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25)8-0073-3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第12章第2節“滑輪”中指出:動滑輪的特點是“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改變力的方向”。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相關結論,大部分學生認為“使用單個動滑輪一定能省一半的力”,而且基本上不清楚什么條件下能省一半的力[1]。滬科版舊教材和教科版舊教材均只涉及定滑輪的斜拉問題,沒有討論動滑輪的斜拉問題;粵教版等其他版本的初中教材沒有涉及兩種滑輪的斜拉情形。由此可見,初中物理教材與教師用書都只是給出了動滑輪的相關結論,沒有對結論予以相關證明并對適用條件予以說明,以致學生容易陷人“動滑輪一定能夠省力”的認識誤區。下面以一道質量監測試題為例,深入探討斜拉情形時動滑輪的省力情況,以期引導學生科學地認識動滑輪的省力條件。
1 問題的提出
例題(2021湖南期末監測)如圖1所示,用同一滑輪勻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計繩重和摩擦),圖中 F1,F2,F3,F4 之間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A.F1=F2 B.F3=F4 C.2F2=F1 D.2F2=F4
參考解析圖1(a)是動滑輪,當用 F1 豎直向上拉時,有
。當拉力與豎直方向夾角變大時,拉力的力臂減小,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均不變,由杠桿平衡知識可知拉力變大,即F2gt;F1 ,故A選項錯誤。圖 1(b) 是定滑輪,不能改變力的大小而只能改變力的方向,則 F3=F4=G45] ,故B選項正確。由于 F2gt;F1 ,即有 2F2gt;F1 ,故C選項錯誤。考慮到
,則有
,即
。又 F2gt;F1 ,則有
,故D選項錯誤。
圖1原題示意圖

試題存疑 (1)圖1(a)的斜拉情形示意圖是否科學?(2)沿著 F2 方向拉動繩子時,左側繩子能否處于豎直狀態?(3)沿著 F2 方向拉動繩子時,繩子與滑輪間的支點保持不變嗎?(4)解析中“阻力臂大小不變\"的說法合理嗎?
2 問題釋疑
考慮到系統在水平方向是平衡狀態,當沿著F2 方向拉動繩子時,繩子的左端相應偏離豎直狀態,但左右兩側的繩子應保持對稱狀態,滑輪和重物的重心在整個系統的對稱軸線上。在忽略繩重、滑輪自重和摩擦的情況下,動滑輪系統受到不共線的3個力的作用,這3個力分別是動滑輪兩側輕繩的拉力、重物的重力。由于這3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此時可將動滑輪系統轉化成杠桿平衡問題。接下來,探討幾個問題。
問題1此時杠桿的支點在何處?
若將輪緣視為一個理想的圓,則兩側繩子的延伸方向即為該圓的切線方向(圖2)。一般而言,我們將左側輕繩與滑輪輪緣的切點作為杠桿的支點,而將右側輕繩與滑輪輪緣的切點作為動力的作用點。
圖2參考分析圖

問題2阻力臂和動力臂如何變化?
作切點到重力方向的反向延長線的垂線,垂足到切點(支點)的距離為阻力臂;作切點到動力方向的反向延長線的垂線,垂足到切點的距離為動力臂。如圖3所示,當沿著 F1 方向拉動時,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分別為 O,L1 和 L2 ,動力和阻力分別為 F1 和 F2 ;當沿著 Fi′ 方向拉動時,作圓心到左切點
的垂線 L2′ ,作
到 F1′ 方向的垂線(反向延長線的垂線 )L1′ ,則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分別為
和 L2′ ,動力和阻力分別為 Fl′ 和 F2°′ 考慮到阻力總等于重物重力加上滑輪自重,有 F2′=F2=G⊥ 。根據圖3,易知 L1′1 ,且 L2′lt; L2° 因此,可得到結論:動力臂和阻力臂均變小且阻力大小恒定。
圖3釋疑分析圖

問題3拉力 F′1 大小如何變化?
方法1 (初中數學幾何與杠桿知識)根據圖3,有 L′1lt;2L2′ ,即
。根據杠桿平衡原理,有 F′1L′1=F′2L′2 ,即
由此可得 F1′gt;
=丨G,考慮到沿著F方向拉動時滿足F=
,因此 F1′gt;F1 ,得到結論:沿著 Fl′ 方向斜拉繩子時,動力將變大。
方法2 (高中物理力學知識)(1)沿著 F1 方向豎直拉動繩子時,其受力情況如圖4(a)所示。根據同一根繩上拉力處處相等,可知 2F1=F2=G⊥ 。(2)沿著 Fl′ 方向斜拉繩子時,受力情況如圖4(b)所示。沿著水平和豎直方向將兩個力 Fl′ 進行分解,水平方向抵消,豎直方向進行合成,可得
。聯立可得
即有Fcos
。考慮到 0?θ?180° ,即 0?
,故有 F1′gtrlessF1 ,且 Fi′ 隨著 θ 的增加而增大。
問題4拉力滿足什么條件時,動滑輪是省力杠桿?
方法1(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與分解)如圖4所示,根據力的合成原理可得
=時,即兩側繩子的夾角滿足0=120°時,F1′=G?⊥ 。這表明兩側繩子呈 120° 夾角情況下,動滑輪屬于等臂杠桿。

圖4繩子受力分析
當兩側繩子的夾角為 0°?θlt;120°"時,有
",即有 。由此可見,此時的動滑輪屬于省力杠桿;當 θ=0°"時,有"
"=1,即有
"G益,這時能夠省一半的力,此時拉力Fi沿著豎直方向,亦是初中物理教材呈現的豎直向上拉動動滑輪的情形。由此可見,教材中的動滑輪省力情況屬于最省力的情形,是動滑輪省力情況的特例。
當兩側繩子的夾角為 120°lt;θlt;180°"時,有c0lt; ,即有 F1′gt;G⊥",這表明該情況下的動滑輪屬于費力杠桿。
方法2(初中數學幾何 + 杠桿平衡)如圖5所示,過支點 o 作拉力 Fl′"方向的垂線 OA,OA 為拉力 F1′"的力臂 Ll′"。同理,垂線 OB 為阻力 F2′"的力臂 L2′"。當夾角滿足 θ=120°"時,有 ∠OCB= ∠OCA=60°",又 ∠OBC=∠OAC=90°"且 ∣OC∣ 為ΔOBC 和 ΔOAC 的斜邊,故有 ΔOBC?ΔOAC ,故 L′1=L20′"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得到 F′1=F′2=GB"。由此可知,當兩側繩子夾角滿足 θ=120°"時,動滑輪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屬于等臂杠桿。
至于 0°?θlt;120°"和 120°lt;θlt;180°"兩種情形下的動滑輪省力情況分析,這里不再展開,其可利用初中數學幾何知識并結合杠桿平衡原理證明。
綜上所述,使用單個動滑輪不一定省力,它既可以是省力杠桿,也能是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2];
當豎直拉動繩子時,使用動滑輪省力最多且能省一半的力,而斜拉動滑輪時的省力情況視兩側繩子所成夾角 θ 的情況而定。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將動滑輪的省力結論改為“使用動滑輪最多能省一半的力”。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善用批判性思維看待教材中的物理結論,尤其突出物理規律與結論成立的適用范圍和限制條件,引導學生全面、科學地認識物理規律并樹立正確的物理觀念[3]。
圖5方法2受力分析

參考文獻:
[1]馬連杰.使用單個動滑輪省一半力的條件[J].物理通報,2019(7):49-50.
[2]謝崗,劉珊珊.使用單個動滑輪省力和費力問題的探討[J].物理教學探討,2024,42(9):69-71.
[3]李維峰,林云強,姚華鑫.高中階段物理建模問題的深入剖析與教學建議[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4,53(4):7-12.
(欄目編輯 蔣小平)