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130-04
“教一學—評”一致性被視為課程專業化的基石與優質成果的保障。科恩先生作為此理論先驅,明確指出,教學自標與評價的高度一致,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衛施尼克研究也進一步證實成績差異的 36% 以上可歸因于評價與能力的一致性水平,且對低能力學生影響尤為顯著。20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倡導“教學與評價一體化”,此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而近年來,我國教育界亦將“教—學—評”一致性、一體化視為新課標落實的關鍵,并將其融入課標。《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學、學習與評價的一致性與一體化,旨在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如今,“教一學一評”一體化已成為教育研究前沿、熱點話題。
一、“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理論敘述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理念的核心,是為了保證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課程評價的和諧統一,旨在經過對應目標、內容、方法與標準的深度契合,構建高效、有序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
“教一學—評”一致性是教學活動中“教”“學”與“評”維度的無縫對接與相互支撐。其中,“教”涵蓋課前精心設計的預案、課中靈活多變的互動策略,以及課后針對性的指導與反饋;“學”是學生基于學習目標,主動探索、積極建構知識的過程,強調個體成長與全面發展的雙重目標;“評”是對教學成效與學習達成度的客觀評估,內容與標準緊密依托于實際教學與學習情境,結合量化分析,準確反映學生進步與不足。參照新課標的要求,構建“教一學—評”一致性的課堂第一個任務是先確立學科核心素養基石地位。此環節也意味著教學活動要圍繞核心素養培育來有序開展,做好對應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思維品質與價值觀塑造。進一步研究可知,“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實現還需挖掘“教”“學”“評”三者間固有內在聯系,進而將教學內容、目標、方法與評價標準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相互支撐的系統。教師“教”精準對接學生學習需求與認知水平,學生“學”明確反映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應用,“評”有序連接“教”與“學”,經過合理的及時反饋后,優化教學策略的調整與學習方法。
二、初中歷史“教一學—評”一致性課堂落實的困境
結合目前一線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工作,“教—學一評”一致性課堂在構建期間,尚面臨諸多挑戰,如師生角色界限模糊、教師對“教—學一評”一致性理念的理解不透徹、教學評三者間缺乏流暢互動等,影響了教學活動的連貫性與有效性。
(一)教師對課程性質理解不夠準確
近代教育改革中,“教一學—評”一致性課堂成為改革重點。但是要想做好這個工作,需要對課程性質有深人解讀。部分教師對歷史課程的本質理解片面,教學實踐中,過分關注“教完了什么”,忽視“學生學會了什么”,長期教學目標的模糊,導致教學活動缺乏明確導向。而且,在構建“教一學—評”一致性課堂時,教師如果沒辦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便難以確保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不高
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一大主體,其課程參與度、參與積極性及參與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一把標尺。縱觀當前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實踐,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狀況不盡如人意,學習主體地位無法實現綜合體現。就具體的情況而言,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存在參與面不廣、參與層次淺顯,以及參與效果欠佳的情況。而產生這個現象的根源在于教師未能充分基于實際學情來設計教學流程,嚴重地制約了學生個體差異的指導,均采用“一刀切”的教學策略,導致教學活動難以觸及每一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抑制了他們參與課堂的熱情與深度。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教師對實際學情全面調查和精準分析存在缺失。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未考慮到學生認知局限,導致教學體系中包含過多超出學生當前理解能力的內容,面對這部分知識點,學生會感到力不從心,難以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的方式達成對課程知識的有效掌握,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引發“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
(三)課堂評價模式忽視學生的獲得感
在當前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評價本質上應是一種雙向互動、促進成長的過程。但是在現實的教學場景中,有的初中歷史教師沿用單一的考試分數評價、標準化的答案比對等,此類方式雖易于操作,但是會導致評價多元性與過程性發展受阻,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成長軌跡。而且,當評價聚焦于分數,忽視對學生努力過程的認可與鼓勵時,學生極易產生挫敗感,由此,也會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三、初中歷史“教一學一評”一致性課堂構建的實踐路徑
“教一學—評”一致性理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凸顯了教、學、評三個環節的緊密關聯,引導教師多維度審視教學設計,優化提升學習效果。構建初中歷史“教一學—評”一致性課堂時,教師需融合“教師教”主導性、“學生學”主體性和“師生評”互動性,從整體規劃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
(一)以核心素養為依據構建課程體系
新課標下,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后續的歷史課程體系優化。在教學活動設計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現狀,并以其為出發點,搭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基礎框架。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及家國情懷內容。所以,在設計“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時,需有序落實這五項素養,再以此為衡量之尺,確保評價的精準與有效。例如,在對“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學習時,教師先以時間為軸,將西晉建立(司馬炎篡魏稱帝)短暫統一(公元280年滅吳)、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直至西晉滅亡重大事件逐一梳理,形成清晰的歷史脈絡,讓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培養他們時序思維的能力。后續引入出土于洛陽的西普墓葬文物,反映貴族生活、軍事裝備、文化藝術等文物,以及《普武帝司馬炎畫像》《八王之亂示意圖》圖片史料,來直觀展示人物風貌與歷史事件,使抽象的歷史知識具象化,增強學生的歷史感知力。西晉時期匈奴、鮮卑、羯、氏、羌大規模內遷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階段。所以,教師要結合上述史實,說一說少數民族遷徙的原因、路線及其與漢族的互動,強調民族交融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再后來,政權頻繁更迭與民族的深度交往,一起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此刻,教師需要以北方地區的經濟恢復、文化交融(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及科技進步(造紙術的改進)為依據,使用數據圖表展示這一時期人□增長、疆域變化數據,讓學生直觀感受中華民族在動蕩中不斷成長壯大。將上述知識學習后,教師應基于上述事實,引導學生思考:“西晉的興衰、民族的交融如何影響了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展?”結合合理的討論交流,學生可以認識到歷史雖然充滿波折,但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不斷創造輝煌。另外,教師應講解現代中國的發展成就,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以教師全面發展為追求確立目標體系
初中歷史“教—學—評”一致性課堂開展過程中,目標一致性是課堂的核心。在此,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根基,秉持學生全面發展來設計目標體系。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兼顧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來設定學習目標。目標應緊密貼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需求,持續開展學習活動。例如,學習“宋代經濟的發展”時,教材從農業與商業的雙重視角,勾勒了那個時代經濟的繁榮畫卷。在“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課堂中,教師要以自身全面發展為追求,確立目標體系,引領學生對宋代經濟的正確理解。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先依托《清明上河圖》來細化經濟分布,以及海外貿易路線,將其設定為第一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持續復述經濟重心南移顯著表現,歸納其復雜過程,并分析其背后原因。經過此類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相輔相成的搭配,共同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以過程表現為參照優化評價體系
過去的課程評價系統,多看重結果展示,但在“教一學—評”一致性課堂中,課堂評價的焦點不再受限于最終成果,而將其落實到關注整個教學過程的所有內容。結合此評價方式的轉變,教師需要在施教期間,將學生學習全周期過程進行全面檢測,由此讓評價活動可以充分地滲透到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
教師要以過程評價作為評價體系基礎參照。主要內容包含提升評價的可信性和可操作性,確保評價結果的公正與準確;增強評價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評價不僅僅是一種評判工具,更成為激發教師教學熱情的強大動力。如在學習“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時,教師結合學生的預習提問:“你能列舉出清朝邊疆地區的主要民族嗎?”“假設你是清朝的一位邊疆官員,你認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你會采取哪些措施來鞏固邊疆?”“請查找一份關于清朝某一邊疆政策的歷史文獻,簡述其主要內容及影響。”考查學生前期準備是否充分。課堂中利用隨堂測試(列舉并解釋清朝在西藏、新疆等地實施的主要治理政策)、學術討論、課時測試(設計一份清朝邊疆治理的宣傳海報,要求體現其政策要點與民族和諧理念)實踐性任務評價、課堂觀察評價(討論參與度、合作態度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自我認識評價等,全方位評估學生對課文中清朝邊疆治理方式和相關政策的掌握。對后續的課后評價工作,須突出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的評估,這個過程關乎其歷史思維與人文素養的提升。所以,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設計對應的習題訓練與主觀分析題型,有序評估學生是否已經建立起清朝邊疆治理完整知識體系。題目如下:
選擇題:
下列哪項政策不是清朝為鞏固西北邊疆而采取的?
A.設立伊犁將軍 B.實行“改土歸流”C.修建喀什噶爾城 D.設立駐藏大臣
簡答題:
(1)“閱讀以下關于清朝邊疆治理的史料片段,分析其對邊疆穩定與民族融合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2)“結合當前國際形勢,探討清朝邊疆治理的經驗對當代中國的啟示。”鼓勵學生將歷史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培養歷史思維與批判性思考能力。
(四)基于教學目標,設計學習計劃
教學工作開展期間,教師需要從“教”進行切入,做好準備,細化課程、目標和評價內容,再將目光放置于學生身上,明確他的主體學習地位與價值,來精心鋪設學習之路。此刻,教師應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參照,引導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使之既符合個人實際,又緊密貼合教學要求,促使學生在清晰的目標引領下,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探索歷史知識的奧秘。
以學習“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變革,改變了生產方式、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課堂教學中需要明確引導學生理解工業革命的背景、原因、主要標志及其對社會影響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搜集并分析工業革命前后生產方式的變化、探討蒸汽機的發明對工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評估工業革命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任務。在此任務的基礎上,先開展小組討論,了解工業革命的背景,再進行個人深人研究蒸汽機的發明過程,結合后續全班匯報來交流工業革命的影響。在此時間內,后續的調整工作都要設計在“啟發學生自主探究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基礎原因、相關標志和成果”目標之上。
(五)基于學情,調整學習方式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依據學情,靈活調整教學策略,以達成學習方式的持續優化。構建“教—學一評”一致性課堂過程中,教師應該持續觀察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理解其認知差異與興趣所向,經過對應的課堂觀察、作業反饋、個別訪談途徑,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準確把握其學習難點與興趣點。在此基礎上,再適時調整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創新教學方法,確保評價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后續的學情分析與策略調整提供有力支撐。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復雜而宏大的主題,教師要選取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清末民初的洋務運動與民族資本主義萌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典型的歷史節點進行對比分析。
分析各時期經濟形態基本特征、生產資料的分配方式、經濟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市場與政府的作用,探討推動這些變革的內外因素,如技術進步、國際環境、國內社會矛盾、政策導向等。借此理解不同時期對既定制度調整的具體舉措,洞察這些調整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及其對社會經濟結構的深遠影響。并且,使用思維導圖可視化工具,圍繞時間、空間、事件、內容、影響五個維度展開,從宏觀上把握中國經濟的整體脈絡;在微觀層面深人理解每個改革節點的具體細節,實現對知識的深度整合與靈活運用。
四、結論
總而言之,“教一學—評”一致性是新時代實現各學科育人價值與目標的關鍵基石。在具體的實踐操作環節,教育工作者要結合歷史學科精髓,與“教一學—評”一致性理念融合,以學生為中心,科學設計實踐活動,逐步實現教學評在歷史課堂中的高度統一與有機整合。
參考文獻:
[1]冷森基.“教—學—評”一致性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4(17):102-103.
[2]姚鑫強.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3(8):57-59.
[3]馬樹珍.歷史核心素養“教—學—評”一致性研究的背景和價值[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1(36):88-89.
[4]胡樂峰.“備—教—學—評”一致性視野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學[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1(18):816.
[5]馬克俊.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歷史單元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3(1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