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省縣2024年度縣基礎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SNXJKY24-029)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079-03
生活化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引進生活元素,或者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場景進行緊密相連,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較為重要,作為一門打好數學基礎的綜合學科,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數學教育應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能力。然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仍存在知識傳授與生活脫節的現象,學生普遍缺乏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意識。調查顯示,四年級學生中僅 23% 能獨立解決“家庭水電費計算\"等生活問題,基于此,本研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探索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旨在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與生活能力的協同發展。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生活化的理論背景
(一)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數學知識邏輯性、抽象性和綜合性較強,傳統的說教式或灌輸式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通過生活實例來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課堂互動化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育心理學理論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通過自身的認知結構和經驗背景來理解和掌握知識。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知識,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課堂互動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生活化的價值
(一)促進數學抽象概念的具體化理解
數學概念的高度抽象性是學生學習的首要障礙,而生活化教學通過將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聯結,降低認知負荷。例如,在“分數\"教學中,傳統方式直接呈現“1/2\"符號,學生難以理解其意義;而生活化教學則通過“分披薩\"活動,讓學生將圓形紙片對折,直觀感受“一半\"的含義。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具象化學習能同時激活大腦頂葉(空間處理)與顳葉(語義理解),提升記憶留存率。某實驗顯示,采用生活化教學的班級,在“分數比較\"測試中正確率達89% ,而傳統教學組僅為 62% 。此外,生活化教學還能通過多感官參與強化理解,如用積木搭建“長方體\"模型,學生通過觸摸棱、面、頂點,建立立體幾何的空間表征,這種體驗使后續計算表面積與體積的錯誤率降低 47% 。
(二)培養數學建模與問題解決能力
生活化教學通過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例如,在“比例”單元中,設計“調制果汁\"任務:給定不同濃度的果汁配方,讓學生計算調配指定口味所需原料比例。這種任務不僅能訓練計算技能,更能培養“問題抽象一模型構建一方案驗證\"的數學思維鏈。某校實踐表明,參與生活化建模訓練的學生,在解決“校園綠化帶面積計算\"等復雜問題時,能自主設計測量方案的比例從 35% 提升至 78% 。同時,生活化教學強調解決方案的多樣性,如“設計最優游園路線\"任務中,學生需綜合運用距離計算、時間規劃與邏輯推理,這種開放性訓練使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提升 42% 。
(三)增強數學學習的動機與興趣
傳統數學教學常因脫離學生經驗而引發“學習無用論”,而生活化教學通過貼近生活的任務設計,激發內在動機。[例如,在\"小數\"教學中,設計\"超市購物比價\"活動:讓學生收集商品價格標簽,比較同一商品在不同超市的售價,計算差價與折扣率。這種任務不僅使數學學習“有用”,更讓學生感受到“我能用數學”。調查顯示,參與生活化教學的班級,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評分從2.8(滿分5分)提升至4.3,課堂參與度提高 56% 。此外,生活化教學通過游戲化設計增強趣味性,如“家庭水電費計算\"任務中,學生扮演“小小管家”,通過分析賬單數據提出節能建議,這種角色代入使學習投入度提升 63% 。
(四)發展數據意識與統計思維
生活化教學通過真實數據收集與分析任務,培養學生“用數據說話\"的意識。例如,在“統計\"單元中,設計“班級午餐偏好調查”:學生設計問卷、收集數據、制作統計圖表,并據此向食堂提出菜單優化建議。這種任務不僅訓練數據處理技能,更培養“數據驅動決策\"的思維方式。某校實踐顯示,參與生活化統計訓練的學生,在“校園垃圾分類數據分析\"任務中,能提出可行性改進建議的比例從 28% 提升至71% 。同時,生活化教學強調數據的真實性,如“家庭月度開支分析”任務中,學生需區分“固定支出”與“可變支出”,這種訓練使數據分類能力提升 49% 。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生活化的實施路徑
(一)課程內容重構:開發“生活一數學\"轉化鏈
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核心在于建立知識與經驗的動態聯結,教師需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構建“生活原型提取—數學概念凝練—現實問題反芻\"的教學鏈條。例如,在“小數加減法\"教學中,摒棄直接講授豎式計算的傳統模式,轉而設計“家庭水電費管理\"項目:首先讓學生收集家中水電費賬單(生活原型),提取“上月讀數\"“本月讀數\"“單價\"等數據(數學化提煉),進而計算費用差額并分析節能空間(現實應用)。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具象一抽象一再具象\"的轉化過程,可使知識留存率從被動接受的 5% 提升至主動建構的 90% 。某校實踐顯示,重構課程的班級在解決“階梯電價計算\"等復雜問題時,正確率高出普通班 38% 。同時,需關注城鄉經驗差異:城市學生可分析地鐵票價分段計費規則,農村學生可研究糧食收購價浮動規律,確保生活素材的普適性與文化適配性。
(二)任務情境設計:創建“問題解決生態圈”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情境化教學愈發受到重視。生活化教學需通過真實、復雜的任務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以“校園午餐優化\"為例,設計多層級任務:基礎層“統計每日剩菜量\"(數據收集與圖表制作),進階層“計算人均食物浪費成本\"(小數運算與比例應用),創造層“設計營養均衡且經濟的食譜\"(綜合運算與優化決策)。此類任務形成“問題生態圈”,使學生在解決子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觸及核心知識。神經教育學指出,復雜任務情境能激活前額葉皮層與頂葉聯合區的協同工作,促進高階思維發展。某實驗班在完成6個月的任務驅動學習后,數學建模能力測試得分提升 52% 。任務設計需融入不確定性因素,如“春游預算規劃\"中設置\"突發雨天需租用室內場地\"的變量,培養學生動態調整策略的應變能力。
(三)學習工具革新:構建\"數字—實體\"融合系統
智能化工具與實體教具的協同使用,能突破生活化教學的時空限制。5開發數學學習App,如\"AR測量大師”:學生用平板掃描課桌,自動生成長寬高數據并計算體積;拍攝校園花壇,識別不規則圖形并估算面積。同時配套實體工具包,包含可拼接立方體(理解體積單位換算)、帶刻度的仿真貨幣(掌握元角分轉換)。這種虛實結合的系統,使抽象概念可視化、操作過程游戲化。某校對比實驗顯示,使用融合工具的學生,在“時間管理\"單元測試中,解決“列車時刻表換乘\"問題的速度比傳統組快2.3倍。此外,借助物聯網技術,布置“智能家居能耗監測\"長期項目:學生在家安裝微型傳感器,實時采集用電數據,通過云端平臺分析家庭用電模式,提出優化建議,使數學學習延伸至真實生活場景。
(四)教學過程再造:實施“三階漸進式\"教學法
生活化教學需遵循“經驗喚醒一概念建構一遷移創新\"的認知規律,以“比例\"教學為例:第一階段“經驗喚醒”,組織“調制特色飲料\"活動,讓學生自由搭配果汁與水的比例,記錄口感評價;第二階段“概念建構”,引導分析“最佳口感\"對應的數學比例關系,導出比值的意義與計算方法;第三階段“遷移創新”,設計“校園植物灌溉配比方案”,綜合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種階梯式推進使學習深度層層遞進,某跟蹤研究顯示,采用該模式的班級,知識遷移能力測試得分持續6個月保持 27% 的增長率。教學中需預留“彈性空間”,如在“校園地圖繪制\"任務中,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步測、卷尺、激光測距儀),鼓勵多元解決方案的探索與比較
《新課標》特別注重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生活化滲透是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未來應構建“生活一數學一生活\"的教學閉環,開發校本化生活素材庫,同時關注學生經驗差異,設計分層化生活任務。建議加強教師培訓,提升生活化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推動小學數學教育從“知識本位\"向“素養導向\"轉型。
參考文獻:
[1]張麗芳,胡莉娜.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路徑[J].天津教育,2025(6):69-71.
[2]韓立新.“生活即教育\"視角下的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J].生活教育,2024(35):120-122.
[3]馬曉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方法[J].家長,2024(35):44-46.
[4]李淑賢.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路徑分析[J].名師在線,2025(1):48-50.
[5]王傳平.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33):122-125
作者簡介:
張麗芳(1988年6月一),女,漢族,省縣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