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法的發展“繁榮\"與“隱憂”并存。一方面,在新時代傳統文化復興的春風中“書法熱”持續升溫,學科體系不斷完善,書法創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浮躁之風盛行下的急功近利之心和價值判斷的碎片化,造成了文化內涵缺失、形式主義稱勝的“展覽體”“江湖體”書法泛濫。書法的文化生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2022年書法升格為與美術并列的一級學科“美術與書法”后,不僅有利地扭轉了長期以來學科定位模糊、學科體系碎片的現狀,而且將為當代書法創作、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學科和學術支撐。這一變革將推動書法教育體系的重構,培養既具備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又具現代審美理念的新時代書法人才。
在書法創作方面,首先將促進藝術價值取向的重構。針對當代書法逐漸脫離生活書寫,“記言錄史”“抒情達意”的弱化,中國書協曾提出“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書法方針,直指當下書法創作“脫離傳統”“文意隔膜”等弊病,發揮書法寄情抒懷與記言錄史的功能。中國書協舉辦的“國學修養與書法”高研班和展覽評審中設立的“文字文本審讀委員會”,正是引導創作者注重自身藝術素養和文化涵養的提升,在傳統文化中滋養心性,實現“藝文兼美”的精神升華。學科升級在推動書法領域重審“技”“道”關系的同時,也能為當代專業化發展的書法藝術提供學科理論的指導,有利于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新一代書家。其次將促進書法取法和創作維度的拓展。學科體系的完善,將不斷拓展以名家、名碑為主體的書法經典體系,殘碑斷簡等新考古發現的各類書跡將不斷納入書法取法的視野,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新資源,使書法藝術煥發出傳承與創新的時代生機。
在書法理論方面,書法研究的體系化與跨學科融合將成為學術發展的新趨勢,推動書法研究向深度和廣度拓展。首先,書法史論研究的立體化。長期以來聚焦于書法個案與風格分析的書學史研究,將在跨學科融合的視野下轉向新方法、多角度、跨維度的歷史重構。其次,促使書法評論學術范式和評論話語體系的構建。書法評論將不再局限于形式美感,而是透過筆墨形式、文本內容,深入探討作品的內在精神、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形成更為嚴謹的學術規范和學術評價體系,推動書法評論從感性鑒賞走向理性分析,從單一審美評判走向綜合文化解讀,提升書法評論的思想深度和影響力,切實為書法創作和研究提供學術指導,推動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書法藝術的當代發展,絕非簡單追求形式內容的創新和學術產出,而是要在學科重構中完成文明基因的現代轉譯。站在書法升格為一級學科的歷史新起點,文化內涵的深化仍是當代書法發展的核心。唯有如此,書法才能真正融入現代文化語境,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煥發持久生命力。
作者簡介:再令江,藝術學博士,中國史博士后,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擔任全國第十二、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評審審讀委員,“偉業”“征程”等全國重大主題書法大展審讀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書協副主席、山西省書畫院院聘書法家。曾榮獲第八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第四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優秀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