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普惠金融在推動小微企業融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發展過程中衍生的風險防控問題成為關鍵挑戰。本文提出有關防控措施:強化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優化資金管理與信用評估體系;推動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合作,創新服務模式并拓展場景化服務;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引入“監管沙盒”等動態工具提升監管適應性。以為湖南省及同類地區破解數字普惠金融風險防控難題提供理論參考,助力普惠金融與小微企業的深度協同發展。
一、引言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數字普惠金融憑借其便捷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點,逐漸成為提高小微企業持續性發展的關鍵路徑。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數字金融與普惠金融在中國金融強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將其納入重點工程,這也讓數字普惠金融在全國的推廣獲得了高度重視。在此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對增加小微企業融資具有重要意義,而其發展亟需突破新興技術引發的新形式金融風險,以實現更廣泛且深入的推廣,進而促進數字普惠金融與大眾創業的協同發展。
數字普惠金融是指借助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為實體經濟中的小微企業、農戶、低收入人口等普惠對象提供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務。具體而言,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推動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務門檻,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和覆蓋面。然而,由于金融風險的客觀存在,受限于信息渠道過窄的小微企業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數字化環境,導致其權益更易受到損害;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數據獲取困難和技術基礎設施薄弱,則增加了在向小微企業提供服務過程中的不穩定性。因此,防控金融風險是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深層次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上述背景下,湖南省的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上卻相對滯后(趙健、魏欣,2023),這為本次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探討空間。然而,截至目前,針對湖南省小微企業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系統性研究仍顯不足。鑒于此,本文依托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數據資源,結合相關理論文獻,旨在深入剖析湖南省小微企業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現狀、挑戰及相關應對措施。
二、研究意義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普及,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實現了迅猛發展。然而,伴隨其快速擴張進程,風險防控體系面臨系統性挑戰,這種矛盾在小微企業之中呈現顯著強化態勢。具體而言,小微企業儲備資金相對不足、金融機構數據采集能力薄弱、針對小微企業監管體系滯后形成三重約束,致使數字普惠金融在服務企業過程中風險防控面臨嚴峻挑戰。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是推動數字普惠金融進一步的關鍵所在。湖南省作為發展大省,其企業面臨的復雜經營環境與復合型金融風險特征正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縮影,其風險防控實踐經驗對同類地區破解企業協同數字普惠金融的穩步發展問題具有普適性參考價值。
理論層面,現有文獻多聚焦于宏觀層面,對企業協同數字普惠金融風險的生成邏輯研究仍顯不足。歐陽資生等學者(2021)揭示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中國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加劇效應,但其分析仍停留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金融風險影響的傳導機制層面;劉丹、張耀龍(2024)提出的金融助力產業發展理論,雖關注到用戶在接受金融服務過程中的風險來源,卻未深究其背后的根本成因。值得注意的是,郭峰等學者(2020)編制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和實證支持,其研究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測度分為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數字化程度等重要指標。此外,蔣慶正等學者(2019)通過統計分析指出,使用廣度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測度中最為關鍵的指標,其權重高達 0.59 。這充分印證了覆蓋廣度對企業協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基于此,可推演出以下結論:正是由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非均衡性一—尤其是覆蓋廣度的相對滯后,從根本上導致了小微企業相關金融風險的累積與傳導。這一推論對填補數字普惠金融風險傳導機制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實踐層面,湖南省數字普惠金融的“非均衡增長”已衍生多重隱患。2011-2022年間,湖南省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從32.68躍升至371.95,年均增長率達 24.74% ,這種跨越式增長雖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質量與效率,并為居民帶來普惠性福利,但其內部發展失衡問題不容忽視。具體表現為:在數字化程度和使用深度指標持續優化的同時,覆蓋廣度指標僅從15.33提升至362.19,這一增幅雖看似可觀,但橫向對比顯示其覆蓋廣度仍顯著落后于同期其他地區水平。顯然湖南省數字化程度與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存在發展不協調問題?;谏鲜雒?,本文針對湖南省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提出適配性風險防控措施建議,為夯實區域數字金融發展基礎提供精準施策依據。
三、企業協同數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風險
1.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特指互聯網平臺交易場景中因資金流轉延遲甚至中斷導致的風險。湖南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年均 24.74% 的超高增速,反映出網絡貸款與移動支付業務的急速擴張,這客觀上增加了資金交割時滯風險發生的概率。在數字金融交易高頻化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與網貸平臺面臨的核心風險源于雙重矛盾:其一是金融產品設計中普遍存在的期限錯配問題,即短期負債對應長期資產的結構性失衡;其二是平臺系統承載能力與交易規模增長的適配性缺口,當電子貨幣市場波動觸發集中贖回時,技術漏洞可能導致資金交割系統崩潰。
在數字化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與網貸平臺因高頻資金流動面臨突出的流動性風險。這種風險主要產生于兩大結構性矛盾:其一,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普遍采用的“短存長貸”運作模式,即通過短期理財資金對接長期實體項目,形成期限錯配的天然風險口。當市場波動觸發超出常規規模的資金贖回時,支付系統的處理能力瓶頸會引發資金交割延遲,導致用戶賬戶余額無法及時到賬。其二,部分平臺為搶占市場份額,通過虛標收益率吸引資金儲備相對薄弱的小微企業,導致資金呈現“集中涌入-快速抽離”的異常流動特征。這兩個問題相互交織形成惡性循環:技術性延遲通過社交媒體傳播會加劇市場恐慌,觸發非理性贖回行為;為應對短期兌付壓力,平臺往往采取高息攬儲等高風險策略,進一步扭曲資金流動規律。持續性的流動性失衡不僅造成平臺信用評級承壓、融資成本上升,更會通過數字支付網絡形成跨區域風險傳導,引發信貸規模收縮、區域性金融系統穩定性下降等連鎖反應。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引發金融退化,威脅整體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2.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按照約定履行其金融義務的可能性。這種風險可能導致債權人或投資者遭受經濟損失,包括但不限于貸款違約、債券發行人無力償債、貿易伙伴未按時付款等情況。在數字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湖南地區由于覆蓋廣度的不足,其小微企業用戶難以獲得較高金融素養以滿足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要求,導致小微企業在面臨較高的市場變化風險的情況下,無法對市場變動因素做出自身的收入波動評估,進而引發壞賬和不良貸款率的發生概率的增加。
此外,提供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機構,由于小微企業金融基礎薄弱,金融機構難以獲得全面準確的客戶信息,從而削弱了信貸發放決策的有效性。金融欺詐行為的頻發、大數據信用模型構建不完善以及線上信貸審核標準的缺失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信用風險。一方面,金融機構在信貸發放決策過程中由于缺乏充分的數據支撐,導致信用風險評估的準確性下降,從而增加了貸款違約的概率。這不僅引發資金流動性壓力,還嚴重削弱了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客戶群體的信任度。金融機構由此陷入“風險規避-服務收縮”的決策困境,不僅加劇小微企業針對性服務的戰略性收縮,更推動風險定價模型將小微企業群體邊際信用成本上浮,從而進一步影響小微企業接受金融服務的信心。另一方面,小微企業因信息不對稱問題,難以獲取全面的金融服務信息,使得他們在身處金融普惠潮流時更容易成為欺詐行為的目標,從而損害金融機構在當地社區中的聲譽資本和社會信任。上述因素疊加,不僅抬高了小微企業協同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門檻,壓縮其覆蓋范圍,更導致了企業融資渠道受阻、非正規金融泛濫,進而引發信貸市場萎縮與信任危機,最終導致金融普惠進程停滯甚至退化。
3.網絡安全風險。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數字化技術為傳統普惠金融賦能,其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的應用極大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和效率。然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由于網絡信息安全與技術選擇,加之數據在小微企業之中大規模收集,導致了新的網絡安全風險。
一方面,由于湖南省地區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不足影響了小微企業的信息保意識,其接觸金融服務過程中的不規范流程往往不知不覺便泄露了公司敏感性信息。這些行為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一旦公司信息被非法收集和利用,將留下極大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辦理業務時不可避免地會收集大量企業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數據在數字化金融業務辦理過程中會被電子化存儲和傳輸。如果金融機構未能采取有效的數據安全保護措施,一旦遭受黑客攻擊或病毒感染,不僅會導致信息泄露,還會對用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從而進一步加劇信息安全風險。此外,隨著金融科技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現有法律框架和監管政策可能無法及時跟上變化的步伐,導致部分新興業務處于灰色地帶,讓信息泄露和網絡攻擊問題無法快速得到改善與解決,甚至助推不法分子的日益猖獗。因此,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問題,確保技術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以保障用戶信息安全和服務質量。
四、數字普惠金融風險防控
1.促進數字普惠金融技術發展。為了有效防控湖南地區企業協同數字普惠金融快速發展帶來的多重金融風險,提升數字技術水平成為關鍵抓手。首先,構建智能資金管理平臺,通過實時監控各平臺間的資金流動情況,自動預測現金流需求,并根據歷史數據和市場趨勢進行動態調整。這能夠顯著提高了金融機構的資金調配效率,減少信息滯后進而減少流動性緊張。其次,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透明且不可篡改的交易記錄系統,增強交易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大幅減少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操作延誤。將境內匯款時間縮短至毫秒甚至更短,為小微企業的經濟交流與金融活動提供極大便利。再其次,開發基于多源數據的大數據分析算法,構建全面準確的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以改善信貸決策質量。改進后的信用評估模型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意愿,降低違約率。最后,強化數據安全保護機制,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和嚴格的訪問控制措施,防止重要信息泄露,同時選擇性能穩定且安全性高的系統架構,確保高效運行。通過以上措施,能夠促進資金快速到賬,有效降低流動性風險帶來的金融抑制情況,為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的相互信任提供重要保障,提升企業信息安全性,減少金融欺詐的產生,為湖南省數字普惠金融與企業的深入協同保駕護航。
2.促進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創新。在湖南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創新至關重要。首先,金融機構應加強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入分析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開發貼合實際需求的金融產品,為小微企業設計靈活的短期貸款產品。通過精準提供定制化服務,提升小額金融市場供需匹配度,降低市場金融資產貶值可能性,從而最小化市場風險。其次,要共建技術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通過云計算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借助區塊鏈增強交易安全性和透明度。再其次,要拓展服務渠道與場景,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渠道,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線上平臺提供便捷服務,同時線下網點作為補充,增強客戶體驗。將金融服務嵌入企業生產經營場景,與供應鏈企業、電商平臺等合作,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解決方案。最后,強化風險管理與合規意識,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引入先進技術和工具,及時識別和有效控制潛在風險,加強與監管部門溝通合作,確保創新業務合規性。通過這些措施,金融機構能夠不斷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增加與小微企業的聯系,提升相互了解程度,減少金融欺詐發生率,為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新型企業的初始資金需求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3.建立監管體系和監管創新機制。為有效防控數字普惠金融風險,當前,不同監管部門間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導致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不足。應加強公安部門、金融監管機構等部門間的溝通協調,設立定期線上會議制與突發事件會議制,確保信息互通與資源共享。同時,開發統一的協同監管與信息共享平臺,整合多渠道數據源,實現實時監控與分析。通過信息協調這一舉措,能夠有效打擊金融欺詐與系統性輿論制造案件,進而減少恐慌情緒,增強小微企業對金融服務的信任與信心。另一方面,要創新監管機制,探索更高效的風險管理模式。傳統監管模式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金融市場,現有的審慎監管比率計算方法較為靜態,無法及時反映市場實際情況。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設立“監管沙盒”,為金融科技創新提供靈活且受控的試驗環境,在嚴格監管指導下,允許企業在一定范圍內測試新產品和新業務模式。同時,優化審慎監管比率計算方法,引入更多實時性和動態性指標,以更準確地反映市場實際情況,提升監管的靈活性和有效性。通過強化跨部門協作與創新監管機制,能夠讓監管機構有效打破信息壁壘,增強監管合力,應對市場瞬時變化,便利用戶獲取金融服務,還減少了監管機構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操作延誤,促進了市場透明度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同時,這些措施鼓勵金融創新,確保創新業務的安全性和合規性,為企業協同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彌補企業接觸金融服務經驗的不足提供有力支撐,提升市場活力和競爭力,推動創新型企業的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