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130-03
一、前言
(一)問題的提出
學齡前兒童情感心理發展初期,幼兒的心理和情感初步萌芽,尤其進入中班年齡段幼兒逐漸去自我中心化,能夠感知周圍人和事物的變化。由于家庭、生活環境及成長環境的不同,部分幼兒對情緒情感的感知較弱,會表現出哭鬧、大喊憤怒等情緒,且在出現情緒時不能選擇合適的方式表達和內化。幼兒初期情緒心理的發展為后期社會性發展奠定基礎,良好的心理環境和情緒調節力能夠促進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進行相關研究。
文獻研究法:通過多種途徑查找閱讀有關資料,學習兒童情緒社會情感有關理論,學習和借鑒理論成果,對研究對象的文獻資料加以收集、評析。
觀察研究法:教師在幼兒活動的自然狀態下,記錄幼兒活動狀態,進行分析討論。
案例分析法:對幼兒游戲行為進行觀察或連續觀察,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過程,并分析產生結果。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意義
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是社會性發展的基礎,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初步階段,能夠影響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并能為建立良好的社會交往及共情力奠定基礎。4~5歲幼兒積極情緒表達規則認知能力的發展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社會性初步發展,通過本研究探索運用多種途徑提升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為幼兒的心理情緒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同時能夠關注幼兒心理需求教育方向并提供策略支持。
(四)概念界定
4~5歲幼兒情感及情緒感知力逐步加強,是社會情感及情緒調控力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幼兒去自我中心到社會認知發展的關鍵期。
運用多種途徑提升4~5歲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策略研究。對4~5歲幼兒在不同場合出現的情緒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探索多種方法引導幼兒解決問題、感知情緒變化,并提供策略支持。
二、研究內容
(一)情緒主題繪本和幼兒情緒調節能力
在日常活動中觀察發現,幼兒在情緒出現時不知道如何處理,而如何能夠讓幼兒直觀形象地理解,只是單純的說教是無效的,運用直觀更能夠理解的
方式讓情緒具象化。
泥塑活動中,突然聽到一聲大喊“你干嗎?\"然后伴隨著哭聲,循聲望去,小宇大哭著把手中的工具扔到了地上,老師走過去詢問情況,小宇只是不住地大哭,旁邊的子豪說:“小軒把他的泥弄倒了。\"“我不是故意的,對不起。”小軒向小宇道歉,小宇依然哭著,老師安撫著他的情緒,小宇不說話只是哭,后面的活動無論怎樣都不愿再參加。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盡力地去幫助他完成,但是其不愿再動手制作。
《我的情緒小怪獸》用不同的顏色感知不同的情緒,通過繪本的閱讀能夠讓幼兒理解自己的情緒,當壞的情緒出現時用好的方法緩解自己的情緒。[《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中夸張的圖畫吸引了幼兒,在這里看到壞情緒不僅“燒到”自己還能“燒到\"別人,用夸張的圖片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給周圍帶來的影響,在噴火龍滅火的過程,也是情緒內化的過程,幼兒能夠共情自己,并在閱讀后說出很多能夠控制情緒緩解情緒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的繪本,更形象地感受情緒,在這個過程中也將繪本的內容在生活中泛化,幼兒能夠逐漸共情并內化。
(二)角色游戲和幼兒情緒調節力
游戲是幼兒最直接的學習方式,角色游戲是社會規則及社會認知的縮影,角色游戲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這里有沖突,有解決問題,并能夠在游戲中感受感知情緒情感,是幼兒情緒情感逐漸成熟的重要路徑。繪本作為直觀形象途徑促進幼兒情緒調節發展,主題繪本與角色游戲也可以相互聯結。
在日常看電影及閱讀活動中,巖巖會突然地大聲說話或者在閱讀角跳來跳去,其他的孩子都堵住耳朵,但是巖巖毫不在意,所以將電影院的售票、買票及觀眾搬到教室里,讓孩子們扮演這個場所的各個角色,讓巖巖扮演檢票工作人員,老師扮演一位“擾亂秩序”的觀眾。巖巖很有責任感,檢票員做得有模有樣。在觀影過程中,老師故意發出了大喊大叫的聲音,這時候旁邊的“觀眾們\"都捂起了耳朵,另一位“觀眾\"找到了檢票員說:“他太吵了。\"讓檢票員來處理。巖巖走過來說:“電影院里不能吵,要安靜。”“為什么要安靜啊?\"老師問他。“你這樣別人都聽不到聲音了,吵到別人了。”\"哦,那我不吵了我安靜看電影。\"這個游戲過程結束后,展開了電影院里應該怎么做的討論,讓孩子感同身受地去說一說。在這個游戲后我們同樣也進行了圖書館的角色游戲,讓幼兒感受在閱讀時被打擾是什么樣的感受。
角色游戲過程中,矛盾沖突在游戲中呈現,讓幼兒作為一名“維護者\"去處理解決矛盾和沖突,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感受周圍的情感變化,也同時有自身的情緒情感表達和釋放,在游戲中能夠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在良好情緒調控后能獲得贊美滿足。同時通過角色扮演產生社會認同,在角色體驗中感受社會秩序中出現擾亂的現象會有怎樣的影響,產生情感共鳴,提供情緒表達空間。
(三)藝術表征和幼兒情緒調節力
1.音樂和幼兒情緒調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在幼兒園和家庭中,應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并提供多種方式,如繪畫、音樂、戲劇等,讓幼兒能夠通過藝術形式表達內心的感受。\"音樂旋律不同能夠促進幼兒情感表達,激發內心的情感共鳴。在律動音樂活動中,歡快的音樂帶動下,幼兒表現出開心、快樂的情緒,在音樂欣賞中,教師引導幼兒聽旋律說出內心感受,增加生活聯想,在這樣的情緒表達中理解情緒的變化。在《野蜂飛舞》樂曲欣賞后,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幼兒能夠用自己的情感體驗表達出“聽起來不舒服”“很快很緊張”“很開心\"等不同的情緒。同時在感受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幼兒加深自己的體驗,將自身的經歷帶入到音樂的感受中,在音樂欣賞與游戲中進行情緒表達,豐富情緒體驗。
2.美術表征和幼兒情緒調節。藝術是情感的另一種宣泄,在美術繪畫中能夠看到幼兒情緒的影子,尤其是內向的不善于表達的孩子,在情緒得不到宣泄時,就會出現紊亂和不恰當的行為方式。美術能夠給予幼兒空間去表達宣泄情緒,允許情緒流淌,并能夠被傾聽,是最有效的宣泄途徑。運用美術療愈幼兒心理,自然地表征并通過繪畫去表達情緒,是心理療愈的有效途徑。
昊昊是個內向不怎么愛說話的孩子,有時候會出現哭鬧的現象,但是喜歡畫畫,在畫畫的過程中很專注,于是老師在昊昊畫畫的時候會關注他,用顏色畫出自己的心情,昊昊更多時候喜歡用黑色,他告訴老師喜歡黑色,黑色什么都看不見,就不用來上學,就不用早起寫好多作業。這樣溝通后和昊昊的媽媽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發現昊昊在家里因為有姐姐上小學,所以家里對昊昊的關注較少,更多的是關注學習和各種興趣班,媽媽因為工作忙沒有給予孩子更多的情緒情感支持,因此,昊昊的情緒沒有辦法得到溝通和宣泄。
三、策略分析
(一)在情緒主題繪本中理解情緒,感知情緒
直觀形象的故事情節和生動有趣的卡通形象更能讓幼兒理解并感知,情緒和情感對于幼兒是抽象的體驗,用直白的話語告知并不能夠被理解,而幼兒在繪本故事中能帶人自身的經歷,并能夠將繪本中的人物角色情感帶入到生活中,共情并轉接情感,在夸張而又生動的繪本故事情節中更直觀地感知情緒的變化,繪本圖畫將情緒具象化,這樣的感情更加被理解,同時夸張的情節更容易被幼兒所記憶所接納。
引入情緒主題繪本,引導幼兒通過閱讀、共讀感知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語言尤為重要,在回顧故事情節與內容的過程中以“你有過這樣的時候嗎?”“你會怎么辦?”“如果是你,你會有什么感受呢?”此類的問題從幼兒自身出發共情內容并能夠和生活中的問題建立聯結,能夠移情并再現故事情境。
(二)在藝術表征過程中讓情緒自然流淌
表征不僅是外在形象的呈現,更是內在情感和思想的傳遞,運用不同音樂類型激發幼兒的內心情感表達,在不同樂曲的欣賞中,幼兒所呈現的情緒反應是不一樣的,而在欣賞及游戲的過程中,能夠聯想到情緒的關鍵詞,這是幼兒正視自己情緒的方式,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允許幼幾情緒的流淌,充分感受幼兒情緒的變化,這樣的情緒流淌能夠產生心理舒適感,也更有利于情緒調節。
音樂讓情緒在心靈自由流淌,而美術表征則讓情緒具象化,運用幼兒喜歡的表達方式呈現情緒,這對于不善于言語的幼兒是很好的宣泄方式,也能夠直觀地感受幼兒的內心情緒變化,用顏色、用形象表現自己很難表達的情緒,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材料、充分的空間去涂鴉去宣泄,在安靜且放松的空間和狀態下用不同表征感受自身情緒。
(三)在角色游戲中釋放情緒,調節情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通過日常的活動和游戲,幼兒接觸不同的情境學習如何應對和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他們的情緒適應能力。”角色游戲是生活情境的再現,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角色游戲中將經歷的事件和情境再現,能夠用親身體驗的方式解決沖突矛盾,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并在這個過程中調節自身的情緒。在活動中或生活中偶發的事件以情境再現的方式帶入游戲中,教師可以旁觀也可以以游戲參與者介入,幫助幼兒解決矛盾,并在出現情緒沖突時用游戲的方式和幼兒一同探索解決方法。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模仿、交流、習得經驗,并轉化成自身的經歷,在多次的經歷游戲后,能夠有所改變
參考文獻:
[1]陳曉清.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J].教師,2019(3):118-119.
[2]孟紅霞.幼兒情緒表達規則認知能力的發展[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8.
[3]樓漢葳,吳盈露.促進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師,2022(4):93-97.
[4]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