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028-04
“留白”是一種常見于繪畫和設計領域的藝術手法,但同樣適用于語文教學中,并賦予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加開闊和自由的思考空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留白”藝術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充分發揮“留白”藝術的教育價值,強化語文教學效果。教師要正確把握語文“留白”教學的概念和意義,通過教學策略的改進和創新,實現語文教學的巧妙“留白”。
一、語文課堂“留白”藝術概述
語文課堂中的“留白”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地創造出一種空白、沉默或暫停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想象和參與,是一種以“不說”“不寫”為特點的教學方式,通過有意識地創造一些空缺或不完整的信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在語文課堂中應用“留白”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例如,在課堂上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然后給予學生一段時間進行思考,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構建答案。或者在課堂講解中有意識地將一些信息或細節暫時省略,引發學生對缺失部分的思考和探究。教師還可以使用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圖片、文本片段或音頻材料,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分析和解讀填補信息的空白。
“留白”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和自主權,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強化思維能力和學習動力。同時,“留白”教學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二、語文課堂“留白”藝術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思考
語文課堂中的“留白”教學通過創造出一些空缺或不完整的信息,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思考。當學生面對信息的缺失時,需要進行深人思考、分析和推理,以填補這些空白。思考過程要求學生不僅要整合已有的知識和信息,還需要運用邏輯思維,從多個角度進行推斷和假設。通過“留白”教學,學生得以深入思考,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引導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和整合自己的觀點。通過教學互動和思考過程,學生逐漸培養了深入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信息理解,而是通過思考、推理和分析,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培養出扎實的思維能力。
(二)培養文學創造力
“留白”教學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和學習自主權,鼓勵獨立思考和創造。當學生面對教學內容的刻意缺失時,能夠展開想象和創造,提出新的見解和解釋。在填補信息空白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思考和發散思維,產生獨特的觀點和創意。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留白”的手法,培養創造力。例如,為學生展示一張無人的風景圖片,“留白”其中的主角或故事情節,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填補空白,該練習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了他們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通過培養創造力,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時尋找非常規的解決方案,以創新的思維方式,提出新的觀點和見解,創造性的思維和表達不僅在語文課堂中有所體現,也可以應用到其他學科和日常生活中。
(三)提高課堂參與度
“留白\"教學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索和填補信息的空白,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或全班討論,引導學生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觀點,激發彼此的思維火花。通過合作探究,學生相互啟發,共同解決問題,在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答案的多樣性,逐漸發展學生合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并從他人的經驗和見解中獲益。“留白”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四)形成批判性思維
“留白\"教學鼓勵學生發現和思考文本中的暗示和間接表達,逐漸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當學生面對信息的不完整或隱含時,需要通過推理和分析挖掘文本中隱藏的信息和意義。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留白中傳遞的意圖,探究作品背后的思想和主題,學生則從不完整的信息中尋找線索,推斷和分析作者的意圖和表達方式,培養批判性思維。通過培養批判性思維,學生能夠審視文本,辨別真實意圖,進而深人理解和評價文學作品,辨別文本中的修辭手法、隱喻和象征,發現可能存在的偏見或隱含信息,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夠超越表面的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意義和價值。
三、初中語文課堂“留白”藝術的策略
(一)在課程導入階段“留白”
1.提出引發思考的問題
在課程導入階段,提出引人入勝的問題,與本課內容相關,但缺乏明確答案,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如在《紅樓夢》導讀時,教師可以提問:“賈寶玉是一個復雜的角色,他的性格特點和命運如何影響了整個故事的發展?請思考并分享對賈寶玉的理解。”該問題能夠引發學生對主角的思考和解讀,激發對小說情節和角色關系的興趣。問題并不要求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課堂討論和交流中,學生相互啟發,拓展思維,理解作品更加全面。通過提出引人人勝的問題,學生在課程導人階段就開始思考和探索,為后續的學習做好準備。
2.展示含有“留白”元素的圖片或視頻
選擇一幅圖片或一個視頻片段,其中存在一些空白或不完整的信息,要求學生觀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內容,就其中的空白部分進行推測和想象。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幅畫作,上面描繪了一個人獨自站在雨中的場景,但畫面上并未展示雨水的來源,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細節和感受,并就雨水的來源展開猜測和想象。學生可以給出不同的解釋,如天空中的云,或者是一座噴泉,由此展開作文寫作。通過教師的作文靈感引導,學生不僅要觀察和描述畫面中的細節,還要通過推測和想象填補畫面中的“留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積極參與到課堂中,順利導入作文教學。
3.使用隱喻或象征性的語言
在課程導入階段,使用隱喻或象征性的語言,為學生帶來某種感覺或情緒,但不要提供具體的解釋,以此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使其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探索語言背后的意義。比如,教師可以以一個隱喻開始課程導入,例如使用“桃花源”來象征著理想的居住處,或者指向往的地方。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和語言來描述或解釋“桃花源”隱喻的意義,進而導入新課《桃花源記》。通過使用隱喻或象征性的語言,加深學生對《桃花源記》主題的理解,并培養其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激發學生對新課內容的探索欲望,促使學生去思考不同的表達方式,豐富語文思維、增強表達能力。
4.提供不完整的文本片段
為學生展示一段不完整的文本,例如一段詩歌、一段對話或一個段落的小說,然后讓學生閱讀并思考缺失的部分,填補其中的“留白”,學生通過推斷、分析和想象來填寫缺失的內容,同時理解文本的整體意義。比如,教師提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前半段,缺少最后兩行,然后要求學生閱讀前段詩歌,思考并創作自己認為合適的結尾,學生通過理解詩歌的主題、意象和情感來填寫缺失的部分,展示對詩歌的理解和創造力,增進對新課主題的學習和理解。學生積極參與文本的解讀和創作,通過分析文本的上下文、語言特點和作者的意圖來填補“留白”部分,不僅使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得到了提升,還激發了其文學創造力和表達能力。
(二)在課堂提問階段“留白”
1.提出開放性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些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學習《三顧茅廬》時,教師可以提問:“劉備為什么三次拜訪諸葛亮?劉備憑什么打動了諸葛亮?”這些問題不僅引導學生回顧故事情節和角色塑造,還激發了學生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思考和解讀。
2.使用暫停法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故意在關鍵位置停頓一下,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例如,在教學《魚我所欲也》過程中,教師提問:“在這篇文言文中,作者用魚和熊掌比喻什么?”然后暫停片刻,讓學生主動參與思考。
3.創設矛盾或引發困惑
教師提出一個有矛盾或困惑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例如,在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教師可以提問:“作者提到了兩個不同的觀點,你們認為哪一種觀點更有說服力?為什么?”這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對文中觀點的思考和評價,進而探究“中國人有沒有失去自信力”。
4.引發疑問和探索
教師通過提出一些能引發疑問和探索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學習《渡長江》時,教師可以提問:“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原因和結果分別是什么?”這會引導學生對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因素進行思考和探索。
(三)在學生討論階段“留白”
1.觀察與描述
選擇一段具有特色的內容,如描寫性質的文章、畫作或音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描述其中的細節。例如,在學習描寫自然景色的作文時,教師可以展示一張圖片,讓學生觀察并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細節。
2.對比與對話
選擇兩個或多個文本、角色或觀點,要求學生比較并進行對話,探索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時,讓學生比較兩篇文章的創作背景與情感表達,并展開對話討論。
3.探索與解決問題
提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文本中的困惑點,鼓勵學生團隊合作,共同探索解決方案。例如,在進行《駱駝祥子》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與作品相關的問題,如:“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祥子怎樣才能實現他買洋車的夢想?”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4.鼓勵提出多元觀點
支持學生在討論中提出多元觀點,并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并教導學生相互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
(四)在情境教學階段“留白”
1.啟發想象力
通過情境設定、圖片或文本片段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刻意在教學材料中留下一些未完整呈現的信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推測來填補“留白”,從而培養其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在學習《蚊子和獅子》時,教師可以停頓在關鍵情節或轉折處,如:在蚊子打敗獅子的情節停頓,然后要求學生展開聯想并猜測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學生可根據作者提供的線索和暗示,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構建故事的延續,培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解讀能力。利用“留白”藝術啟發學生想象力,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思考和推測,拓展自己的思維邊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靈活性,從多個角度理解和解讀文學作品。
2.引發情感共鳴
選擇富有情感色彩的文學作品或情境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刻意在作品中留下一些表達不完整的情感細節,引導學生自行感悟和填補這些“留白”,從而深入體驗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含蓄而充滿情感的內容,比如《小石潭記》《馬說》等不直接抒發情感的文本,要求學生通過聯想和感悟,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學生通過揣摩和猜測,發掘文本中蘊含的情感細節,進一步理解文本內涵,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夠與文學作品產生共鳴,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和情感理解能力,加深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感悟。
3.鼓勵創作與想象
在情境教學階段,鼓勵學生通過寫作、繪畫、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教師提供一個創作的“留白”,例如給出一個開放性的主題或情境,要求學生自由發揮,展現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創作一首類似主題的詩歌,學生在詩歌中填補創作空間中的“留白”,用自己的語言和想象力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
(五)在課程評價階段“留白”
1.自我評價“留白”
在學生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后,教師“留白”一部分關于自我評價的內容,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成果和發展,提供一些引導性問題,如“你認為自己在這個任務中做得怎樣?”“有什么收獲和困難?”“有什么可以改進的地方?”等。
2.合作評價“留白”
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留白”一部分關于合作評價的內容,鼓勵學生互相評價和反思合作過程中的表現和貢獻,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一些問題,如“你在合作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你對團隊的貢獻是什么?”“你認為團隊合作中存在什么問題和改進的空間?”等。
3.學習目標“留白”
在開始一個學習任務或單元之前,“留白”學習目標的部分,讓學生參與制訂或補充學習目標,提供一個大致的學習目標框架,但有意留下一些空白,讓學生思考并補充自己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思考自己想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并將其與教師提供的框架進行對比和補充,學生以此對自己的學習方向有更清晰的認識,并能更好地參與和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
四、結論
初中語文課堂中的“留白”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能夠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該教學方法不僅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更關注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教師要充分運用“留白”藝術,營造積極、創新和啟發性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并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麗丹.文本解讀中的“留白”探析[J].中學語文,2023(3):77-78.
[2]陳軍強.“留白”技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3(3):55-57.
[3]王怡君.留白與補白藝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2(12):50-51.
[4]于秀慧.初中語文教學“留白”技巧探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2.
[5]陳鑫鈴.留白藝術在統編教材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3.
[6]呂寧.留白與補白藝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22.
[7]沈凈凈.留白延伸課堂精彩—談語文教學中留白的應用[J].作文,2022(12):43-44.
[8]趙冰心.“留白”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環節中的運用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20.
[9]胡玲紅.留白不空白,無聲勝有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留白藝術初探[J].課外語文,2019(34):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