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024-04
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滋養學生心靈的源泉。在當今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經典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質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學習評價方式往往側重于知識的記憶與書面考核,難以全面考量學生對經典內涵的理解與感悟。吟詠成誦作為一種古老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強調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節奏韻律來感受經典的韻味與意境,與傳統文化經典學習相得益彰。由此可見,探索吟詠成誦在傳統文化經典學習評價中的實踐模式,能夠為教育者提供新的評價視角和方法,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經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通過韻律感知評價,提高學習效果
大多數傳統文化經典都具有嚴謹的韻律結構,如詩詞的平仄、押韻,文言文的節奏等。韻律不僅可以使這些經典作品富有音樂美感,還能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特點,通過對學生吟詠時韻律的感知評價,來了解學生是否把握了經典的基本節奏和音韻規律,進而判斷其對文本的初步理解程度。學生也可以根據韻律,來客觀評價自己的學習程度,以便于自我提升,同時將這個評價方式貫徹落實到之后的學習生活中來。
例如,以古詩詞的教學為例,古詩的韻律感容易把握,學生也更容易理解、掌握吟詠技巧。以《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為例,首先,教師需要尋找網絡吟詠音頻資源,讓學生先感受一下吟詠這首詩的整體感受,對情感有大致的把握。隨后,教師需要親身示范正確的吟詠方式,強調平仄和押韻規則,并讓學生進行跟讀,指出吟詠時需要注意的細節。然后,學生需要分組吟詠,互相傾聽,互相助力同學的學習。教師在評價時,需要重點關注學生是否能準確讀出韻腳,平仄聲調是否符合要求,對韻律把握較好的小組給予表揚,對存在問題的小組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通過韻律感知深入理解經典
二、通過情感表達評價,檢驗學習程度
經典作品往往蘊含豐富的情感,詩人或作者通過文字傳達喜怒哀樂、家國情懷等,因此,吟詠也不能僅僅是對著文字捧讀,而是需要在體會作者情感、感受作者心情之后,結合自己的共情力進行表達。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融入相應情感,將文字背后的情感通過聲音展現出來,可以反映學生對此作品的理解程度與學習程度,進行情感表達評價。根據情感表達評價的高低,也可以檢驗他們對經典內涵的領悟深度。同時,作為相關教學工作者,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以及情感表達能力。
例如,以杜甫的《登高》為例,這首詩蘊含復雜的情感,學生正處于少年時代,若是想要表達出詩人的情感,就需要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共情力等來進行吟詠。因此,這首詩可以反映出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對情感的把握。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跡和創作背景,讓學生體會詞中蘊含的悲戚、傷感之情。隨后,在學生吟詠時,教師需要觀察并評價學生聲音的高低起伏、強弱變化是否能體現出杜甫對人生的感慨。例如,有的學生會通過加人一些嘆氣、哽咽來體現杜甫的心境,使吟詠更加具有真情實感;而有的學生則因情感理解不足,只能表達單調的悲傷。教師據此對學生進行點評,引導他們進一步感受情感與文字的融合,提升對經典情感內涵的理解能力。
三、通過節奏把握評價,提高句構理解力
不同的經典文體有其獨特的節奏特點,合理把握節奏有助于展現經典的韻味和氣勢,也有助于內容的記憶。因此,在吟詠過程中,通過節奏的快慢、停頓的位置等,可以將其與文本的語義、情感緊密相連,提高學生對句式結構的理解力與記憶力。教師通過評價學生對節奏的把握,也可以了解他們對內容意義層次的理解,為后續的教學提供依據。
例如,在教授《論語》時,教師就可以首先講解句子的語法結構和語義停頓之處,讓學生記錄在課本中。隨后,學生需要根據音頻資料等進行模仿吟詠,主要是熟悉對話的內容,初步把握對話的節奏,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學生吟詠過程中是否能在恰當的地方停頓、節奏是否符合文義、吟詠出來的效果是否自然等。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話,正確的節奏應該是在“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后稍作停頓,若是對這句話的內容不理解,就很容易停頓錯位置。因此,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節奏表現,判斷其對文意的理解情況,對節奏把握不準的學生進行示范和糾正,幫助他們通過節奏理解經典的邏輯關系。
四、通過語調變化評價,提高學生表現力
在吟詠中,語調是表達情感和語義的重要手段。語調的抑揚頓挫能夠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促使聽眾共情,達成藝術上的有效加工。不同的情感、語氣需要通過不同的語調來呈現,因此對語調變化的評價可以反映學生對經典文本情感色彩和語氣特點的把握。教師可以借助這一點,來鼓勵學生表達自己,讓學生的自信心不斷提高。
例如,以《琵琶行》的吟詠為例,本詩的情感鋪墊、場景描寫等都十分細致,學生可以很容易通過文字感受到作者的傷感之情,并高度共情其中的琵琶女與作者。當吟詠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時,可以用激動、欣喜的語氣來表達作者對“如聽仙樂耳暫明”的感受,而吟詠至琵琶女自訴自身經歷時,又可以放緩語氣,用悲傷的情感展現,不僅讓聽眾感受到其中的蒼涼之意,共情琵琶女的人生境遇,還可以以此來銜接接下來作者的內心所想,讓情感過渡更加自然。在評價時,教師需要看學生是否能準確把握情感變換,從激動、欣喜到惋惜、悲傷,對語調運用得當的學生給予肯定,鼓勵他們進一步發揮語調的表現力,使經典的情感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來。
五、通過意境營造評價,提高學生聯想能力
經典作品常常描繪出獨特的意境,讀者通過想象和聯想進人其中,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與情感表達。因而,在吟詠成誦時,學生若能通過聲音營造出相應的意境,說明他們對經典所描繪的場景和情感有了較深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意境的營造,也可以反映出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程度,同時顯示出自身情感表達能力的強弱。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只有學生沉浸在自身營造的意境中,才可以以此來感染聽眾,確保吟詠可以將經典作品的魅力盡數顯現
例如,在教授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樣一個情景:站在赤壁遺跡,看著從古到今都存在于此的景色,感受千年來未曾改變的、曾經吹拂在古人身上的風,在曾經的某一時刻,這里朦瞳遍布,有英雄豪杰聚集于此,開辟了歷史。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與作者共情,感慨歲月的流逝、歷史的磅礴與“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情思。學生吟詠時,教師需要評價學生能否通過聲音的輕重緩急營造出懷古之感,不僅是對歷史的癡迷,更是對人間變幻的感嘆。通過意境營造評價,促使學生深人體會經典的意境美,提升對經典的審美能力。
六、通過記憶準確性評價,輔助學生學習
對吟詠成誦來說,反復地誦讀十分有必要,只有熟悉了吟詠的內容,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通過對學生記憶準確性的評價,可以看得出學生的理解程度。準確記憶經典原文是深人學習和理解的基礎,通過對學生記憶準確性的評價,也可以了解他們對經典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吟詠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個學習方法不僅可以應用于吟詠成誦,還可以在其他部分的學習中發揮作用,以此來更好地輔助學生的學習。
例如,以《論語》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由于語言風格的變遷,《論語》中的語句對學生來說會有些晦澀拗口,若是要準確無誤地記下來,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因此,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吟詠背誦活動,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日漸熟悉,對其意義內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最后達到一字不差的程度。在評價時,需要檢查學生是否能準確無誤地背誦原文,字詞的發音是否正確,有無漏字、添字現象。對能夠準確快速背誦的學生,教師也需要給予獎勵,對記憶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通過增加吟誦次數、分段背誦等方式幫助他們提高記憶準確性,確保學生扎實掌握經典內容。
七、通過個性化演繹評價,鼓勵個性發展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經典作品,每個學生都會根據自身的認知與情感,產生不同的理解。在鼓勵個性發展的當下,學生的個人看法顯得尤為重要,這可以鼓勵他們發展成為具有獨特個人魅力的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借助吟詠這一手段,可以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演繹空間,讓其可以結合自己的看法進行藝術加工,增強吟詠的表現力。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還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對經典的內化程度,為教學評價提供客觀依據。
例如,在學習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象,進行個性化吟詠演繹。這首詞在不同的學生眼里,會有不同的情感表現。例如有的學生看到了其中歷史的變換,由“懷古\"這個主題出發,吟詠時多了恢宏大氣之感。有的學生則聚焦于作者展現出的個人經歷,體會到作者對報效國家的一片赤誠之心,在吟詠時則加入激情。而有的學生從作者借用廉頗的事跡看出,雖然作者本人渴望為國征戰,但是人已老矣,已不會有人關注一個老者了,在吟詠時加入傷感。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進行積極評價,肯定他們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在個性化演繹中深化對經典的理解。
八、通過合作吟詠評價,培養綜合能力
合作學習是如今被廣為應用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合作學習,各個成員之間可以相互激勵、相互學習,促進共同進步。因此,對教師而言,可以借助合作吟詠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使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都能得以提高,同時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經典。對合作吟詠的評價可以關注學生在團隊中的表現和團隊整體的吟詠效果,讓學生的團隊意識得以增強。
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選擇一些適合于合作吟詠的經典作品如《沁園春·長沙》,讓學生開展合作吟詠。通過合作吟詠,可以感受到單人吟詠時不同的情感,可以讓文字展現出的力量以眾口同聲的方式釋放出來,增強感染力,學生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大氣磅礴。在評價時,教師一方面需要看小組內成員之間的配合是否默契,聲音是否和諧統一,節奏是否一致;另一方面評價小組對作品的分工是否合理,是否通過不同成員的吟詠展現出詩歌情節的發展和人物形象的特點。對合作出色的小組,組織經驗分享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與交流。
九、通過積累拓展評價,豐富文化儲備
對傳統文化經典學習來說,由于內容與知識的浩瀚,因此并非一個短期的過程,而需要長期積累和不斷拓展。因此,教師的教學也不必急于一時,而是需要重視積累,讓學生的傳統文化經典儲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最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自身身心得以被它們滋養。教師通過對學生經典積累量和拓展能力的評價,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廣度和深度,激勵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經典儲備,提升文化素養。
例如,教師需要設定一定的時間周期,要求學生在吟詠已學經典的基礎上,自主積累新的經典作品。為了便于學生的行動,教師可以分享一些實用的網站、優秀的書籍等,讓學生可以有一個知識獲取的渠道,促使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評價時,教師需要檢查學生新積累的經典數量和種類,以及他們能否將新學經典與已學內容進行關聯和拓展,通過吟詠的方式檢驗其對內容的理解。學生通過這個方式,可以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與知識儲備,讓鑒賞能力與審美水平都得以提升,同時促使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積累拓展成果進行展示和表揚,鼓勵學生持續學習,拓寬經典文化視野。
十、通過反思總結評價,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反思總結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能夠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學習策略,促進自身成長。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不會在這方面著力,導致許多學生依然不知道該如何進行反思總結,使得學習效果不佳。因此,在傳統文化經典學習評價中,廣大教師需要將此落實,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例如,每當完成一個階段的經典吟詠學習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反思總結活動。在十分鐘的時間里,學生需要回顧自己在吟詠過程中的表現,包括韻律把握、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優點和不足,以及自己對整體吟詠的感受,體悟自己當時的心境。接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撰寫反思報告,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試著提出改進措施,讓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需要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反思心得,共同提高。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思總結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促進學生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十一、結論
總之,在“尋聲辨味”理念的指導下,吟詠成誦在傳統文化經典學習評價中的實踐模式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策略。通過從韻律感知、情感表達、節奏把握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價,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情況。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經典誦讀水平,更能引導學生深人理解經典內涵,感受經典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靈活運用這些評價策略,不斷探索和完善評價體系,讓吟詠成誦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經典的有效途徑,助力學生在經典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2024(32):15-17.
[2]蘇珍秀.文化為體建構為徑多元一體——高中語文“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備教學評一體化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4(30):28-30.
[3]陸麗春.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24.
[4]李玥.深度學習導向下高中語文“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5]鄭好.“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3.
[6]謝旺.高中語文“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教學研究[D].吉林:北華大學,2023
[7]徐靜怡.高中語文“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深度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