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在當今社會,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青少年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和道德挑戰。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已經成為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旨在深人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責任意識的培養策略,分析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然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通過多維度的教學改革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
一、培養初中生責任意識的內涵和重要性
責任意識的核心是個體對自我、對他人、對集體以及對整個社會的義務感和擔當精神。對于初中生來說,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1.對自我的責任。初中生正處于懵懂期,需要意識到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和決策會直接影響到自身的未來。2在這個時期幫助他們樹立自我管理意識,讓他們從小做到自覺學習、規范行為是培養其責任意識的第一步。2.對他人的責任。在家庭和學校中,初中生需要學會關心他人,理解集體的需要,在團隊活動中體會到與他人相互支持和幫助的重要性。3.對集體的責任。學生是【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184-03班級和學校集體中的一員,幫助他們樹立集體主義精神是培養其責任意識的必要途徑。
責任意識是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培養責任意識可以讓初中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和行為,從而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責任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備強烈責任感的青少年,未來才能在團隊中發揮作用,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此外,由于初中生現在正是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責任意識的培養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知道自己不僅有權利享受生活還應該履行應盡的責任,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④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責任意識培養的現狀
(一)教學方法單一,課程枯燥
許多學校老師仍然依賴傳統式講授教學方法,通過口頭講解教材內容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已經跟不上我國教育水平的發展,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情感體驗,導致課堂氛圍非常沉悶,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激情。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本身就枯燥、抽象,課程中的一些法律條文、責任意識理論對于初中生來說比較陌生,和他們的生活沒有直接的鏈接,所以,如果教師的授課內容不夠有新意或簡單明了,就會讓學生難以對課堂上的內容產生共鳴。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的局限性會讓學生的責任意識無法得到有效培養,學生也無法真正理解責任的內涵和其重要性。長此以往,教學目標就會難以實現,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也無法發生根本的轉變。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
道德與法治課程多側重于一些法律條文、道德規范和責任內涵的抽象理論,這些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聯系不大,如果教師設計的課程缺乏實踐性和生活化情景,就會讓學生難以理解教學內容,無法充分感知課程內容和自己實際生活的關系。由于一些學校教學安排的限制,學生通常只能在課堂上學習道德和法治的知識,而缺乏真正的社會實踐經歷。社會中出現的許多困境,學生也很少有機會親身接觸和經歷這些事,讓教學內容和實踐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明顯。理論與實踐脫節會讓學生的責任意識只停留在抽象的層面,讓學生無法通過實際情境去理解和體驗責任的真正含義,從而影響到責任意識的真正培養。
(三)家校協同不足
許多家長沒有充分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家長都更多地只關注學科知識和成績,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作用,導致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對責任意識的引導。許多學校缺乏和家長有效溝通的平臺,學校和家庭的互動很少,導致家長無法及時了解學校在責任意識培養方面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除此之外,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往往只停留在學校教育,家庭延伸作用較少,如果學生回家后沒有家庭對于責任意識的支持和補充,就會讓學生的責任意識難以在家庭環境中得到強化和實際應用。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社會單位,所以父母的言行對于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如果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聯系薄弱,就會導致教育效果難以持續,并影響到學生未來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發展。
三、基于責任意識培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設計與實踐路徑
(一)情境浸潤法:創設真實責任場景
情境浸潤法通過創設真實、生動的責任場景,可以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知責任、理解責任、踐行責任,從而實現責任意識的深度培養。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課“夢想始于當下\"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夢想的含義及其重要性,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為自己制訂切實可行的夢想計劃,課程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認識到實現夢想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的表現。首先,教師需要利用五分鐘時間導入新課,為學生播放視頻《我的夢想》,并提問學生:視頻中的人物都有什么夢想?他們的夢想都是怎么實現的?通過這些問題來引出課題—“夢想始于當下”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個活動來講授新課,為學生創建真實責任場景。
活動一:夢想拼圖。教師將學生分組,每組發放一張印有“夢想\"字樣的拼圖。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夢想?夢想對人生有什么意義?然后再每組派代表分享討論結果,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知道夢想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實現夢想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活動二:夢想時光機。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思考情景—“假設你有一臺時光機,可以穿越到未來十年后的自己”,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樣子?自己又實現了哪些夢想?最后讓學生繪制出屬于自己的\"夢想時光機\"海報,在講臺上展示未來的自己。教師需要讓學生知道實現夢想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只有克服苦難,勇敢追夢,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
活動三:我的夢想計劃書。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制訂一份“我的夢想計劃書”,計劃書里需要包括夢想目標、實現步驟、時間安排、預期困難等,然后讓學生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計劃書。教師在旁邊進行點評和指導,給學生強調要將個人夢想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相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二)法治案例分析法:強化理論與實踐的關聯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一課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地位與權威性,通過一定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學會運用憲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強化法律與責任的關聯。本單元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樹立學生憲法至上的觀念,增強其維護憲法尊嚴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作為公民的法治認同感與社會責任感。
本單元的核心教學方法就是“法治案例分析法+ 責任情境實踐”。首先,教師需要展示法治案例“某市政府因違憲決策被撤銷”,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中哪些行為違反了憲法?撤銷違憲決策體現了憲法的哪一特性?然后讓學生一起探討政府機關應如何履行“依憲行政”的責任。教師可以通過對比憲法條文,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憲法的最高效力,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列舉一些體現憲法權威的現象,或是進行角色扮演,模擬“人大代表提案修改法律需符合憲法\"等場景,讓學生體驗立法責任與憲法約束。其次,教師可以選取“公民通過訴訟維護受教育權\"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憲法如何保障公民權利?公民在行使權利時需承擔哪些責任?讓組內辯論“權利行使是否應有邊界”,這個論題可以結合疫情防控中的權利義務沖突的案例。在課程結束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實踐任務來增強法律和生活的關聯,讓學生采訪家庭成員或社區工作者,記錄憲法對日常生活的保障實例,采訪結束后提交采訪報告。
(三)多主體協同:家校社聯動機制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公民責任與社會發展”單元教學為例。在第一階段,教師可以布置家庭聯動任務,讓學生制作“家庭責任履行記錄表”,連續7天記錄家庭成員家務完成情況。同時在課堂上分析責任確實案例,并在課堂上引入一些社區案例,如展示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工作場景,讓學生探討“個人環保責任如何影響社區治理?”\"違反公共規則需承擔哪些責任?\"等問題。在第二階段,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法庭,設置場景為“學生校園欺凌事件責任認定”主題,教師擔任法官角色,學生擔任被告/原告角色,家長代表擔任社區調解員角色。在進行模擬表演的時候,學生和家長可以進行完美的互動,讓家庭培養生活責任、學校強化法治責任、社區拓展社會責任形成閉環。在第三階段,教師可以開展一個“職業責任體驗日\"活動,幫助學生對接社區資源,安排學生體驗環衛工人的環境維護責任和社區民警的安全保障責任。并且讓家長和學校簽訂《成長責任三方協議》,在協議中明確家庭責任、學校責任、社區責任:家庭需要確定每周參與2次家務勞動,學校需要每月組織1次社會調研,社區需要給學生提供4個實踐崗位/學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教師通過情境浸潤法、法治案例分析法、多主體協同法來構建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育人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念,為其未來的成長和社會融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嗣琴.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4(23):168-170
[2]楊文獻.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和加強學生法治意識的策略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4(6):3-4.
[3]于凡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責任意識的教學策略研究[D].佛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24.
作者簡介:
袁文柯(1976年1月一),男,漢族,陜西旬陽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