘事與傳播的創新之道:以故宮題材影視作品(2005—2021)為例[J].中國廣播,2022(3):51-55.
作老單位:同汶大學藝術與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