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020-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以評價作為指導學生改進教學的方向是相當必要的。但如今,教學觀念快速變革,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讓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而相比教學,評價方法的更新相對滯后,這讓教學和評價在連貫性上的問題變得日益突出,也大幅度制約了評價促學作用的正常發揮。“教一學一評”一體化強調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三者密切結合,形成統一的整體,其核心在于評價方面,要求教師確保三者目標、方法一致,以評價的反饋促進學習,改進教學。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則需要立足新課標的要求和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通過評價方法的優化充分發揮其促學作用。
一、構建多元評價,豐富評價應對情況
在“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理念下,評價活動必須滿足教學活動的需要,依據教學的方法合理調整評價方式。而在過去的教學中,這也是影響評價作用發揮的重要原因。在新課標中,學習目標從知識的學習逐漸滲透到能力的培養中,學習的目標、情境和方法都趨于多樣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單一的以教師評語和考試測評為主的評價方式早已無法滿足要求。“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要求減少評價與教學之間的“隔閡”,而應對趨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教師也需要構建多元的評價方法,有效豐富評價活動能應對的情況,
(一)立足核心素養,確定多樣指標
在“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理念下,讓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在同一個學習目標下協同設計是教師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而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學活動以學科知識的學習為主,評價也是以考查學科知識的書面練習和測試為主。新課標要求“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而在學習任務群中,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了學習任務。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就需要以核心素養為框架設計評價指標,引導學生從正確的方向反思,充分發揮評價促學作用。
例如,在《七律·長征》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發放了以核心素養為框架的量表,置于任務清單的“評價與反思”任務中,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其中,在“語言運用”這一模塊下,教師設計了“能否充分了解七言律詩的特點?”“能否流利地朗誦詩歌?”的指標;在“思維能力”這一模塊下,教師設計了“能否提取出《七律·長征》詩眼?”“能否分析詩歌內容,探究出長征‘難’在哪兒?”的指標;在“文化自信\"這一模塊下,教師設計了“能否充分了解長征的路線,了解其中的戰役?”“能否了解長征精神,并在生活中踐行?”的指標;在“審美創造”這一模塊下,教師設計了“能否分析詩歌語言、節奏、意境、感情,了解詩歌美在哪里?”“能否仿照《七律·長征》進行仿寫活動,并搭配合適的配樂,流利地朗誦出來?”的指標。而在每個指標后,教師都設計了“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模塊,分別對應10分、8分、6分和4分,最后的總分則為評價任務完成的標準。這樣,通過立足核心素養設計的多樣化的評價指標,教師引導學生從素養培養出發進行了反思,在同一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有效落實了“教一學—評”一體化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評價效果。
(二)突出學生中心,引入多元主體
新課標要求“促進學習方式變革”,而在學習任務群的引領下,學習的主體也由教師變成了學生,學習方法由教師灌輸變成了以學生的探究和實踐為主。同時,在“加強學科內容綜合”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情境趨于多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參與學習活動的主體也趨于多樣化,學生自己、學生小組、教師、家長等都可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要求教學和評價在主體上保持一致,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就需要結合任務的情境和參與的主體,引入多元的評價主體,輔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已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
例如,在“習作:我的動物朋友”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引入了多樣化的主體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了評價。如從具體的流程出發,在課前,教師布置了“觀察身邊小動物,完成調查報告”的任務,這一任務的完成情境主要在家庭環境中,在調查報告后面的過程性評價量表中,教師則設計了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兩個欄目,其中有著“是否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觀察方法是否科學?”等針對學習過程的指標。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依次完成了就自已調查報告進行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審題;結合題目要求構思寫作內容,完成作文提綱;結合提綱和之前學習的有關動物的文章,完成寫作活動的任務。而針對這些任務,教師則結合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師生互動三種方式,引入了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三種方法,分別打出不同的分數,以三者的平均分評價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整體表現。這樣,結合學習場景引人合適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后續改進學習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結合學習活動,應用多種方式
在方法上保持統一是“教一學—評”一體化的重要要求,而相比過去,在如今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學習任務和活動的類型趨于多樣化。具體而言,即在書寫調查報告、繪制手抄報、表演課本劇等活動中,學生需要展現的能力不同,最終的學習成果不同,所需的評價和展示方法也不一樣。在這樣的情形下,教師就需要選擇合適的學習活動,以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應對如今學習活動多樣化的要求。
例如,在《愛麗絲夢游仙境》這一書籍的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教師就向學生布置了多樣化的閱讀任務,并針對每項任務選擇了合適的評價方法。如在精彩情節的展示中,教師開展了“童趣小劇場”的演出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已最喜歡的一個片段,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講臺上進行表演。而在表演之后,教師則組織學生分別就“最佳節目”“最佳演員”“最佳裝飾”“最佳舞臺效果”幾個獎項進行了評分。而針對故事的整體把握,教師向學生布置了“梳理故事情節,繪制思維導圖”的任務。這一任務成果集中在書面上,針對這一成果,教師進行了展示和評價。教師將其張貼到墻面環境中,進行集中的展覽。在集中展覽之后,教師則將其作為一組班級小報,裝訂到一起,署名“神奇仙境”,放入了圖書角進行歸檔,讓學生能在未來隨時翻看。這樣,通過結合學習方法選擇的合適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了學生更高的動力,通過“教一學—評”一體化進一步發揮了評價的促學作用。
二、優化教學流程,突出教學評價地位
“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評價促學作用,以評價指導教學活動也是教師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重學而輕評”的問題,評價活動頻率較低,評價的地位也未得到充分凸顯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的評價效果。為應對這一問題,教師就需要積極優化教學流程,從教和學兩個方面出發充分凸顯評價活動的地位。
(一)開展逆向設計,落實評價引領
在過去,評價促學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與評價活動的設計密切相關。即在整體的教學活動中,評價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學設計方面也處于從屬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的評價效果。逆向設計是如今教學設計的重要方法,與常規的教學設計不同,其倡導先設計評價活動,再在評價活動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能有效凸顯評價地位,更好地發揮評價促學作用。因此,在“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理念下,教師需要積極應用逆向設計的方法,有效落實評價引領的理念。
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以逆向的方法進行了教學設計。如在“思維能力”這一素養的培養中,教師就先結合課文的特點,設計了“能否結合文章,學會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的指標。針對上述指標,教師則確定以學生對課本中“點”和“面”的批注作為預期的學習成果。最后,教師則設計了“閱讀文章,判斷哪些描寫是針對‘點’,即個人的描寫,哪些是針對‘面’,即整體的描寫?分別以橫線和波浪線畫出來”這一任務。在“文化自信”這一素養的培養中,教師則先設計了“能否增進對抗戰歷史的認識,培養愛國精神和對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的指標,而后確定以“讀后感”作為具體成果,最后則設計了兩個任務:一是觀看《狼牙山五壯士》的視頻,激發情感共鳴;二是寫出自己閱讀《狼牙山五壯士》后的感悟,以表達深化情感。這樣,通過逆向設計,教師有效凸顯了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評價在引領學習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嵌入評價,增加評價頻率
評價的重要程度也表現在評價的頻率上面,而在過去的教學中,評價活動多集中在教學活動之后,整體的頻率不夠。同時性是“教一學—評”一體化的重要要求,而在針對過程的評價活動中,能否引導學生及時反思也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嵌入式評價提倡將評價活動置于學習過程中,其不僅能有效增加評價的頻率,還能避免學生忘記學習過程。因此,在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應用嵌人式評價的方法,有效增加評價的頻率。
例如,在《魯濱遜漂流記(節選)》這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在每個環節之后都置入了評價活動。其中,課上的學習任務主要包括針對簡單知識的“自主學習”針對困難知識的“合作探究”,以及結合學生情況進行的針對性的師生互動。在每個環節之后,教師都設計了相應的評價活動。其中,針對“自主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量表在任務清單上,學生需要總結自己掌握較好的內容,寫出閱讀活動中自己出現的問題,如在已經掌握內容的欄目,學生可以寫出“成功以表格梳理了魯濱遜的困難”;在有待解決的內容方面,學生可以寫出“在解決困難方法上有所欠缺,未充分了解魯濱遜人物形象”。在小組合作探究后,教師則以互評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其中,除了對本課學習成果的總結,還有“參與度”“小組氛圍”等指標。而最后的教師評價則由學生上交后,教師根據自己的巡視和提問書寫。這樣,通過嵌人式評價,教師有效增加了評價的頻率,更好地培養了學生及時反思的良好習慣,進一步發揮了評價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
三、突出技術賦能,提高評價整體效果
“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要求以同樣的指標、理念和方法應對教學和評價活動。教育信息化是如今重要的教育趨勢,如何將多樣化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日常的教學中是每位一線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但在過去,信息技術卻存在在教學中運用較多、在評價上運用較少的問題,這一方面的割裂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評價的效果。實際上,信息技術在教學和評價過程中有著同樣巨大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突出技術賦能,提高評價的整體效果。
(一)利用數據分析,落實個性評價
個性化教學是如今重要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而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基礎,以統一的指標應對所有學生同樣不合適。在過去的教學中,個性化教學落實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教師缺乏高效了解學生情況的方法。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收集學生信息的工具,利用智慧教育平臺,教師能更好地記錄學生學習痕跡,及時了解學生水平,從而有效落實個性化教學理念。具體到評價方面,教師就需要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數據分析功能,實現個性化評價。
例如,在《小英雄雨來(節選)》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通過智慧教育平臺向學生布置了作業。而利用軟件,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每個題目的正答率和學生整體的正確率都會反饋到教師端。而在評價環節,教師則充分結合前幾次學生的整體成績,以正確率變化的曲線對學生進行評價。即針對分數較低,但有所進步的學生,教師就寫下了“你是個努力的好孩子,讓自己的語文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希望你能繼續進步”這樣的評語,而針對在古文分數明顯較低,影響整體評分的學生,教師則以“失敗只是人生的一次小小的插曲,重要的是找出根源。老師建議你將課上講的重點詞句意思總結到一個摘抄本上,積跬步以至千里”這樣的評語。這樣,借助學業數據分析,教師更好地立足學生基礎進行了評價,為學生個人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指導。
(二)借助在線軟件,提供優質平臺
在如今關注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理念下,學生學習場景趨于多樣化,很多時候學生并不處于同一個空間內,這為評價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同時,在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變得更加多樣,其中,視頻、音頻等素材也不便于以傳統方法展示和評價。但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新的評價方法,利用信息技術,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在線上互評,還能展現原本不便于展現的學習成果,滿足如今教學活動更加多樣的需要。因此,在“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理念下,教師需要同時將信息化的理念落實到教學和評價活動中,以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評價平臺。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中,在整個單元的跨學科學習之后,教師就開展了兩項評價任務。其一是針對“調查本地習俗,拍攝元宵習俗照片”這一假期任務的評價,在這一任務中,學生的成果為照片。在成果展示環節,教師就讓學生利用所學信息技術,制作成PPT,發送到了網絡學習空間中。相比以常規的方法展示,這一方法有效省略了打印的過程,不僅節約了時間和成本,也讓學生能拍攝的內容量更加靈活。其二是針對整個單元學生表現的學業述評。即教師和同小組學生在微信上發送對學生的評價,暢談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同時給予針對性意見。而相比直接在線下進行的評價,在線上進行的評價具備更強的私密性,讓教師和學生能寫的內容更多,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削弱學業評述對學生自信心的影響。這樣,借助線上平臺,教師能更好地輔助學生進行描述性評價和成果評價,進一步凸顯了評價地位,發揮了評價作用。
四、結論
綜上所述,評價促學作用的發揮有賴于“教—學一評”一體化理念的落實。而應對如今新的教育形勢,教師不僅需要立足如今的教學理念,構建多元評價,還需要優化教學活動的流程,并應用新的教育技術,凸顯評價作用,提高評價效果。也只有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從多個方面出發,全面優化評價活動的設計工作,教師才能有效滿足新課標“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的要求,更好地發揮評價促學作用。
參考文獻:
[1]吳艷麗.“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評價[J].文科愛好者,2024(6):219-221.
[2]方細花.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4(24):32-34.
[3]李海英.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路徑淺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4(21) :155-157.
[4]丁爾琳梅.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12):149-151.
[5]雷夢樺.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單元教學設計—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J].語文天地,2024,31(12):9-13.
[6]李家靜.大單元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2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