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142-03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其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局限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與背誦方面,更要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愛國主義情懷、唯物史觀和史料證實等綜合素養,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掌握科學有效的方法論,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一、探究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的意義
伴隨著新課程教育理念在初中教學中的貫徹與落實,傳統教學模式及理念已經很難適應新的教學環境,更無法滿足當前初中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和成長需要。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摒棄了以往以歷史知識記憶和背誦為核心的單一化教學理念,不僅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增強了歷史課堂趣味性,同時也極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從而滿足了初中階段學生學習需求,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復合型人才成了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和主要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素養是一種適應社會發展的核心品質和關鍵能力,這也是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和具備的基礎能力。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倡初中歷史教師從多維度開展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突破單一化知識的認識層面,學會從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歷史知識,讓學生在不同視角下審視歷史,總結歷史知識的學習規律,逐步掌握一套較為科學、系統的歷史學習方法論,這對學生歷史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
二、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一)教學理念單一,學習興趣不足
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持續影響下,部分歷史教師在初中教學過程中依然延續以“教學為主,學習為輔”的教學理念,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灌輸和記憶,導致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這是因為教師作為歷史課堂的主體、歷史知識的傳授者,往往將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一味機械化地對學生灌輸歷史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對歷史知識的剖析與深度思考,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學習興趣的培養,直接阻礙了學生歷史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能力不足
社會在不斷改革與發展,教育教學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然而,當前,有的教師沒有結合學生學習需求與教育改革發展趨勢,仍然依賴傳統的黑板、粉筆等教學工具,缺乏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使得歷史課堂枯燥乏味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一步地理解與內化。
(三)忽略核心素養,阻礙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成了每個教師需要關注的焦點,這也是新形勢下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學習與具備的基礎能力。然而,從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實情來看,有的教師并不重視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側重學生應試能力的提升,如采用題海戰術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通過強化練習提升學生應試能力,忽略了學生時空觀、家國情懷、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等綜合素養的培養,阻礙了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通過多媒體輔助,建立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事件發生在特定的時空下,學生學習與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把握時間節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歷史教材中的內容以“動靜結合”的方式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實現“時空跨越”,依托多媒體呈現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時空觀念,增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以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的內容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對九年級的學生來說,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兩河流域有關的歷史事件既遙遠又陌生,因此在學習與之有關的內容時往往會以聽故事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度學習與理解。為了改變這一實際情況,教師應轉變故事灌輸的教學方式,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法老的陵墓、尼羅河流域的景色等圖片和視頻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將歷史教材上“靜態”的文字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一來,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古埃及的輝煌與神秘,將過去特定空間和時間發生的真實歷史以媒體再現的方式進行直觀展示,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歷史知識的理解。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地圖,引導學生思考古代不同地域的文明與地理位置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特定空間和時間下所發生的真實歷更事件的分析與探究,學生能發現古埃及農業的發展之所以長期保持穩定狀態,與尼羅河有直接關系,這將進一步提升學生從空間與時間角度審視與思考歷史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建立時空觀念以及更好地審視與思考歷史知識。
(二)創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之一,體現在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等多方面。通過創設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歷史情境,能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思考歷史問題。這樣不僅能發揮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通過與歷史內容產生連接,強化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幫助學生培養家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為了給學生創設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有關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本節課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同時期中國真實的社會場景以圖片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在觀看多媒體展示畫面的過程中,學生能看到英國當時的工廠、蒸汽機和城市面貌等,這與同時期的中國可謂天壤之別,由此能引發學生對工業革命的思考,讓學生意識到工業革命對城市面貌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變革。在學生學習與了解本節課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對當時英國的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基于此,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導入:“英國工業革命對英國國內社會發展、國際地位和世界格局有怎樣的影響?中國當時為什么沒有開展工業革命?”待問題提出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扮演工業革命時期的不同階級,如A組扮演工人階級,B組扮演資產階級,然后鼓勵每組成員結合當時英國的社會發展背景站在各自立場思考與分析問題。這樣一來,能為學生創設與歷史內容有關的歷史情境,能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不同角色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感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工業革命時期的社會矛盾和沖突。同時,也能讓學生意識到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鼓勵自主探究,增強以史為據意識
有的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僅僅停留在教師的講解和對歷史教材的閱讀層面,并未認真思考和剖析。通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以史為據進行深度剖析歷史的思維法門,這將對學生歷史思辨能力和史料實證素養的提升有積極作用。
例如,通過學習《第一次工業革命》這節課的內容,九年級學生能清晰地了解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在工業創新性發展方面領先于當時其他國家。同時,在學習完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內容以后,學生也能清晰地了解英國在后期從工業發展領先世界的局面跌落神壇,逐漸失去了領先地位,美國和德國取而代之。為了讓學生了解英國逐步落后的根本原因,教師應摒棄傳統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歷史書籍和相關資料對英國工業革命逐步走向落后的原因進行深度剖析,結合史料資源,讓學生圍繞真實的歷史、記錄的歷史、傳播的歷史和接受的歷史等不同層面對歷史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各類史料的對比分析,學生能了解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所以在英國興盛,主要是因為其政治制度的確立等提供了基礎保障,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英國依然走經驗與教條的發展路線,在工業發展方面長期依賴于廣闊的殖民地市場獲得豐厚的利潤,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導致設備陳舊、技術落后。而同時期的美國和德國重視教育和科技創新,在發展中迅速超越英國。這種方式相比于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的方式來說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史料實證素養。
(四)開展合作學習,提升唯物史觀素養
歷史的發展往往有其規律性可循,“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是學習、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方式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客觀看待歷史的能力,以提升學生唯物史觀素養。
以《文藝復興運動》這節課的教學為例,在學生學習完相關內容以后,為了在強化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與理解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唯物史觀素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具體如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是經濟基礎組、思想文化組和科技發展組。緊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初中歷史教材內容,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角度開展探究活動,并分別給不同小組布置相關任務。對經濟基礎組,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與梳理14世紀時意大利工商業發展情況,討論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關史料;對思想文化組,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結合教材知識,分析和討論但丁《神曲》中對教權至上的態度和原因,并分析達·芬奇《蒙娜麗莎》中人本主義精神的表達;對科技發展組,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教材知識探究知識傳播與社會變革的關系。在各小組完成探究任務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各小組討論的問題進行鏈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對同時代社會改革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幫助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演進。
四、結論
總而言之,傳統教學模式及理念已經很難適應新的教學環境。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緊密結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設計科學有效且滿足初中階段學生學習需求和成長需要的教學策略,讓初中歷史課堂有魂有魄,有溫度,有厚度。通過多維度學習與了解歷史知識,引領學生在有聲有色的課堂暢游。
參考文獻:
[1]夏文華.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2(4):12-14.
[2]周艷紅.思政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教育界,2021(37):34-35.
[3]李翠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9) :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