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048-03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量和識字能力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理解、表達和運用水平。傳統(tǒng)識字教學存在重識字量輕識字能力、脫離語言實踐等問題,難以滿足新時代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需求。為優(yōu)化識字教學,學界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有學者提出整合識字資源、豐富教學形式的策略;也有學者強調在語境中感悟字詞、體驗語言魅力的重要性。這些研究為文章提供了理論支撐。在此基礎上,文章聚焦“隨文識字”結構化教學,致力于在字詞學習過程中滲透語言積累、思維發(fā)展和審美體驗,盤活語文課堂,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領識字教學走向詩意化發(fā)展的道路。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現(xiàn)狀
隨著語文新課標的實施,識字教學逐漸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領域。各地學校積極探索有效的識字教學模式,采用圖片、兒歌、游戲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理解字詞。同時,教師重視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語文運用能力。這些舉措提升了識字教學質量,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和語言表達能力。然而,當前識字教學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些教師過于注重識字數(shù)量,忽視字詞內化和語境理解,導致學生識而不會用、學而不懂用。評價方式也相對單一,側重識記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難以全面評估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針對這些問題,亟須優(yōu)化識字教學理念和方法,引導學生在整體語境中感悟漢字魅力,強化字詞應用實踐,最終達到提升綜合語文能力的目標。
二、“隨文識字”結構化教學的價值
(一)在整體語境中凸顯語言價值
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強調語言的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主張在語篇語境中學習語言。“隨文識字”教學恰與該理論不謀而合。它要求識字教學緊扣課文脈絡,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自然習得生字詞。學生通過整體感知、主動建構,在語境中體味字詞意蘊,實現(xiàn)字詞內化,逐步過渡到熟練運用。相比孤立識字,這種方式能幫助學生深入領會字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表達效果,增強語感,提高語用能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從識字到用字的遷移,完成從語言知識到語言運用的跨越。“隨文識字”結構化教學彰顯了整體語境在識字中的獨特價值,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感悟,為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知識建構中體現(xiàn)系統(tǒng)價值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識字教學要引導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構建系統(tǒng)的字詞知識網絡。“隨文識字”教學為學生搭建字形、字音、字義的多維鏈接,引導學生在反復接觸、主動思考中建構字詞框架。例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形近字、音近字、詞族等,加深字形印象,厘清字音關系,拓展字義理解。學生在不斷地比較、歸類、綜合中建構起系統(tǒng)完整的字詞知識體系,新學字詞不再是零散知識點,而是融人了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知識由“點”連成“網”,學生對字詞的記憶和理解更加深刻,運用更加靈活。系統(tǒng)的字詞積累讓學生在識字學習中形成規(guī)律認知,減輕識字負擔,為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
(三)在能力培養(yǎng)中彰顯發(fā)展價值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更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隨文識字”教學秉持詩意教學理念,力求在識字過程中滲透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學生在感受課文意境、領悟字詞意蘊的過程中,能萌發(fā)語言敏感性、培養(yǎng)語感,提升審美鑒賞力。教師引導學生品味優(yōu)秀文章,在美的熏陶中提升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底蘊。此外,學生通過主動建構、合作探究等識字活動,能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自主學習、質疑探究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品質。在識字實踐中,學生能提高語言表達和運用的綜合能力,奠基語用基本功。綜上,“隨文識字”教學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其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三、“隨文識字”結構化教學的詩意建構路徑
(一)追本溯源,在字里行間探尋漢字之美
在“隨文識字”結構化教學中,探尋漢字之美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基于漢字的造字特點和文化內涵,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漢字的形態(tài)結構入手,深入理解漢字背后蘊含的文化智慧。通過對漢字字形的分析和探究,幫助學生建立對漢字系統(tǒng)的整體認知,培養(yǎng)其對漢字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認同感。同時,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其主動發(fā)現(xiàn)漢字的奧秘,感受漢字的魅力。
以“森\"字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過程:首先,展示“森”的圖片,創(chuàng)設自然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森林的特點。然后,通過分析“森”字的構字特點,讓學生發(fā)現(xiàn)“森\"字由三個“木\"字組成,形象地展現(xiàn)了樹木茂密的景象。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用三個‘木’字來表示‘森’呢?”通過討論,學生能夠理解漢字的會意特點,感受造字的巧妙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索更多類似的漢字,如“晶”“淼”“焱”等,幫助學生理解漢字構造的規(guī)律。最后,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漢字進行組詞或造句創(chuàng)作,加深對漢字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生字,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其對漢字的深層理解和文化認知。
(二)以文帶字,在詩意課堂中探索識字妙法
以文帶字教學策略強調在整體語境中進行識字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在感受文本魅力的同時自然習得生字。這種教學方式注重將識字內容分層設計,根據(jù)字詞的難易程度和使用頻率,合理安排教學重點。同時,通過詩歌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美,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和理解生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意境美,通過朗讀、吟誦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優(yōu)美的語言情境中感知字形、理解字義,實現(xiàn)識字教學的詩意建構。
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江南》一課為例,本課包含“江”“南”“可”“采”“蓮”“戲”“間”“東”“北”等二類字和“可”“葉”“東”“西”等一類字。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活動: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江南水鄉(xiāng)的蓮塘景色,創(chuàng)設詩意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示范朗讀古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江南”二字,理解“江南”是地名,表示長江以南的地區(qū)。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多次出現(xiàn)的“蓮葉”一詞,通過示意圖幫助學生認識“葉\"字。教師可以提問:“小魚在做什么呢?”引導學生注意到“戲”字,理解“魚戲”就是小魚在嬉戲玩耍。最后,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字,通過手勢指向幫助記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反復朗讀、吟誦,讓學生在詩歌的節(jié)奏中自然記住生字,同時感受詩歌描繪的優(yōu)美畫面。
(三)生活為媒,將生活經驗融入識字情境
生活經驗是學生認知世界的重要基礎,將識字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果。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建立起已有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生字。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變化,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為識字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四季》一課為例,本課包含“季”“說”“是”“春”“青”“蛙”“夏”“著”“皮”“地”“就”“冬”等二類字和“四”“小”“是”“天”等一類字。教師可以這樣組織教學:首先,通過展示四季變化的圖片,創(chuàng)設直觀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先朗讀課文:“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荷葉圓圓,他對青蛙說:‘我是夏天。谷穗彎彎,他鞠著躬說:‘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我就是冬天。\"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四”字的書寫特點,幫助理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接著,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小鳥”中的“小\"字,可以通過比較“大一小”的方式加深印象。在學習“說\"字時,教師可以設計對話情境,讓學生體會“說”的含義。對“天”字的教學,可以請學生抬頭看看天空,感受“天\"字的含義,并引導其書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季節(jié)特征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加深對生字的理解和記憶。
(四)思路清晰,以結構化思維繪制識字藍圖
在“隨文識字”結構化教學中,清晰的教學思路和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是確保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課程要求,科學設計教學內容,構建系統(tǒng)的識字教學體系。首先,可以采用分類識字法,按照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將生字進行分類整理,如形聲字、會意字等,幫助學生掌握識字規(guī)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字族詞表,如以“水”部件為例,整理出“河”“湖”“海”等相關字詞,幫助學生建立字形聯(lián)系。其次,運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將課文中的生字按照語義關系進行歸類整理,如將表示天氣的字詞、表示事物特征的字詞分別歸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此外,還可以建立識字檔案,記錄每個學生的識字情況,包括已掌握的字詞、易錯字、生字積累等,為后續(xù)教學提供參考依據(jù)。通過這些具體措施,使識字教學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
(五)知行合一,以多元評價助力成長跨越
為了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還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首先,可以建立“識字成長檔案”,通過觀察記錄、作業(yè)分析等方式,全面記錄學生的識字學習過程和進步情況。在檔案中設置“本周新識字”“易錯字提醒”“創(chuàng)意用字”等欄目,幫助學生系統(tǒng)整理學習成果。其次,教師可以實施“小組互評”機制,定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識字競賽或展示活動,通過同伴互評的方式激發(fā)學習積極性。例如,可以開展“字詞達人”評選活動,設置“認字能手”“書寫之星”“造句高手”等獎項,鼓勵學生在不同方面展現(xiàn)特長。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家校共評”的方式,邀請家長參與評價過程,記錄學生在家中運用所學漢字的情況,形成學校教學與家庭輔導的良性互動。這種多維度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促進持續(xù)進步。
四、結論
“隨文識字”結構化教學在整體語境中滲透識字,通過詩意化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漢字魅力,在主動建構中掌握系統(tǒng)字詞知識,最終形成語文綜合運用能力。這一教學理念契合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為學生語文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識字教學要順應時代發(fā)展,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優(yōu)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詩意盎然的課堂中感受語文魅力,在識字實踐中收獲成長的喜悅。
參考文獻:
[1]肖珺.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漢字文化融入研究D].黃石:湖北師范大學,2024
[2]李孟遙.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的情境化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4
[3]葛曉宇.小學語文低年級隨文識字教學的行動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3
[4]熊曉芳.淺談小學語文課堂隨文識字的實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