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012-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了針對中小學生的識字要求,其中1~2年級小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1~2年級小學生的識字任務,是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識字任務總數的一半,可見低年級小學生識字任務之重、識字量之大。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識字,不僅要確保學生認識、理解漢字,更要讓學生觀其形、聽其聲,能夠靈活運用漢字。同時,要確保學生在認識漢字的過程中感受到趣味性,能享受在閱讀中認識漢字、學習漢字的樂趣。因此,建議教師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創設多樣情境、組織多彩活動,為學生提供快樂閱讀的機會,讓學生在快樂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漢字,逐漸理解漢字的內在含義,真正實現快樂、高效學習。
一、創設情境,快樂閱讀中隨文識字
隨文識字,主要是讓小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認識漢字、學習漢字。對低年級小學生而言,直觀且生動的元素更容易引起其興趣。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在識字教學中真正實現“快樂”二字,就要學會創設情境、運用情境,借助情境幫助學生隨文識字,深刻理解漢字含義,理解漢字在不同段落、文本中的特定含義。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讀與識的興趣
小學1~2年級識字課文整體較為簡單,主要是一些貼合小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小學生內心世界特質的兒歌、美文、童話故事等。根據部編版教材,1~2年級語文識字課文中,多以擬人化的動物形象為主要角色,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為原型,以富有童趣的語言、故事為載體,促使小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可以感同身受。同時,課文中的內容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這就決定了低年級識字課文具備創設生動情境的天然優勢,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識字課文主題與課文內容創設直觀、生動的情境,以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開展一系列的讀文、識字活動,初步實現快樂閱讀。
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場景歌”為例,這是一篇與不同場景相關的課文。這篇課文中,不同意義相關的數量詞被呈現出來,集中在四個不同的場景中。這些場景與小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根據課文的四個場景創設情境。教師說:“請大家觀看視頻 -艘艘軍艦統一停泊在海岸邊,海鷗在飛翔,看到這些畫面,大家可以聯想到什么呢?\"學生紛紛回答:“暑假與父母去海邊游玩,那里也有軍艦。”同理,其余三組句子都可以按照這種方法創設生動情境。在生動情境之下,學生觀看直觀生動的畫面,可以迅速對畫面有關的課文內容、課文漢字產生強烈興趣。教師基于場景詢問:“這個畫面中,帆船的‘船‘,軍艦的‘艦’,都有‘舟'字旁,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聯想這兩個漢字與其自身功能的關系,學生發現:“與舟相關的漢字,都是在水面上的工具,我們既可以坐船出海,也可以利用軍艦保護海域安全。”通過創設生動情境,教師快速激發學生的讀文、識字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聯想,享受識字的樂趣。
(二)跟隨情境,理解文章中漢字的含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快樂閱讀、讀文識字教學法,應緊緊把握情境,帶領學生跟隨情境參與更深層次的隨文識字學習。完成情境創設之后,學生初步根據情境認識新的漢字,發現某個場景內漢字的特征及其關聯。之后,教師將漢字從課文中抽取出來,將所有漢字投放于某個情境中,豐富情境內容與層次,推進情境。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跟隨不斷推進的情境理解各個漢字。比如,教師可以將漢字不帶拼音,以“接龍”“隨機抽取學生讀”的方式,鼓勵學生結合情境簡單說說漢字的大致含義,若出現學生不認識的字,則教師可以在情境內加入相關元素,進一步豐富情境,為學生認識漢字提供支持。
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田家四季歌”為例,本節課主要漢字任務為“季、肥、事、歸、戴、辛、吹、農、忙、苦”。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跟隨情境的發展循序漸進認識漢字,理解漢字。首先,教師并沒有給學生任何情境提示,而是播放“一年四季人們勞作”的真實場景畫面,創設符合現實生活的生動情境,同時展示漢字—季、肥、事、歸、戴、辛、吹、農、忙、苦。教師提出要求:“請大家隨機抽取漢字,說說自己是否認識抽到的漢字,你是如何理解這個漢字的呢?”此時很多小學生并不認識自己抽取到的漢字,即使部分小學生認識抽取到的漢字,但是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也很少能說出來漢字的意思,最多說出漢字的讀音。課堂上,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他們的現有認知無法滿足其識字、解釋字的需求,促使學生對情境之下的漢字產生探索欲。然后,教師結合情境的支持性視頻,給學生朗讀不同季節的課文,要求學生跟隨教師的朗讀認真讀課文,結合真實的勞作場景捕捉自己之前產生疑惑的漢字,再次嘗試解釋漢字的意思。此時小學生結合教師朗讀的讀音、搭配的視頻場景,根據自己的感受進行理解。比如,一名小學生說:“肥,是‘長得好'的意思。課文中的‘桑葉兒正肥’,我覺得應當是桑葉長得綠油油的,看起來很‘肥’很好吃的樣子。”這一環節,學生跟隨情境,在快樂閱讀中初步理解文中漢字。最后,教師在本節課課文主題情境內加人更多農業生活、四季生活元素,比如:春天稻草發芽、夏天花朵盛開、秋天碩果累累等。教師指導學生跟隨情境進一步理解本篇課文中的漢字,加深學生對漢字含義的理解,從而實現快樂閱讀、隨文識字的教學目標。
二、組織實踐,在快樂閱讀中識字用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快樂閱讀、隨文識字,教師可以根據課文類型與漢字學習需要,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為學生識字、用字搭建平臺。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梳理漢字規律,嘗試組詞造句,形成識字感悟與深層次理解,最終獲得識字成就感。
(一)文化滲透,愉悅閱讀識字
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快樂閱讀,并非一味地給學生提供直觀情境,也需要適當進行文化滲透,以更豐富的內涵吸引學生,帶領學生感受識字意趣,了解漢字文化。陳寅恪先生說過,“凡解釋一字,就是作一部文化史”。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組織快樂閱讀、隨文識字活動,要適當進行文化滲透,讓小學生在認識漢字、理解漢字含義的基礎上,感受漢字的文化性,體會漢字的文化魅力,從而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強化學生的漢字學習體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隨文識字課文主題、課文中具體漢字情況,引入漢字傳統文化,比如:某個漢字的意思及其歷史淵源、某個漢字在某個朝代的特殊寓意等。在小學生識字之初進行文化滲透,既可以豐富語文課堂隨文識字內涵,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識字興趣,同時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信,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以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日月山川”為例,本節課主要漢字有“日”“月”“山”“川”“水”“火”“田”“禾”等。在快樂閱讀、隨文識字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上每個漢字搭配的圖片,并提問:“請大家認真閱讀這組圖片,從圖片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呢?圖片中的事物形態與漢字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此時學生紛紛表示:“這些漢字與圖片中的事物十分相似。”有學生表示疑惑:“老師,難道我們所學習的漢字都是各種真實的事物轉化而來的嗎?那么‘我’‘你’這種漢字也沒有對應的事物呀?”然后,教師借助學生的疑問順勢引入富有趣味性的漢字小故事,比如:“人們發現了川流不息的大河,之后日夜觀察,擬定出‘川'這個符號來指代這個事物,至此有了‘川'這個字。\"之后,教師可以將提前設計好的包含傳統漢字文化故事的繪本呈現給學生,提出要求:“請大家認真閱讀繪本,說說繪本講述了什么樣的故事呢?我們的漢字,日、月、山、田在古代有著什么樣的作用呢?出現了漢字之后,給繪本中的‘原始人’造成了什么影響呢?”本節課,教師采用創意繪本、聯動實物等方式進行文化滲透,不僅豐富了課堂閱讀內容,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以更富有童趣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漢字、理解漢字,讓學生發現漢字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夯實了學生的識字基礎。
(二)分析字形,梳理規律
字形分析,是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快樂閱讀、隨文識字課堂活動中,教師組織字形分析應重視學生主體感受,盡可能為學生設計富有趣味性的“分析字形趣味閱讀”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快樂閱讀發現漢字形態的“相同之處”或者“不同之處”,之后在教師指導之下發現漢字字形的構造規律,比如:與某個場景相關的漢字都帶有共同的形旁、聲旁。學生跟隨教師指導,一邊快樂閱讀一邊分析、梳理字形,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部分漢字形態的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系統性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課文中不同類型漢字的構造規律,包括象形字、形聲字等。教師系統性分析課文內容,以整體漢字知識架構的方式呈現具有相同象形特點、形聲特點的漢字,促使學生對課文內相關聯的漢字形態特征一目了然。
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樹之歌”為例,本篇課文以童趣十足、韻律十足的兒歌的形式引入了“楊”“松”“桐”“桂”“楓”“樺”“杉”“柏”“壯”“棉”等漢字。課文以生動押韻的語言細致形象地呈現出各種樹木的特征,讓學生在快樂閱讀課文時可以自主聯想,在腦海中構建不同樹木的形態,了解不同樹木的特征,最終學習相關的漢字。首先,教師立足課文整體,分析本篇課文涉及的漢字,發現其中大部分漢字都是“木字旁”。教師整合本篇課文中所有關于“木字旁”的漢字,構建“楊”“松”“桐”“桂”“楓”“樺”“棉”這幾個漢字的知識導圖,導圖主題是“木字旁”。然后,教師提出快樂閱讀、隨文識字要求,具體為:“請大家分別在課文中找到這七個漢字相關的樹木及其對應文本,有感情地朗讀出這些文本,說說這些文本中的樹木都具有哪些特征呢?這些樹木的漢字都具有哪些特征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有韻律地大聲朗讀課文文本,發現了文本中很多關于樹木的漢字都是“木字旁”的。此時分析漢字的“木字旁”,感受這些漢字與其身為樹木本質有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漢字的意思。學生理解為:“無論是‘楊’‘松’,還是‘桐’‘樺’,這些都屬于不同類型的樹木,因此,都會搭配‘木字旁’”。通過這種方式推進快樂閱讀進程,讓學生在愉悅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梳理漢字字形規律,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也可以形成對漢字字形構造的認知,為學生今后高效學習漢字提供更科學的學習思路。
(三)模仿文本,組詞造句
快樂閱讀,隨文識字,是一種依托文本展開的識字教學活動。在快樂閱讀環節,學生閱讀文本,在文本中發現不認識的漢字,結合文本上下文理解漢字的含義。之后,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模仿文本嘗試組詞、造句,從而有效推進學生漢字學習深度,促使學生將漢字理解內化為個人知識儲備與文化素養,真正實現學有所得、學以致用。相較于傳統識字教學,快樂閱讀、隨文識字這種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應用,因此,組詞造句成為鞏固學生漢字學習成果的必要環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漢字轉化為個人思想表達出來,實現知識的輸入到輸出。同樣,造句是組詞的進一步升華。組詞造句,并非要求學生進行高級的語言表達,而是確保學生可以將所學漢字納人一個更復雜的場景下進行運用,從而理解特定漢字的作用、意義。
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為例,這篇課文以富有韻律感的語言結構講述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課堂上,教師已經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初步完成了隨文識字。之后,教師提出要求:“現在,我們來模仿課文中提到各個節日的方法,將‘貼’‘敬’‘團’‘艾’‘熱'等漢字變成詞匯,好嗎?”同時,教師給學生呈現一個漢字組詞的例子——團,團圓,春節年夜真團圓!學生紛紛受到啟發,有的學生說:“貼,貼窗花,大年三十貼窗花!”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一邊觀察學生的組詞、造句情況,一邊與學生分享自己在這些節日的見聞,帶領學生解讀課文,提升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確保學生在快樂閱讀中產生對漢字的聯想,自然地將漢字轉化為詞語。在學生組詞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提問,引導學生圍繞某個漢字所產生的詞匯、所關聯的場景進行更多的交流。比如,教師詢問小明:“為什么春節年夜飯就是團圓的飯呢?”小明回答:“因為春節年夜飯親人們全都來了,大家都在一起,所以是‘團圓’的意思。”通過文本模仿組詞,教師進一步推進了快樂閱讀、隨文識字的深度,讓學生在較為復雜的場景下反過來理解、運用漢字,最終更深刻地領會漢字意義。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生年齡較小,學習基礎薄弱,缺乏自主學習習慣與學習意識,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持續指導學生學習漢字的關鍵。因此,快樂閱讀、隨文識字,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識字學習熱情,也可以讓學生始終在積極愉悅的氛圍之下識字,讓快樂伴隨學生識字全過程,大幅提升學生隨文識字的效率與質量。今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靈活安排快樂閱讀活動,借助情境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注意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投入漢字的研究中,促使學生更迅捷地理解漢字的用法,獲得良好識字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蔣楊怡.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文識字的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4(5):43-45.
[2]柳文琪.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語文隨文識字優化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7) :85-87.
[3]陳淑嫻.莫讓識字脫離文本—談小學語文低年級隨文識字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24(8) :44-45.
[4]李金菊.低年級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法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2(9):8-9.
[5]包小鈺.小學語文低年級新教材的閱讀教學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2(2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