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8-0145-03
初中生處于學習成長的關鍵期,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要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指引,重視關注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更要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精彩內容,提高學生價值認同,培養學生法治觀念,促進學生健全人格養成。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還要關注學生道德修養和責任意識的提升,助力學生更好地完善自我,融人社會。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落實,要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有效轉變,通過針對性教學策略的指引,促進學生法治觀念養成,引人創新性教學模式,推動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穩步提升。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的意義
(一)為學生帶來良好學習體驗
核心素養理念指引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優化工作的開展,能夠貼合初中階段學生信息需求,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學科內容高效理解。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交互應用,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深度理解,教師還可以打破傳統的以講解為主的授課方式,從提高道德與法治授課質量人手優化學生學習體驗。所以,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育人,優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可以為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提供有效助力。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意識
以核心素養育人為目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從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入手,重視通過情境教學、案例教學、辯證思考等方式,培養學生法治觀念,提高學生道德修養。教師還可以從社會融入層面,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圍繞人際交往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這些都體現出道德與法治學科關聯性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特點。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優化教學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意識,助力學生個人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三)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落實,既要關注學生對教材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要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人手,思考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學內容,引導學生關聯運用,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發展。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恰當延伸,向生活有效靠近,關聯時政,讓學生有效探究,引領學生實踐,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我。這樣可以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指引,讓學生更好地熱愛生活,也能通過生活化育人工作的落實,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的 原則
(一)情感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優化,首先要體現情感性原則。教師要把握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和心理,從學生角度來組織教學活動,甄選優質教學資料促進學生知識理解。教師還要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開展心理互動,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讓學生在情感上接受并認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觀念。尊重學生主體性價值,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自身情感體驗,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引導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無須教師的刻意引導,就能增強學生法治意識,還能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規,并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實踐性原則
以核心素養理念為導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開展,要關注學生主體體驗,更要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結合道德與法治課堂所學內容,在實踐中加以應用,以實踐促進學生的知識鞏固和理解,并通過實踐性育人,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道德行為,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進行道德辯論,在法庭模擬和角色扮演中,讓學生感受道德的力量,認識法治的威嚴,學會用法律來解決各類問題。
(三)創新性原則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要體現創新性原則,既要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蘊含的豐富理論有效理解,又要通過創新性手段的應用,促進學生對一些抽象知識點生動理解,以信息化手段為學生帶來良好學習體驗。教師可以結合單元整體教學、跨學科融合育人等創新性模式,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積極參與,切實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綜合育人效果。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課題和項目,讓學生進行趣味探究,這些都能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為學生成長為有道德、懂法律的新時代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方向指引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優化,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工作開展中,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有效的目標。在正確目標指引下,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進取觀,同時以教師的方法指引積極主動地融人學習過程,循序漸進地理解重難點知識,并引導學生以自己所喜愛的方式來高效學習,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以“珍愛我們的生命”這一單元的學習為例,這是促進學生生命認知,讓學生更好地熱愛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典范性內容。在這一單元知識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可貴。其次,基于生命認知的角度,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管理、珍惜生命、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對自己的生命有效負責等意識。再次,還要讓學生理解挫折的概念,學會理性應對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以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強學生的韌性。結合有效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可以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結合在一起,通過情景短片讓學生對生命的可貴有效了解。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后,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抵御災害、共建家園的內容,讓學生對守護生命進行深人思考。最后,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結合學生學習交友過程中遇到的挫折,讓學生理解情緒和行為。這樣既能夠從宏觀角度讓學生理解珍惜生命的內涵,還可以結合生活細節,讓學生從關愛他人到調節自我中,感受生命的厚重感與生命的溫度,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創建趣味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熱情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對枯燥的說教會產生排斥。因此,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的落實應結合學生興趣需求,創設趣味教學環境,既要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有效理解,又要在師生之間的緊密互動中讓學生建立邏輯思維,指引學生立足生活來理解學習內容,真正將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與學生自身理性思維建立有效結合,這樣才能為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提供有效助力。
以“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抓住青春期學生情緒易波動的情況創建趣味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直觀情境中理解情緒的多樣性,并以學生之間的角色扮演、情境模擬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緒。還可以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指導學生找到情緒調節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相應的短片,讓學生理解各種不同的情緒,還可以以問題為引導創設認知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下,自己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心理”。例如,一次模擬考試后,自己成績明顯下降,老師要求家長簽字。當把成績單拿給家長時,自己既對分數感到愧疚,又怕家長的責備,因而情緒低落。而當父母沒有責備他充滿鼓勵時,他又感到心情比較愉悅。通過人物內心的起伏,可以讓學生有效理解情緒的復雜性。在情境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讓學生學會調節情緒,做情緒的主人,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例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要審視自己在學習中有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從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做好心理建設,這樣才能讓學生無懼風險、積極上進。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會理性應對挫折,結合自已在生活中遇到的各類挫折,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尋找克服挫折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交流,趣味探究,可以培養學生共情意識,以及找到控制情緒、調節情緒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開展精彩實踐活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核心素養理念指引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的落實,既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要體現教學做合一育人。通過多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對理論知識加以應用,并在實踐中讓學生學會關懷他人,完善自我,發現生活中的多元美好。以及以正面積極的心態,應對各類挑戰,并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積極參與樂學互動,樹立集體榮譽意識。這可以提高學生自身德育水平,通過實踐活動,也能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以“積極奉獻社會”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在融人社會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規則的重要性,并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學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如引導學生為環衛工人送愛心,加深對職業的認知;引導學生進入革命烈士陵園進行祭奠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進人法院,參觀檢察院,補齊學生法律知識的短板。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落實,可以對學生融人社會、奉獻社會以及法治意識的樹立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讓學生學習認知的視角更加豐富,并從家國社會層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結論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工作的開展,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貼合學生興趣需求營造互動性學習氛圍。教師還要重視多元教學活動的合理設計,讓學生趣味理解課堂內容,聯系生活積極實踐,增強法律意識,從而促進課堂整體效果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欒慶雪.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化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22):151-153.
[2]朱靜.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20):151-153.
[3]許多.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策略[J].家長,2024(18):49-51.
[4]鄭麗芬.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策略[J].學周刊,2024(9):152-154.
[5]陳庭.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4(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