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036-04
“雙減”政策明確提出,要減輕學生課外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緩解學生的學業壓力,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在這一政策導向下,傳統知識傳授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亟須轉型。提升課堂效率是教師踐行“雙減”政策要求的重要手段。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開展高效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加快授課節奏,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自主思考,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因此,教師要深入解讀“雙減”政策要求,探索提升課堂效率的教學路徑。
一、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的必要性
(一)應對教學挑戰,提升課堂效能
面對日益復雜的教學環境,教師應積極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有效應對各種教學挑戰,大幅提高課堂的整體效能,順利達成教學目標。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時常被各種因素所干擾,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有效保持學生的專注度,這時,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打破困境的關鍵。教師準確把握課堂節奏、合理組織教學內容,能夠使教學活動更加緊湊,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少時間浪費,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高效運用教學資源,剔除教學過程中的重復部分,能夠提升課堂的流暢度,使知識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教師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可以強化課堂間的銜接,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互動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而非機械性地接收信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有效引導成為關鍵,能夠幫助學生從繁雜的信息中提取出最具價值的內容,高效完成學習任務。
(二)適應教育變革,提高教學質量
面對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師提升課堂效率,能夠更好地契合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目標的要求,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有效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深入的學習體驗。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活動更加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提升課堂效率意味著教師要合理調整教學策略,靈活應對不同教學環節中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實時優化教學內容,這一過程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進而提高整體教育質量。教師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更好地執行教育改革的各項政策,確保新課程標準的落地落實,最終推動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
(三)應對多樣需求,優化課堂體驗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提升課堂效率能夠更好地應對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優化整個教學過程。不同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興趣和情感需求存在差異,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這些個性化特點,容易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教師提升課堂效率過程中,會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靈活調整教學節奏,進而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可以有效剔除教學環節中的冗余部分,使教學活動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個體需求。除此之外,高效課堂能營造出一種輕松、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減少學生的焦慮感,提升學習的愉悅度。當教師能夠快速有效地調整教學策略時,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滿足感,學生的學習效果會隨之增強。優質高效的學習體驗,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關懷,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需求,推動其全面發展。
(四)強化知識傳授,培養創新思維
教師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能夠顯著強化知識的傳授效果,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高效課堂設計要求教師準確把握每一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高效吸收知識。教師在高效教學模式下,優化課堂進程,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依托課堂中的互動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時,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授應試的技巧,要在更廣泛的知識框架下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高效的課堂安排,教師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不斷發現新問題并尋求創新的解答,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雙減”政策下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策略
(一)精簡內容設計,聚焦核心知識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面臨減少課外負擔與提高課堂效率的雙重挑戰。為有效應對這一政策要求,教師需要精簡內容設計,聚焦核心知識,使每一節課都能夠高效傳遞最具價值的信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課程的實際需求,剔除冗余內容,避免重復講解某一知識或過度延展,確保學生能夠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深入掌握重要的概念。教師合理精簡教學內容可以減少課堂中的時間浪費,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高效吸收關鍵知識,這一策略與當前教育改革方向高度契合。
在講解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時,教師可以從文章的核心思想出發,強調“敬業”和“樂業”兩個關鍵詞,避免過度剖析文中細節。教師聚焦于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提煉文章主旨,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并激發學生對這兩者之間關系的深刻理解。在講解課文時教師不應過多地停留在文章背景、作者生平等外延內容的介紹上,而應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理解梁啟超對“敬業”和“樂業”內涵的闡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精準篩選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段落,避免將教學時間過多地浪費在不相關的細節上,使課堂內容更加緊湊。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分段精講的方式,確保每一段落的講解活動都緊密圍繞文章的核心思想。教師應從梁啟超所提倡的“敬業”這一層面開始,分析其背后的深層含義,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樂業”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教師的這一舉措能夠有效避免無關內容的干擾,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時間,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核心知識。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采取合理的教學設計,進一步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對課堂時間的管理,制訂清晰的教學目標,合理分配課堂時間,讓每一節課的學習都有明確的方向。教師在“雙減”政策指導下精簡內容設計,聚焦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吸收關鍵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從文章的核心思想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避免無關的細節干擾,從而確保課堂的高效性。
(二)引入翻轉課堂,提升互動效果
教師在“雙減”政策指引下,探索更高效的教學模式,引入翻轉課堂教學形式,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師生互動,學生通過提問、思考和討論的形式深人理解學習內容。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采取翻轉課堂的授課形式,能夠提升課堂互動頻率,同時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自身指導作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教學《我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將文章的核心思想、結構安排以及作者背景等基礎內容制作成視頻,并將其上傳至學習平臺,學生需要在課前自主觀看教師上傳的講解視頻進行預習。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課堂上不必重復講解基礎知識,而是重點分析文章的深層含義、寫作技巧以及討論作者的寫作目的等更高層次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中采取提問引導、互動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提出“文章中的‘我'與作者自身的關系如何?”或者“作者通過‘我看’的方式表達了怎樣的觀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文章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每個學生的發言,并點評學生的回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回答展開更深層次的討論,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課前掌握基本內容,同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互動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采取個性輔導,激發學生潛力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和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所學知識。在這種輔導模式下,教師不再單純依賴全班統一進度,而是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中學習。教師基于學生的個體情況開展個性輔導,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教師在講解《岳陽樓記》時,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理解能力進行個性化輔導。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反饋,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在講解《岳陽樓記》的歷史背景與文章主旨思想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理解難點進行個性化輔導。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簡化分析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而對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應引導這部分學生探討文章的藝術特色,帶領學生分析“范仲淹如何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傳達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情感體驗”,這種因材施教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文學創作技巧。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取課外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支持。教師利用課外時間,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問題,提供更為詳細的講解。面對那些在文章理解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應為其推薦一些相關的輔助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對文章歷史背景的認識;對那些寫作技巧掌握薄弱的學生,教師則需為其提供寫作練習,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輔導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幫助,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充足的支持,從而提升整體的學習效果。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提供個性化輔導,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對《岳陽樓記》這一課文的掌握水平。
(四)優化作業布置,減負增效同步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但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優化作業布置,避免作業成為學生的額外負擔。優化作業布置的關鍵在于,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合理安排作業量和作業類型。教師需精心設計課后作業,避免冗余,確保每一項作業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教師還需確保布置的課后作業應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避免作業內容與所學知識割裂,體現出教學的延續性。教師優化課后作業布置,可以有效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減輕負擔目標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在講解《三顧茅廬》時,需幫助學生理解諸葛亮的智慧與劉備的求賢若渴,同時引導學生深人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內涵。課后作業不宜過多,而應聚焦于關鍵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簡短的閱讀理解題,要求學生簡要概括諸葛亮三次赴茅廬的背景及其對劉備的深遠影響,而非讓學生反復進行冗長的篇章分析。教師應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寫一段簡短的感悟,分析諸葛亮與劉備的互動所體現出“知人善任”的智慧,并結合自身經歷,闡述自己對領導與合作的理解。教師的這一作業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避免簡單的機械記憶。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安排作業的難易程度。對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減少需要深人思考的作業量,讓學生重點關注課文的人物關系,避免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感到吃力。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應為其布置更具挑戰性的作業,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師優化作業布置,可以有效避免因作業量過大給學生造成負擔。教師還應注重個性化的評價,具體分析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并給予建設性意見,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地鞏固知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組織合作項目,促進思維碰撞
教師基于“雙減”政策指導,組織合作項目,可以依托學生團隊協作的過程,促進學生的思維碰撞,進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實施這一策略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相應的合作任務,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探討、分析并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使課堂從單向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多向的思想交流。
在教學《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構建四維聯動的合作學習框架。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應根據學情分析將學生劃分為異質化小組,并為每組設置文本分析師、文化解碼員、角色詮釋者、語言品鑒師的差異化角色。為進一步削減教學難度,教師需在課程導人環節播放“87版”電視劇片段,并下發項目任務單:第一層級任務要求各小組梳理宴飲場景中不同人物的語言動作差異,第二層級任務聚焦“笑劇”背后的階層差異。在角色分配階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人物關系圖譜、清代服飾禮儀資料包。在合作階段,教師可以采取雙循環運行模式,當學生進行組內首輪討論時,引導學生側重達成基礎任務,重點分析劉姥姥“粗俗”言行與賈府眾人反應的對比關系。而學生進行第二輪跨組交流時,教師則應提議各小組交換觀察視角,A組從戲劇沖突角度切入,B組關注方言俚語的語言價值,C組探究曹雪芹的敘事策略。
在學生梳理清楚文章人物關系,開始完成角色扮演任務時,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階梯式挑戰,初級任務為還原“茄”對話場景,高級任務為創造性續寫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的結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獨立空間,同時關注學生的動向,適時介入指導,拋出“宴席座次安排隱含何種等級觀念?”“眾人發笑方式差異折射出怎樣的人物性格?”等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細節。成果展示環節,教師要鼓勵各組學生以思維導圖、劇本改編、文化解讀報告的形式,呈現小組合作成果。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結束后設計“金陵十二釵眼中的劉姥姥”主題討論作為課后延伸項目,鼓勵學生進行跨文本比對,進一步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在這一教學實踐中,教師帶領學生完成趣味合作任務,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中吸收知識,依托任務環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避免多次重復講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結論
在“雙減”政策的實施背景下,教師肩負著提升課堂效率與減輕學生負擔的雙重任務。教師要具備靈活的教學設計能力,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精準調控課堂節奏。在追求高效課堂的同時,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持續創新教學策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面對教育變革的挑戰,教師要積極探索更加適應新政策的教學方式,不斷優化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廷亭.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J].中學語文,2024(17):7-9.
[2]林素萍.“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3(2):140-142.
[3]張立平.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11):26.
[4]王海霞.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及其質量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3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