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028-03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要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在地理教學融合跨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跨學科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在當今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所以,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要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整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跨學科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拓寬地理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跨學科教學內涵
跨學科是指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綜合,跨學科教學是指突破傳統學科限制,將不同的學科知識、方法和思維模式有機融合的教學方式。跨學科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跨學科教學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提出更加系統全面的解決方案。跨學科教學要求各學科老師加強交流,打破學科界限,開展團隊教學。[
二、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的可行性
《新課標》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等方面對跨學科教學提出了要求。課程理念方面,強調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倡導跨學科學習;課程目標方面,要求學生能從多學科角度分析地理問題,培養綜合思維,鼓勵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地理問題,提高地理實踐力;課程內容方面,《新課標》內容設計體現跨學科特性。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具有生活性、區域性、綜合性、人地相關性等特點,涵蓋的知識面廣,教學內容包羅方象,是跨學科融合的良好載體。[初中生正處在思維快速發展的階段,跨學科教學能提供多元的思維模式,有利于初中生思維模式的發展,促進認知發展。初中生好奇、好動、好表現,認知水平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地理教師采用跨學科教學,引入多學科元素,有利于改善單一學科知識學習的枯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實踐一一以\"長江的開發與治理”為例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長江的開發與治理\"的內容為教學基礎,融合政治、語文、物理、信息技術等學科,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探索初中地理課堂跨學科教學的一般設計思路和方法。
(一)利用時事新聞與政治學科相融合,抓住跨學科教學契機
選取具有代表性、時效性的時事新聞,在課堂開始時,通過視頻播放、展示新聞圖片等方式引入,抓住跨學科教學的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時事新聞與政治學科融入地理教學,使學生看到地理知識在現實世界的廣泛運用。在學習“長江的開發和治理”這一章節時,利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的時事案例和2024年長江洪水事件來學習長江的相關知識
【教學設計】新課導人
【新課導人】觀看視頻—《長江,總書記縈繞于心、謀劃于胸》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長江恢弘氣勢,體會長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引出本節主題,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設計長江的治理 洪澇災害
【學生探究活動】2024年6月28日,長江2024年1號洪水在長江中下游形成。結合所學知識思考:1.長江最容易發生洪水的是哪個河段,為什么?2.如果你是水利專家,根據洪水產生的原因,你準備怎樣防御呢?
【設計意圖】通過引入社會時事、熱點,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熱點地理問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二)巧用古詩詞與語文學科相融合,拓展跨學科教學資源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巧用古代詩詞,融合語文學科,這對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長江的開發與治理\"這一章節時,學生需要理解長江不同河段的特征,可以通過賞析詩仙李白的不同古詩,從而理解長江不同河段具有的特征。
教學設計長江不同河段的特征及開發利用方式
【學生探究活動】浩蕩長江,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結合所學知識討論,李白的以下三句古詩分別對應哪一河段,并歸納長江不同河段的特征及其開發利用方式。1.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渡荊門送別》)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詩詞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和提取圖文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借用歷史素材與歷史學科相融合,引領跨學科認知升華
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聯系密切,歷史事件在一定地理環境中發生。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孕育出肥沃的土地,更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學習“長江的開發與治理\"這一節課時,以長江流域作為研究對象,將地理與歷史學科相融合,不僅能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一地理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還能啟發學生深人思考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形成和諧的人地協調觀
【教學設計】長江的開發 一黃金水道
【材料一】歷史上長江航運的大事件。【材料二】近現代以來,長江航運發展存在的問題,如河道污染、生態破壞等。【材料三】21世紀,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
【學生探究活動】讀歷史材料,結合長江流域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的分布圖思考:(1)利用地形、氣候地圖,結合相關材料,從水文、水系方面分析長江航運發達的優勢有哪些?(2)長江上、中、下游航運能力有何差異? (3)長江航運開發面臨的問題有哪些?生態保護與航運開發如何協調。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史料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取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四)利用課堂實驗與物理學科相融合,培養跨學科實踐能力
許多地理現象蘊含著物理原理,物理實驗注重探究過程,在地理課堂開展物理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提出假設、驗證結論,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將地理知識與物理學科知識相融合,通過物理實驗,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地理知識,增添課堂趣味性,拓寬學習視野。
【教學設計長江的開發利用—水能寶庫【學生實踐活動】課堂實驗 一 模擬水力發電實驗原理:水力發電的基本原理實驗器材:小型水力發電模型、裝水盒、兩瓶水。
操作步驟:學生分組合作,分別模擬同一高度,不同水流大小;同一水流大小,不同高度水流。觀察這兩種情況下水力發電模型燈泡的亮度。
實驗結論:長江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處,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上游河段是長江水能豐富的河段。
【動畫展示】以三峽工程為例,通過視頻、動畫等展現三峽大壩的選址、船閘工作原理等相關物理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物理實驗輔助地理教學,跨學科引領,引導學生運用物理原理幫助理解地理問題,培養跨學科思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五)利用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優化跨學科知識融合
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應用廣泛,能顯著提升教學效果。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直觀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將人工智能融人初中地理課堂,通過構建虛擬的地理情境,以更生動有趣的呈現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習更具吸引力。在學習“長江的開發與利用\"這一節時,利用視頻剪輯技術,創設基于AI技術生成的虛擬角色長江導游人物一大江,創設情境,一鏡到底學習整節課。相對于傳統教學,AI小人活潑、親切、新穎,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獨特的互動伙伴,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優化跨學科知識融合。
四、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反思
(一)不足之處
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學科融合深度不足。跨學科知識沒有有機整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提及,并未深入挖掘內在聯系。(2)內容增多,節奏難控。跨學科教學融人多學科教學,教學內容大大增多,已出現節奏混亂、課堂教學時間緊張、重點不突出的情況。(3)缺乏資源,硬件不足。跨學科知識教學內容教師需要自行搜集整合,耗時耗力,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的硬件有限,不能滿足教學需要。(4)教師專業能力有待提高。多數教師跨學科知識有限,難以在教學中加以融合。多數教師習慣單一學科教學,無法引導學生跨學科思考。(5)評價體系不完善。傳統的單一學科評價方式難以衡量學生跨學科學習成果,單一教師評價容易片面。
(二)改進措施
跨學科教學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在當今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為提升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質量,應努力改進。首先,提升教師跨學科素養。學校等各級教育機構組織定期培訓,拓寬地理教師的跨學科知識,以提升在教學中融會貫通的能力。建立跨學科教研小組,組織教師共同備課,通過相互交流與學習,提高跨學科教學的實踐能力。其次,優化教學設計。教師在備課時,深入挖掘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在邏輯聯系,依據教學目標、學生認知水平,合理選取跨學科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再次,拓展跨學科教學資源。教師利用網絡平臺選取優質跨學科教學資源,建立學校內部教學資源庫,方便教師共享和使用。最后,完善評價體系。構建多元的評價指標,涵蓋知識掌握、能力提升、態度養成等方面。除教師評價外,增加學生自評與互評。也可以邀請家長、專家參與評價,從不同視角提供反饋,使評價更加全面客觀。
五、結語
作為初中地理教師,將持續提升跨學科素養,深入開發跨學科教學資源,不斷優化教學方法,為學生打造更具活力與深度的課堂,讓他們在跨學科知識的海洋中茁壯成長,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付雪玲.跨學科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4(32):111-114
[2]馬林.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的實踐與成效 以地理與歷史學科融合為例[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 導),2024(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